第111节

    所有隐藏的猫腻都被人瞧了个清清楚楚,赵天龙理屈词穷,古铜色的面孔下缓缓渗出了一抹淡粉,“刚才,刚才是为了让你熟悉坐骑,熟悉坐骑。顺便,顺便补充淡水。你笑什么,不准笑。今天看到的事情,全给我烂在肚子里,跟谁也不准提!”
    “不提,不提!”张松龄笑得像头偷到鸡的小狐狸般得意,“我说某些人啊,何苦呢!你现在不是活得好好的么?何必非要计较别人已经死去的老爹做过什么?为了个死人让俩大活人难受,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么?!”
    这回,赵天龙没有呵斥他。而是轻轻地摇头,轻轻地苦笑。一直笑得眼泪都淌了出来,才抬起手,胡乱在脸上抹了几把,低声道:“你不懂!真的不懂!你才来,不知道当年老辈人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行了,别乱操心了。抓紧时间赶路吧!咱们两个今天要去的地方,距离这儿还有一百多里路呢!”
    “这么远?!”张松龄累得直吐舌头。骑马看似风光惬意,实际上却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苦差。特别是今天这种不断换马赶路的方式,一整天跑下来,几匹牲口没觉得怎么样,他的后背和大腿,却已经累得不再是自己身体一部分般。
    “这还算远?!”赵天龙轻蔑地看了看他,微笑着补充,“明天需要走的路更多。咱们这一行,就象草原上的狼,必须一刻不停地向前跑,永远不能停下来。哪天跑得慢了,也就活到头了!”
    第三章 风云 (六 上)
    纵横万里,不能停步。因为一停下来,就是生命的终结!看着周围苍茫的夜色,张松龄心中陡然涌起一股寒意。从头到脚,从脊柱再到顶门。他发现自己有些明白白天时赵天龙为什么不肯与斯琴相认了,那绝不仅仅是因为上一代人的仇恨延续。然后在他心中又涌起更浓的悲凉,浓得几乎无法呼吸。
    也不知道又过了多久,张松龄长长地吐了口气,低声说道:“赵大哥今后有什么打算?我是说,帮我凑足了西去的路费之后?!”
    “杀鬼子,杀坏人!”赵天龙的回答非常简单直接,仿佛这些是自己人生的全部,根本不用仔细去想。
    “没想过多找几个帮手?”张松龄笑了笑,继续追问。
    “不好找。本事太差的,带着反而是拖累。本事太好的都像你一样,自有一份好前程在等着,不能随便给人家耽搁了!”赵天龙也笑了笑,摇着头回答。
    “那你还不如跟我一起去投傅作义!”张松龄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时机,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一样是杀鬼子,杀汉奸。凭你的骑术和枪法,想必不难在军中立足。”
    “投傅作义?!”赵天龙轻轻皱眉,歪头看着张松龄,目光里充满了疑问。
    “人多,打鬼子会更容易些。”张松龄唯恐伤到赵天龙的自尊心,绕着弯子说道,“等哪天傅作义将军的队伍打过来,赵大哥也能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什么意思?”赵天龙的眼睛在黑夜中闪闪烁烁,脸上的表情看不出是恼怒还是困惑。
    “就是以军官的身份风风光光的回来!”张松龄赶紧出言补充,“让从前的朋友和邻居知道你是个有真本事的人。让地方官员和蒙古王爷们,也主动上前来巴结你,请你原谅他们过去对你的无礼!”
    “你就直接跟我说,让我不要继续当马贼就是了!”赵天龙咧嘴大笑,“连小兄弟你都看不起马贼,人家傅作义将军就能待见我?!我千里迢迢赶过去,不是拿热脸贴冷屁股么?!”
    张松龄急得在马背上连连摆手,“赵大哥真的误会了,我真的没有瞧不起你的意思。你是个侠客,从古至今都受人景仰的侠客!这个我早就知道。我只是,我只是觉得,你投军的话,可能前途更好些。至于傅作义,如果他不待见你,咱们两个就南下去找我的老部队。我的老长官姓纪,是个非常爽快的人,肯定能跟你谈得来!”
