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前几年虽然大学正常办着,课也正常上, 但教授老师们都处在一种不安稳的状态,自身也没有搞学术的心情,在他们船舶领域,教学、研发、船厂运行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
    教学和实践都是一条线上,一方停滞,另一方必然受影响。
    编辑们思量着该怎么处理这批信件,商量了许久,最终还是主编正式拍板:咱们先把信筛选一遍,涉及专业问题的全部寄回交大。
    事实上,这些信大半不是写着玩,而是抱着求知的态度写的,因而这段时间里,寄到交大船舶系的信堆成了小山。
    林叙和温昉两人面面相觑:这都是寄给我的?
    他好像没做别的,只是写了一篇论文吧?
    温昉也没料到,林叙投的论文会有这么热情的回应,虽然他个人非常看好论文的质量。
    其实我这还有南江厂那边的口信,他们说,你经常过来,这么好的文章怎么不先给他们瞧一瞧?
    林叙根本反驳不了。
    见林叙一脸苦涩,温昉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不要觉得有压力,这只是证明你的论文确实写得很好,是得到工人们认可的,咱们一起把信拆开,看看都写了什么。
    在交大这栋低矮小楼里,林叙和温昉默不作声地拆着信。
    信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工人们对焊接手法的疑问论文中的某些部分,林叙讲述得还不够清晰。
    二则是最直观的反馈,譬如某地船厂采用焊接新方法后,工时缩减了多少,工作效率提升了多少,为国家节省了多少经费等等。
    林同学和温老师如若有空,可来我厂指导一二xx船厂留。
    在这些信件的最后,林叙和温昉总能看到类似的留言。
    去林叙当然是没有时间的,这学期他一直很忙,这篇论文本身就挤占了他大量的学习时间,他一边写论文,还要一边把学业完成好。
    和学焊接一样,对待其他课程,林叙同样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风格,所以他不光是学课本上的内容,还得发散思维,把课程相关的资料和知识点都学透了。
    可以说,写论文的那段日子,他的时间都是硬挤出来的。
    有时间可以过去看看,船厂那边肯定会报销路费的。温昉道。
    林叙连忙摇头。
    现在的交通实在太不方便了,他回趟家都要很久,更不用说去这些分散在天南海北的船厂,等他从船厂回来,寒假估计都过去了。
    他暑假就没回家,寒假再不回,外公外婆他们连过年都不开心。
    船厂那边的盛情邀请林叙不会去,不过他每一封信都认真回了。
    得益于赵海平对他的给xx写一封信的锻炼,林叙回信的时候得心应手,一点不觉得痛苦。
    回信和写作文毕竟不同,每一封来信都是真情实感认可他的发现,他对焊接的研究也确确实实能够帮助到别人,林叙内心里相当高兴。
    他的回信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朴实的话。
    船厂工人的疑问,林叙也一一解答了。
    有些疑问以林叙目前的水平也难以回答,所以他先查资料,再请老师指导,顺便去南江厂进行实际的尝试,得出明确的结论之后,林叙再回复对方。
    在这一过程中,他自身的积累也提升了许多。
    焊接毕竟是造船的一部分,它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一个领域,在了解关于它的知识的过程中,林叙必然要研究造船的其他方面。
    这些信件的数量比林叙想象中要多得多,好在只集中于一段时间,后面慢慢就少了。
    卫强他们对林叙相当羡慕:怎么没人给我写信?
    林叙:不是有吗?
    卫强:你快别说了。
    卫强最近也发了篇论文,客观来说,他写得确实不错,但他只收到了唯一一封来信。
    来自交大船舶系某竞争院系的教授:你愿意读我的研究生吗?
    按理说这是好事,但信的内容偏偏被他的指导老师看到了。
    指导老师:?
    后面有一阵他们上这个老师的课,老师对这种当面挖角的行为进行了极力痛斥,并在之后写信给对方校,也开始了毫无愧疚的挖墙脚行动。
    寒假之前,林叙的注意力暂时从焊接抽离了,他听温昉和陈明峰的建议,先来研究船舶设计。
    这是他们船舶系学生的必学课程,也是船舶建造的第一步。
    老师们之所以给他建议,是因为林叙暂时还没确定自己的方向,在学船舶这件事上,他表现得非常贪婪,所有领域他都感兴趣。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要懂放一部分留一部分。温昉道,你先看看,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