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各处心思

    这一夜注定会很漫长。
    后宫之中,满是暗中求神拜佛,对天祈祷的祈求。
    他们祈求着老爷子不要死,或者说,祈求着老爷子死后,不要带着她们。
    大明朝有个陋习,人殉!
    这种残暴愚昧的贵族专属礼制,早就被历史所唾弃。但却在如日出升的大明朝,得到重生。
    这很矛盾,因为老爷子出身贫寒,知道民间疾苦,所以早在很多年前就下令禁止厚葬的风俗。在他心中,活人远比死人重要。
    古人视死如生,许多古人认为人死了只不过是肉体的死亡,灵魂还在。所以厚葬也好,人殉也罢,都是为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生前的无上权柄和富贵。
    但老爷子是不信这些的,他一生最不信的就是神神鬼鬼这些东西。
    可是,既然他不信,他也不喜欢,那为什么仍然要人殉呢?
    甚至早夭的皇子,还有刚刚死因可疑的秦王,都有宫人殉葬陵寝。后者秦王,尽管老爷子不止一次的破口大骂,可还是下旨,让秦王身边所有伺候过秦王的女子,全部殉葬。
    其中,还有秦王正妃王氏,大元名将王保保的妹妹,观音奴。
    风华绝代的大明王朝,人殉实在是一个巨大污点。
    以朱允熥对老爷子的了解,他这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其实也不难理解。
    老爷子虽出身微寒,但却有着格外强烈的道德廉耻之心。
    大明立国以来,首重理学,其中程朱理学那种三纲五常,父子君臣的学说被视为真理。尽管孔孟二圣是天下读书人的至圣先师,但老爷子对他二人的学说,许多都是嗤之以鼻。
    科举八股以程朱理学为本,其中朱熹的注解为最正。当代士子,敢于诬孔孟,必不敢非程朱。从帝王到士子官员,再到平民百姓,忠孝节义已深入人心。
    这就是老爷子倡导的德,在他看来,人人都要本分,都要讲尊卑,百姓官员都忠君爱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才是良好的社会价值观。
    他不但要求天下人学,自己也学。太子朱标在时,几乎每天都有儒士专门给他和太子讲学。这其中,就要涉及到程朱理学中,那句著名的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而且,每个开国帝王都会对前朝灭亡的原因,进行深刻总结。
    老爷子认为元朝灭亡最大的原因之一,除却暴政之外,还有女祸。
    “元末之君不能严宫闱之政,至宫嫔女谒私通外臣,而纳其贿赂,或施金帛于僧道,或番僧入宫中摄持受戒,而大臣命妇,亦往来禁掖,淫渎邪乱,礼法荡然,以至于亡。”
    不只是元,老爷子对于汉唐宫廷的那种开放,更是掐着眼睛看不上。汉高祖唐太宗,也是他暗地里嘲笑的对象。尤其是后者,居然让自己的儿子给绿了。
    用他的话说,国就是家。若家中女子都如此不守妇道,那男人还能过好日子吗?这个家,就算有金山银山,也早晚要败了!
    再有一个,就是后宫干政,消除外戚做大的可能。要知道,后宫很多妃子的娘家人,多有在军中担任要职的。
    老爷子有着强烈道德之心,却因为出身不高,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最后,只能下令人殉。
    简单粗暴,直接有效。
    寝宫中,看着床榻上的老爷子,朱允熥陷入纠结。
    老爷子那番要带人走的话,犹在耳边,可若是老爷子真的走了。他定然是下不去手,那么多大活人殉葬呀!
    想着想着,朱允熥趴在老爷子身边,迷迷糊糊的睡了。
    ~~~~
    相比于宫中的人,宫外的人,心思就要复杂许多。
    有的人不想老爷子死,但有的人虽说也不想,可也不盼着老爷子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老爷子是个苛刻的君主,做他的臣子,庸庸碌碌不行,做错事不行,说多了也不行,说少了还不行。拉帮结党,裙带关系更不行。贪污纳贿,那是不行中的不行。
    想想洪武年间的几个大案,空印案,户部舞弊案,胡惟庸案,李善长案,前前后后杀了多少人。后两个政治斗争上的不算,光是前两个贪污舞弊的案子,前前后后一共诛杀了差不多七万人。
    杀得可都是官员,当时朝堂上下,从户部到地方各布政司,几乎主官都给杀干净了。若不是太子朱标拦着,只怕杀得人会更多。最后以至于天下官员十去五六,空有官位而无人选。只能从国子监等学府之中,选拔学子去当官。
    即便是这样也使得国家的政务乱成一团,没办法之下,老爷子下令,缓刑斩首。所有犯官先带着枷锁办公,等后续的新官人选到位之后,接着杀。
    所以,有些人心里想着,若是新君登基,是不是日子会好过一些?