    唯恐对方不信,他又将自己进入二十六路军的经过、投军初期的那些见闻,以及特务团的辉煌战绩,用非常简短的语言向赵天龙介绍了一遍。对方起初只是半信半疑地听着,越听,眼睛越亮,越听,目光变得越柔和。最后,居然笑着点了点头,低声道:“如果二十六路真的象你说得这样,倒是值得赵某人去投奔一回!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儿了,当务之急,咱们还是先想办法凑足盘缠,把你送回关内去!”
    能从心高气傲的赵天龙嘴里得到这样一句承诺,张松龄已经心满意足。虽然赵天龙很有可能是信口敷衍。兄弟两个谈谈说说,彼此之间越谈越觉得投缘。不知不觉,就把头半夜在聊天和赶路中混了过去。
    随便啃了几口又冷又硬的干奶豆腐当宵夜,二人继续向北。大概在凌晨两点左右,来到了一片起伏的丘陵地段。赵天龙竖起耳朵四下听了听,确定没有异常动静。拨转马头,绕向最高的一处丘陵背后。
    刚转过弯,数座灰扑扑的旧毡包就出现在丘陵背后的缓坡上。借助头顶上的璀璨星光,张松龄可以清楚地看到毡包周围那一圈低矮的木头栅栏。几乎每一根栅栏上都积满了鸟粪,很久没人收拾,白花花得非常扎眼。
    “汪汪汪……”听到有马蹄声靠近,栅栏里的牧羊犬咆哮着跳起,冲着外边张牙舞爪。紧跟着,有火光一闪,从最靠近栅栏门的毡包里头跳出来两个矮小却粗壮异常的黑影,一人手里端着把前头带叉子的古怪步枪,另外一人拎着火把和鬼头大刀,齐声断喝:“谁,不说话就开枪了!”
    “查干,乌恩,你们两个小兔崽子开枪给我试试!”赵天龙张开空空的双手策马上前,冲着栅栏里边怒斥,“老疤瘌平日就是这么教你们的?客人来了先给他个下马威?!”
    “没,没有!”听对方开口就叫出了自己和师父的名字,两个粗壮少年知道来者必然是熟人,讪讪地垂下的武器,“刚才黑灯瞎火,没看出大叔是谁来!”
    “现在呢,看出来了!”隔着一道栅栏,赵天龙将头凑到火把照得到的范围内,促狭地笑。
    查干和乌恩二人左看右看,还是没从记忆中翻出同样的面孔。红着脸,讪讪地赔罪,“没,没有!大叔别怪,我们两个记性,记性不算太好!”
    “你们记不住我就对了!”赵天龙跳下马,轻轻地给了两小伙子一人一巴掌,“开门,开门,开门,把马帮我牵进去喂上。多放点儿豆子,别心疼钱,没人能从你那缺德师父手里占到便宜!!”
    他说得越大大咧咧,两个少年越不敢违抗。手忙脚乱地开锁推门,放外边的客人和马匹入内。然后一个人小跑着去张罗饲料,另外一个则束手束脚地站在 “贵客”身旁,等待下一步命令。
    “愣着干什么,还不把你那缺德师父给喊起来!”赵天龙丝毫没有做客人的觉悟,瞪了身边的小伙子一眼,低声呵斥。
    “师父,师父…….”粗壮少年乌恩红着脸,不知道该怎样跟“贵客”解释,“师父已经睡下了!今晚,今晚还有……”
    说着话,他的眼睛偷偷地瞄向栅栏内的空地。张松龄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一辆硕大无比的双轮马车躺在不远处,每个木头车轮都足足有一米高,车厢上描金画银,在星光下显得华贵而又神秘。
    “你把这个给老流氓看!”赵天龙仿佛早就料到乌恩会有此一说,从信手从腰间摸出半块银元,递给了对方。“让他把毡包里的女人给撵走。都什么岁数了,还这么风流。就不怕得了马上风!!”
