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脸红心跳>书库>穿越历史>帝师> 帝师_分节阅读_63

帝师_分节阅读_63

    聚拢在宫城上方的乌云倏然淡去,数道阳光冲出云层,御道上的龙纹似活过来一般,龙鳞闪烁,五爪昂扬。
    立在殿前,耳边如有龙吟破空。
    见到年少稚气,却知错能改的太子,刘健谢迁不禁现出笑意,马文升等老臣多已热泪难掩。
    李东阳直身立起,抬起目光,有刹那间的恍惚。
    这一刻的朱厚照,仿佛让他看到了画像中的太宗皇帝。
    朝参之时,四品以下的朝官无需严格按照职位站立。
    杨瓒手持金尺痛殴奸宦的事迹,经由内阁流至朝中,引来不少赞誉。先时位列翰林院侍讲一侧,今日直被让到翰林院学士刘机身旁。
    距离近了,看得自然更加清楚。
    朱厚照的变化,多少有些出乎杨瓒预料。
    他想过,狠抽刘瑾一顿,朱厚照应该有所醒悟。但万万没有想到,变化会这么大。
    考虑到太子殿下往日的表现,变化能持续多久,着实有待观察。
    满朝文武行礼起身,朱厚照并未坐下,而是立在龙椅前,沉声道:“孤闻百官军民耆老三上表笺,多言天子之孝,祖宗垂业,甚是惭愧。”
    “圣祖开国垂统,传承万世。皇考上宾,遗命孤承嗣江山。顾皇考慈爱,悲戚之情顿涌,哀哀欲绝,至今方殷。”
    “今文武群臣军民耆老奉笺劝进,至而再三,言辞恳切。唯宗社继承,皇考遗命,天位之重实难久悬。虽创钜痛仍,国事不可懈怠,万民福祉不容轻忽。躬不敢固辞,勉从所请。”
    话至此,殿上群臣俱屏息凝神。
    “责钦天监选吉日,兹当祗告天地、宗庙、社稷,继皇帝位。”
    “殿下英明!”
    群臣再拜,殿中山呼之声不绝。
    声音传至殿外,金吾卫羽林卫锦衣卫或持枪执戟,或手按长刀,俱单膝跪地。
    日正高起,金色光轮高悬,破开重云,光焰万丈。
    沉寂多日的巷陌街坊渐次有了人声。因天子大行而肃然的京城,重又恢复生机。
    朝参之上,礼部尚书奉上早已拟好的大典仪注。其后,钦天监监正手持笏板,昂声道:“本月十八即是吉日!”
    夜长梦多,大事迅速敲定,群臣才好放心。事有仓促,哪怕不合规矩,也顾不得许多。
    朱厚照下决心要做一个明主。无论是不是三分钟热度,今日在朝堂上的表现,好歹给群臣吃下一颗定心丸。
    殿下到底年幼,难免有些任性。
    待登上大位,得文武用心辅佐,必能承续万载基业,扛起江山社稷,一统万民,延续先帝清明之治。
    继位之事暂毕,北疆的军情又摆在眼前。
    朱厚照躲在乾清宫这些时日,宣府的快马一匹接着一批驰入京城。
    京城援军已到宣府,暂解万全右卫城之危。
    鞑靼却像是铁了心,久攻不下仍不退兵,不从明朝身上撕下一块肉绝不肯罢休。
    万全右卫攻不下,小王子亲率骑兵绕道,破开柴沟堡墙垣,猛扑保安右卫,直逼天成卫及阳和卫,威胁大同府。
    仓促之间,大同副总兵带兵回援,宣府总兵官张俊出城迎战,力图拖住鞑靼主力。镇守宣府太监刘清亲自担任监枪官,东厂探子和锦衣卫组织起火铳队,作为张俊的侧翼,以供策应。
    最危急时,巡抚都御史李进亲自登上城头,为边军擂鼓。战况胶着不下,更扯下官袍,光着半边膀子,抓起长刀,领着民壮杀出城门。
    这一战,张总兵斩杀一名鞑靼百户,三名骑兵。李御史未有斩获,更添两道伤疤,却让张俊及麾下另眼相看。
    并非所有书生都是“文弱”。
    有胆气上阵,纵不能杀敌,也是条汉子!
    张俊三人齐心协力,总算为大同副总兵争得时,及时回援挡住鞑靼铁蹄。
    然也只是暂时。如若鞑靼继续增兵,单凭现有的兵力,绝对支撑不过五日!
    “军情迫在眉睫,请再调京军增援!”
    急报送到,内阁和兵部达成一致,再次从京卫调军。
    大同告急都不见太原有动静,晋王是什么心思,几乎摆在台面上。
    只要朝廷下旨从太原增兵,晋王必会趁机上疏,请恢复王府护卫。
    不答应,显得朝廷不近人情。让藩王守疆却不给兵权,落在世人眼中,难免凉薄。若是答应,王府趁机招兵买马,尾大不掉,即便赶走鞑靼,京城也未必安全。
    仔细琢磨,刘大夏也是吓出一头冷汗。
    调兵之策实是出于好心,然就朝堂政权而言,好心往往却会办坏事。
    “请命都督李俊、神英俱充参将,各领兵两千驰援大同。”
    刘健开口,朱厚照当即答应,并照前例,仍是人赏银二两,布两匹。
    “刘先生。”
    “臣在。”
    “李都督擅攻还是擅守?擅用骑兵还是火器?”