    新君登基,国朝又是另一番新气象。届时大家不必再提心吊胆,不用再害怕现在的严刑律法。
    而相比这些官员们,开国勋贵的心思更加复杂。
    他们怕老爷子,怕到了骨子里。心里也对前些年老爷子动辄杀戮功臣有些怨言,但老爷子突然病倒,他们更多的是有些无措。
    他们一辈子,都在听老爷子的话,叫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
    一开始,老爷子是他们的大哥,后来老爷子是他们主公,再后来是他们的皇帝。君臣等级森严,上下分明,丝毫不敢僭越。可现在,心中却又生出几分旧日的情谊,不敢宣之于口,只能暗中伤怀。
    铁帽子大街,开国公常府前院的客房中,蓝玉静静的坐在窗口,看着漆黑的天色,犹如雕像一般。
    他在京中已经数日,没有圣旨他不敢私自离开家乡,同样没有圣旨他也不敢私自离开京城。
    今日常府的一切他都看在眼里,听在耳中。突听闻皇上可能不行了,他竟然一时呆住了。
    按理说,他该高兴!应该手舞足蹈,在家中等着新君的圣旨,重回从朝堂。
    可是,他心中涌出的,却是浓浓的伤感。没有一丝功名利禄之心,只有一种迷茫的彷徨。他无数次的想过,这一天来临之际他会如何。但真的来临之时,所有的一切恩怨在瞬间全然忘记。
    能回忆起来的,或者说不断涌上心头的,只有往事!
    天上没有月亮,地上没有光。
    屋里的烛火很是暗淡,灯火边的蓝玉明显刻意打扮了一番。
    头发梳得整齐,浓密的胡须精心修理过,身上的布衣一尘不染。
    他就这样静静的坐着,似乎在等着什么。偶尔烛火的火苗跳动,映照出他瞳孔里,深藏的悲痛。
    往事如画,历历在目,脑海中那些画面,开始重现。
    “你就是蓝小二?”
    脑海中的画面回到了过去,那时候皇上还不是皇上,大家叫主公。
    那时的皇上还没老,三十多岁正是男人最好的年纪,刚刚占据金陵不久,充满雄心壮志。他坐在帅帐之中,大笑着看着被传唤,略显拘谨,很是稚嫩的自己。
    “前几日你立功了,保住了咱们的粮草,大功一件!”皇上穿着斑驳的铁甲,走起路来满是铿锵之声,大手拍在蓝玉的肩膀,让他的身子一趔趄。
    “说,让咱赏你点啥?金子?银子?女子?”皇上爽朗的笑着,“只要咱有的,你尽管开口!”
    蓝玉有些畏惧的低头,不敢开口。
    “咦,你这后生咋磨磨唧唧的!你这性子可不是好汉子,不爽利!”皇上继续大笑道,“你跟着咱卖命,就得拿出卖命的架势来!”
    蓝玉抬头,看着万众爱戴的大帅,“我不要做军需官,我要去打仗!去当先锋官!”
    “好!”皇上大笑,“这才是好儿郎!给你两千骑兵,做骑军先锋官!”
    想到这里,静坐的蓝玉,嘴角挂上一丝笑意。
    忽然,脑中的画面再次转变。
    皇上已经成了皇上,面容已经有些老了。
    而那时候的自己正是壮年,意气风发不可一世。
    二十万大军高举蓝字帅旗,准备北上讨伐蒙元余孽。
    “小二!去,多给咱带些鞑子的人头回来!”临行前,皇上在大明门外敬酒,举着金杯说道,“咱听了一句话,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狗屁!不让鞑子过来就是名将了?”大军之中,皇上大声嘶吼,“咱大明的名将,不是看大门的狗,不是说守好了门就有功劳。咱大明男儿,要么不打,要打就灭他的种,灭他的国!”
    “陛下放心,若不破鞑虏,蓝玉提头来见!”
    “干了这碗酒!回来之后,咱带着太子亲自给你庆功!”
    “干!”
    大军出征,蓝玉在马上回望,皇上站在城头,在太子的搀扶下不住的摆手。
    想到此处,一滴泪潸然落下。
    “陛下!”蓝玉哽咽低声自言自语。
    忽然,前院之中传来嘈杂的脚步,还有常家下人们开门的声音。
    唰的一下,蓝玉站起身,走到院中,直勾勾的盯着常家紧闭的大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