    “唉!唉!”乌恩既不敢接茬,也不敢还嘴。连声答应着,抓起银元,跑向最大一座毡包。片刻之后,明亮的烛光在毡包内亮起,紧跟着,毡包门打开,有名妖娆的女子打着哈欠从里边走了出来。
    “大半夜的,谁这么没眼色啊!”被人从热被窝里撵走,女人显然非常不满。明知道打扰自己的人肯定是赵天龙和张松龄两个,还明知故问,“赶着看绝症么?!还是马上要生孩子了?!”
    “高云,别乱说话。来的是我的老朋友!”一个须发皆白,脑门上有一道暗红色刀疤的老者从门口追出,先冲着女人呵斥了一句,然后笑呵呵地跟赵天龙打招呼,“小龙啊,你怎么想起来看四叔了?!里边坐,里边坐。乌恩,把枣枝喊起来,给她龙叔烧茶!”
    “我来看看,长生天什么时候把你这老流氓收回去!”赵天龙狠狠地瞪了老者一眼,怒其不争,“估计快了,照你现在这个作孽法!”
    “呸呸呸,晦气,晦气。你这孩子,从小就跟四叔过不去。长大了也不知道改一改!”老者向门外吐了几口吐沫,连连跺脚,“进来,进来,别在外头说话,夜风太硬。你们小年青儿火力壮,我这老骨头可禁不起吹!”
    “你是自己把自己给淘空了,怪得了谁?!”赵天龙鄙夷地看了他一眼,拉着张松龄,大步朝毡包里头走,“这是我刚结识的好兄弟,姓张,他有一批上好的猎物要出手。这是老疤瘌,江湖郎中。你们口里人平日说的蒙古大夫,就是他这种人!”(注1)
    “见过四叔!”张松龄可不敢象赵天龙一样,胡乱开一个比自己大了足足三倍的长者玩笑,快步上前,冲着老疤瘌深深鞠躬。
    老疤瘌没想到他如此礼貌,赶紧伸手搀扶,“别客气,别客气。都是一家人,你这么客气干什么?来,来,赶紧毡包里坐。乌恩,等会儿再去杀一头羊煮了,咱们好好招待一下贵客!”
    说着话,他仔细端详张松龄的模样。越看,越觉得顺眼。“小伙子口里哪的人啊?是官宦之后吧?!小龙这孩子,平素没心没肺的,你多替我管管他。让他也做点儿正经事儿,涨涨出息,别二十好几了,连个媳妇都找不下!”
    “老不正经,你还好意思说我!”赵天龙跳过来,一脚踢上毡包门,“都奔七十的人了,居然还找妓女过夜。你就不怕被她吸成人干!”
    “六十五,六十五!”老疤瘌红着脸摆手,“离七十还远着呢…..”
    “四舍五入!”赵天龙气呼呼打断。
    “哪有你这么入法?!”老疤瘌满脸委屈,低声辩解,“况且我这也是积德行善。你想想,我给她治那种病,肯定得去根儿不是?如果跟我睡了却没传染给我,不就证明她病已经全好了么?!”
    “对,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长生天下辈子肯定把你变成一匹种马!”赵天龙继续数落,恨铁不成钢。
    张松龄在旁边听得浑身发痒,偷偷将自己刚刚被老疤瘌拉过的手在裤子上抹了抹,以防传染上某种莫名其妙的病毒。这个动作却丝毫没能瞒过另外两个人的眼睛。赵天龙哈哈大笑,指着老疤瘌的鼻子乐不可支。而老疤瘌,则讪讪的摇了摇头,淡然道:“你放心好了,我这贝辈子就靠给女人治脏病吃饭,绝不会让自己也染上。况且你还是童男子,阳气十足,等闲阴邪根本侵不进身体里头!”
    注1:口里,张家口以南。在塞外,对中原来的人统称为口里人。
    第三章 风云 (六 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