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中午休息时,四盛便跟一个逃荒的大爷聊了起来,大爷姓祝,有五十多岁,很是健谈。
    祝大爷身边带着两个儿子和两个成年的孙子,一家人虽然都很瘦削,但很有筋骨,一看就是很有力气、能干活的样子。
    祝大爷一家来自小青山里的一个村子,家里只有一亩多地,主要靠租种别家的地过活。
    “留在村里活不下去了,”祝大爷叹息着说,“干旱呀,老天爷不下雨,收成少得可怜,秋收得的高粱连租子都不够,全顶了租,还欠东家八斗。”
    祝大爷原想着一家人吃糠咽菜对付着,抗到明年夏天,收了麦子就能好起来,所以秋收后,早早地就张累着种下了冬小麦。
    没想到,老天一直不下雨,连河水、井水都变浅了,人喝的水都紧张起来。
    麦子种下后,没有雨水,也没有河水、井水浇地,连芽都没有发出来,明年夏收还能有什么指望?
    没有粮食吃,也没了夏收的指望,再待在村里就是等死了,祝大爷便带着儿孙,在半夜偷偷地逃出了村子,出来找活路。
    祝大爷怕四盛误会什么,信誓旦旦地道:“我们记着欠东家的租子,等以后年景好了,回去一定连本带息地给人家还上。”
    素雪给四盛端来热水,顺便也给祝大爷端了一碗。
    祝大爷有些意外,忙不迭地感谢了,从包袱里掏出一个破了口的黑瓷碗,将水倒到瓷碗里,才送到嘴边珍惜地喝了两口,转身递给了身后的孙子。
    祝大爷微带尴尬地道,“我们好长时间没有喝过热水了,烧水的锅盆早就在丢路上了。”
    四盛也笑道:“逃荒哪能跟家里比,我们在路上也丢了一堆家当呢。”
    四盛又随口问道,“大爷,你们一家子没全出来吧?在村里留了几口人看家呀?”
    祝大爷见问表情不由一滞,眼眶就红了,眼泪叭哒叭哒地往下流。
    四盛忙安慰道:“大爷,你别伤心,快到县城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祝大爷用袖子抹了抹脸,轻轻哽咽两声,道:“看我,越老越没出息了,让你笑话了。小老弟说的对,到县城就好了,我们总归是活着走出来了。”
    祝大爷平静了一下情绪,便慢慢给四盛诉说起了自家的情况。
    “我们没留人看家,全家都出来了,走到这儿就只剩我们这几个了。”
    祝大爷老两口有三个儿子,两个成了家,共生了六个孙子孙女。一家十三口一起出的门,却在路上一个个地离开,到现在就只有祖孙五口了。
    最先离开的是祝大爷的老伴,她年龄大腿脚不好,走了两天,实在跟不上,自己怕拖累了儿孙,晚上偷偷在一棵树上吊了脖子,等家人早上发现时,已经断了气。
    一家人埋葬了老人,悲悲戚戚地接着走,可没走多远,就遇上了哄抢。
    一群逃荒的合起伙来把祝家给抢了,粮食、衣物被抢了个干净,就连独轮车都没有放过。
    祝家几个汉子在争抢中都受了伤,祝大爷的小儿子伤势最重,当天就死掉了。
    一家人没有吃的,只好把两个大点的孙女卖掉换了粮食,最先卖掉的孙女换了半袋高粱,后边一个只换了十几个杂面馍馍。
    虽然卖孙女换了点粮食,可家里人多,那点粮食根本经不住吃,祝大爷的大儿媳和最小的两个孙子孙女,先后都被饿死了。
    祝家人苦熬着往县城走,眼看就要走出小青山了,却又遇到了山贼,二儿媳跑得慢了点,被山贼抢走了。
    “我们几个一路上用粮食掺着野菜、树皮什么的,终于走到了这里,现在已经没有一粒粮食了,好在快走到县城了。”祝大爷庆说着,透出一丝如释重负的感觉。
    当祝大爷说到家里人一个个离去时,他身后的几个儿孙都是面无表情,连串的苦难已经让他们麻木了,他现现在能想的只有如何活下去。
    两个孙子等不及了,催促祝大爷快点上路,好早点赶到县城。
    望着快步离开的一家五口,四盛暗暗呼出一口气,六家人这一路尽管险象环生、历尽磨难,但大家却是一个都没有少。
    四盛和祝大爷说话,并没有刻意压低声音,队伍里很多人都听到了。
    素雪早就对“灾年人命如蝼蚁”的说法感同身受了,听了祝大的话倒没起什么波澜。
    倒是其他人听后面色各异。
    第96章 心凉
    祝大爷家的事,让王老太和牛老太听得心里直犯酸,如果不是六家人扶持着一起走,有这么多青壮护着,她们这些年纪大的,肯定也逃脱不了祝老太一样的下场。
    大妮、二妮心里也在暗暗感慨,在家里人走投无路的时候,女孩子往往是最先要牺牲掉的那个,幸好村里这些人家在一起,幸好有四叔,大家才没有被逼到绝境,她们也才能避免被饿死或是卖掉的命运吧。
    汉子和妇人们也在心里设想着,假如自家也像祝大爷一样,一家一户地逃荒,这一路上经历的随便哪次灾难,都有可能把他们打垮,让他们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
    大家心里各自思量,最终都会落在一个结论上,幸亏六家人拧成了一股绳,幸亏有四盛带着他们,才能安安全全地走出来。
    好在那些苦难、凶险都过去了,到了县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六家人也迫不及待地起身赶路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