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何乐而不为?

    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位杰出的领导者,要有着坚定的心智,坚定的思想,坚定的路线,不能被人所左右。
    一位皇帝,要有舍我其谁的气魄。
    如果因为怕错,而畏手畏脚,怕麻烦而把难题留给后人。那他,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朱允熥要那个位置,他更要成为建立一个崭新的明,重塑华夏辉煌的领导者。
    所以,他看着殿中群臣的目光,毫无怯意。
    “吴王殿下!”先开口的是中书舍人刘三吾,“驿站乃是国家所建,传递军国大事。如果按殿下所想,对百姓开放,会不会舍本逐末?届时影响军国大事加急传递,或者丢失公文,泄露朝廷机密?再者,驿站乃是供过往官员专用,开放给百姓,必乱尊卑!”
    刘三吾所说的是老成持重之言。
    历朝历代对驿站都极其看重,中原王朝的疆域都太大,往来交通不便,驿站是朝廷知道各地情况的最佳手段。
    而且这个时代有着明确的尊卑等级,衣食住行不是有钱,就能随便穿随便用的。
    朱允熥沉思片刻,笑道,“驿站传递的是军国大事,百姓传递的无非是信件杂物,分开来送就是!”
    说着,朱允熥慢慢走到群臣之中,尽量说得直白些,“我打个比方,就以咱们应天府(南京)为例。京城中有客居的商人,学子不下十余万,还没算那些在京城务工,讨生活的人,对吧?”
    户部尚书傅友文点点头,这个数字和户部统计的差不多。
    御座上的朱元璋又是老怀大慰,心道,”臭小子事先做足了功课,连京中有多少客居人口都知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朱允熥说了两句诗,继续笑道,”这些人,每月每年和家中的书信,杂物往来,是个天文数字,对吧?“
    见大臣们都在点头,朱允熥接着道,”如此庞大的信件货物往来,不同于朝廷各地的加急军报。这么多东西,用军马送也送不过来!“
    群臣中,一个捧哏及时出现,吏部尚书詹徽道,”殿下的意思是,分开?“
    ”对,分开!“朱允熥给了对方一个深得我心的眼神,又笑道,“咱大明的驿站中,除了军马,还有大量的骡马,这些牲口是备着给官员们拉行李的,可大部分的时候,都是闲着的,对吧?”
    “与其闲着,白吃粮草,不如动起来。”说着,朱允熥笑了笑,“还有驿站中的驿卒,帮工,闲着也是闲着,该动的就动!”
    “以应天府为例,假定每月一号为百姓信件物品邮寄日!”朱允熥站在群臣中间,侃侃而谈,“几驿卒为一伍,护送运送信件物品的骡马车队离开,交到下一个驿站,然后再由下一个驿站的按单清点,继续传递!”
    “有驿卒在,避免有歹人起坏心,驿卒之间又可以彼此监督,避免盗窃鱼目混珠。信件货物送至当地,由驿站人贴出通告,让百姓前来认领,或者由驿站中的帮工跑腿送到!”
    说着,朱允熥又笑笑,“收信收货人,哪能让人白送呢,怎么不给点赏钱?”
    家书抵万金,在这个没有其他通讯方式的年代,一封家书珍而重之。其中珍贵,不能用钱来衡量。
    他这么一说,殿中臣子们都笑了。
    御座上的朱元璋也不禁莞尔。
    民间风俗如此,别人给帮忙,总不能让人家空着手回去。这不是贪腐,更不是勒索,是朱元璋最喜欢的百姓民风。
    朱允熥如此一说,群臣差不多都明白了。
    军国大事还是用军马加急传递,驿站闲置的车马人手利用起来,为百姓输送信件货物。
    许多人暗暗点头,如果真能如此,各地的信件杂物往来将会十分便捷快速。
    “至于刘学士所说,官民合居乱了尊卑!”朱允熥沉吟下,“以北平驿为例,北平驿站在通州,占地四十五亩,可容纳上千人同时住宿。留下给官员们住的,还是有许多空房,由于驿卒隔开,算不得乱了尊卑!”
    “能住驿站的百姓,只有商队。百姓们随便有个安全的地方住就行,不求豪华只求遮风挡雨!”朱允熥继续说道,“再说,商人们都很抠门的,也就是东家和掌柜的住,伙计们还是风餐露宿和货物待在一块!”