    “这……”
    刘健迟疑起来。他只知李俊和神英都是勇将,屡经战阵,沙发果决。两人如何排兵布阵,当真不清楚。
    太子殿下为何会问出此言?莫不是仍没打消亲征的念头?
    文官队伍中,杨瓒低头再低头,恨不能躲在刘学士背后,彻底藏起来。
    太子殿下决意苦读兵书,更将他的问话记得如此之牢,他该高兴还是找个地方哭一场?如被御史言官抓到,八成又有大帽子扣下。
    一码归一码,打过奸宦不代表万事大吉,就此被御史给事中放过。内阁相公都时常被参两本,何况他这个小小的侍读。
    在大明官场行走,被言官弹劾是正常,不被弹劾才是奇怪。
    用后世的话讲,甭管能臣还是奸佞,有本事才有弹劾的价值。若是个弹棉花的性子,安心在翰林院做个七品编修,终生碌碌无为,谁会理你?
    杨瓒拼命减少存在感,朱厚照愈发兴致勃勃。
    刘健不能为太子殿下解惑,刘大夏只得挺身而出。
    “禀殿下,李俊臂有膂力,可开强弓,擅以步军列阵陷马。其曾为大同守备,几经战阵,详知鞑靼骑兵。神英擅用火器,两者互为策应,足可解大同府之困。”
    得到答案,朱厚照满意点头。为免忘记,竟让谷大用取出裁成巴掌大的页纸,逐字逐句记下。
    见状,满朝文武集体陷入沉默。
    太子殿下又要闹哪样?
    要了解臣子,东厂锦衣卫随便遣出个探子,从三岁到三十岁都能查得一清二楚,何必当殿询问。
    奈何朱厚照听不到群臣的心声,朝参之时,一边办“正事”,一边向刘尚书询问兵部人员及五军都督将领情况。巨细靡遗,逐条列下,几乎让内阁六部开始担忧,殿下放弃亲征,莫不是对东厂和锦衣卫的工作产生了兴趣?
    看着朱厚照的一举一动,众人心中像有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待朝参结束,旁人忧心忡忡,兵部尚书刘大夏默默抚过长须,突发感慨:幸亏老夫记性好啊……
    杨瓒本想同群臣一并退去,却在过金水桥时被张永追上。
    看到张公公冒着粉红泡泡的背景,杨瓒仰头望天,顿生沉重之感。
    “殿下召见,请杨侍读随咱家来。”
    张永在侧方引路,行了一段,忽想起什么,开口道:“杨侍读。”
    “张公公何事?”
    “大行皇帝御赐的金尺,杨侍读可曾带着?”
    “自然。”
    打过刘瑾之后,杨瓒意识到金尺的好用,再重也要随身携带。
    “哦,带着好,带着好。”
    张永咽了口口水,声音有些发干。
    奇怪看他一眼,杨瓒没急着发问,等见到太子殿下,一切都当明了。
    行过三大殿,杨瓒被带到乾清宫。
    朱厚照已换下长袍,穿着一身皮甲。素翼善冠也已摘下,只用乌木簪挽发。左右伺候的宦官都在胸前挂上护心镜,两腕套着皮具,看起来极是奇怪。
    杨瓒到时,朱厚照正捧着几张泛黄的皮卷,看得极其认真。
    “殿下,杨侍读奉召觐见。”
    张永近前回禀,朱厚照抬起头,杨瓒压下心头疑问,弯身行礼。
    “臣拜见殿下。”
    “免礼。”
    朱厚照很是兴奋,挥舞着手中的皮卷,对杨瓒道:“杨侍读前番之言振聋发聩。孤思量许久,知晓不足,特令人从兵部寻来太宗皇帝的兵图,研精殚力,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召杨侍读前来同孤一并切瑳琢磨,应可穷理尽妙,大得其味。”
    召他来讨论兵图?
    杨瓒不知该如何应答。
    论起兵法,他尚能说出几句,但实地操演,实在全无头绪。
    回想当日,他是不是给自己挖了个深坑?
    杨瓒所想,朱厚照自然不知,仍兴致勃勃道:“昔日孙子以兵法见吴王阖庐,拟以妇人演武。孤欲仿效,以内廷中官持刀枪剑戟,复演太宗皇帝战阵。”
    杨瓒还能说什么,只能点头。
    宦官就宦官,只要动静不是太大,应该不会传到朝堂上……吧?
    事实证明,杨瓒还是过于天真。
    朱厚照演武的宦官绝非内廷洒扫之流,均出自御马监和东厂,各个人高马大,肩宽臂长,面容刚正,虎目生威。
    不看衣着冠帽和光溜溜的下巴,当真不会想到,这些魁壮大汉竟是宦官。
    条件所限,庭中满打满算只能容下六十余人。
    朱厚照本欲牵来马匹,再用几支火铳,被杨瓒竭力阻止。
    “殿下,宫中不宜马嘶枪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