    说着,朱允熥顿了顿,“这就是驿站的第二个作用,给过往商旅提供住宿饮食,还有货物仓储!”随后,朱允熥又笑笑,“这可和传递信件杂物不是一个价了!”
    官员们都是人精,朱允熥说的通俗易懂,他们不难理解。而且,一涉及到钱,许多人眼睛都亮了。
    户部尚书傅友文开口问道,”殿下说这些,也不是不可行,俗话说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若真能给商旅提供方便,也是朝廷的恩德。只是,殿下说是开源,臣请问,如何开呢?“
    说地这个累呀!你干脆说怎么收钱就完了!
    朱允熥心中腹诽,面上笑道,”这还不简单!“说着,走到朱元璋御案边上,”皇爷爷,孙儿斗胆,请您写几个字!“
    朱元璋正听的入神,心里沉思,听他如此问,笑道,”写啥?“
    朱允熥从袖子中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烟盒大小的硬纸壳片,笑道,”请您写一个邮字!“
    ”好!“朱元璋应了一声,提起朱砂笔。
    以朱允熥的眼光看,朱元璋的字不好看。但是一笔一划之中苍劲有力,力道深沉。
    ”再请皇爷继续写,住字!“朱允熥又笑道。
    随后,朱元璋按朱允熥所说,在几张小卡片上,都写下字。放下笔,笑呵呵的看着朱允熥。
    ”诸位请看!“朱允熥拿着写着邮字的卡片,笑道,”这上面是皇爷爷御笔邮字,可以贴在信上用来信件邮递!“说着,又回头看看朱元璋,“皇爷爷,既然是您御笔所写,不如叫邮票吧!”
    朱元璋一愣,随后开怀大笑,“好,听你的,邮票!”
    “恭喜陛下!”吏部尚书詹徽当场出列,朗声道,“此物若真能发行于世,定是千古佳话。臣为陛下贺,为吴王贺,为大明贺!”
    “恭喜陛下!”群臣也赶紧跟上,狂拍马屁。
    朱元璋平日最反感的就是马屁,但此刻笑得见牙不见眼。
    皇帝,更想青史留名。这个邮票的作用已经呼之欲出,贴在信封上是作为官府邮寄信件的凭证。
    若真能发行,无论沧海桑田,只要世人还写信,就一定会记得他朱元璋。
    记得他这个曾经的放牛娃!记得他创立的大明!
    马屁退去,刘三吾再次开口,“吴王殿下,这邮票可要钱?”
    “这个就是咱们给百姓邮寄信件的邮资!”朱允熥在群臣中举着天下第一张大明邮票说道,“朝廷卖给有需要的百姓,百姓把邮票贴在信上,驿站盖上印,就可以邮寄了!”
    刘三吾沉思片刻,”多少钱?“
    ”不贵,两文洪武通宝!“朱允熥笑道,”诸位别小看这两文钱,我大明一天的书信往来何止数十万,积少成多呀!“
    ”嘶!“几位掌管财政的大臣顿时倒吸一口气。
    他们执掌天下的赋税,略微一算就知道到底是多少钱。
    一枚邮票两文,一万枚就是两万,十万就是二十万。二十万铜钱换成银子,就是两万多两。一个县一年的赋税才多少?去年大明一个人口繁多的上等县,上缴税银也不过三万,一州之地不过十五万。
    ”但是皇爷爷御笔这种,两文钱可买不到!怎么也得二十两!“朱允熥笑道,&皇爷爷,天下有的是有钱人,他们巴不得买您的御笔回去供起来!”
    “好小子,做买卖做到咱头上了!”朱元璋哈哈大笑。
    “刘学士是天下文人翘楚,若是以您手书为范本的邮票,怎么也得卖,五两!”朱允熥对刘三吾笑道,“文人雅士,都有这个爱好,天下学子,谁不想要一张,翰林学士的墨宝!”
    中书舍人刘三吾顿时有些自得的笑笑,同时眼中也有些期盼。
    若真以他的手书为范本,那他刘三吾也是名流千古。
    “除了邮票,还有递票,传递货物按照重量计算价格!”
    “还有住票,饭票,储存货物的储票!”
    “朝廷统一发票,无论是百姓还是商旅,拿着票就可以在驿站使用!”
    “财源尽归朝廷中枢,驿站的驿卒帮工也有不会白忙,每年所得足够维护驿站,一举多得。”朱允熥站在朱重八身边,“诸位,何乐而不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