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6章 想买未必能买
武器装备该选择买还是造,对于南海地区的很多国家都是一个长期难以抉择的问题。特别是像战船这样的大型装备,虽然各国都有一定的造船能力,但谁都无法否认与海汉海军在舰船作战性能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距。如果有可能的话,谁又不想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舰队呢?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海汉一直不愿对外出售作战船只,这样的决定自然是在情理之中,各国也只有在旁边眼馋的份。不过自从海汉取消了禁令之后,似乎各国都不再考虑该买还是造的问题,而是倾尽财力从海汉订购战船,哪怕出售清单上仅仅只有吨位最小的探索级战船,也足以让各国趋之若鹜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除了海汉战船本身的性能出众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负责建造战船的造船厂产能有限,每年能交付的外销战船可不是买多少就有多少,数目大的订单甚至很可能要拖到两三年之后才能完成交付。在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各国自然是要争相购买,以便能在南海地区的军备竞赛中占得领先的位置——就算没机会坐到头把交椅,好歹也能争取一下一国之下,诸国之上的位置。
而这样的环境所带来不仅仅是海汉战船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紧俏,同时也让其价格一路水涨船高,从一开始头几年的卖方定价,发展到现在的买方竞价,各国买家为了每年那十多二十艘海汉产的战船几乎是抢破了头。
面对这样火爆的市场,海汉军工为了利润要接外国的订单,就得分出一部分船坞船台和造船技工来完成任务,势必会影响到海汉海军的订单交付和日常维修维护。原胜利港造船厂几经升级扩容之后更名为三亚造船厂,兴建了更多的船坞,但即便如此也依然无法完全满足海汉兵工的生产要求。
于是在海外的广东香港、澎湖马公港、舟山定海港和安南金兰港这几处地方,海汉兵工也兴建了造船厂,并逐步放开在海外建造制式战船的限制。这样一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海军驻外舰队的舰船维修维护需求,并且可以在各地建造小吨位的作战船只,就近补充到驻外舰队当中。当然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蒸汽推进动力的探险级和威严级战舰,目前仍然只有三亚造船厂能够建造。
不过用于出口的外销型战船,为了便于技术上的管控,仍然是集中于三亚建造。所以每年的战船外销订购活动,也都仍然是安排在三亚来举办。
“其实关于作战舰船,就算我们不做任何的推销推广活动,想必在座的各位也还是会非常积极主动地掏钱下订单。本人在这里谨代表海汉兵工和三亚造船厂,感谢各位多年以来的惠顾。”
白克思略略弯腰致意,然后才进入到正题:“但本着对买家负责的态度,我们今天还是请到了专家来为各位介绍这次的情况。”
接着上台的这位老兄貌不惊人,看样貌约莫有五六十了,台下甚至还有好些人根本不认识,纷纷交头接耳打听此人身份。
李希也不认识此人,问过旁边的外交部工作人员之后才知道,此人乃是三亚造船厂的总工程师张天贵。李希对于张天贵的事迹一无所知,但听这官衔似乎不低,而且白克思称其为专家,想来是在造船领域有着比较特别的造诣了。
其实只要是从海汉手里买到过战船的买家,或是曾有过参观三亚造船厂的经历,基本上都认得这位被海汉高官称为“张总师”的人物,知道他才是海汉造船领域的现场技术负责人。所有出口到国外的海汉战船,都得先在造船厂经他验收之后方能交付给买家。
海运相关的事务,包括建港、航运和造船在内,早期都是由孙长弥和越之云两人负责。不过这两人的专业学识虽然可以吊打同时代的航海家,但如果要论实际动手能力,那还是不如工作在造船一线的高级技工。而海汉很幸运地在穿越后不久就得到了张天贵的投效,正是有了此人带来的完整造船工艺,才让海汉的造船业能顺利起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超越了南海地区的其他国家。
张天贵和他的五个儿子都在海汉官方机构做事,这种全家上下男丁都在做官的情况在海汉也是不多见的。如今的张天贵早就不是当初的落魄船匠,如果要给从归化籍一路晋升到上层的海汉新贵排个名次,张天贵肯定是名列前茅了。
也正因为这样的情况,海汉官方丝毫不会怀疑张天贵的忠诚度,一向对其信任颇深。类似新船设计之类的事务,孙长弥和越之云也会拉上张天贵一起开会,讨论船舶设计上的技术细节。而张天贵也由此接触到了很多超越时代的专业知识,他早就将能造出大铁船的海汉高官们视为天神下凡,如今能够得到上司传授这些绝密学识,更是坚定了张天贵为海汉效忠的决心。
不过作为一名技术官僚,张天贵在人前露面的时候其实并不多,也就只有上面安排外国贵宾参观造船厂的时候,他会出面接待一下,顺便在参观过程中充当专业解说。在三亚之外的地方,并没有多少人听说过这位三亚造船厂负责人的名头。
而今天白克思安排张天贵出面向各国代表讲解今年的战船出售安排,一方面是出于对张天贵的器重,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需要一个懂行的专业人士在现场即时解答买家们的问题。
张天贵说明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今年年底之前海汉能交付的战船总数不会超过二十艘,并且这次所下订单的实际交货期有可能会延续到明年年中。二是这次买家所采购的战船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订制内容,比如船上装备的火炮数量,舱室布置,船体防护加固等等。三是今年对战船的技术升级主要集中在船只的适航性和帆索的易用性方面。
张天贵的说明几乎毫无废话和夸张修饰的成分,很快就告一段落。不过听众们却并不打算就此放过他,当张天贵宣布可以开始提问的时候,安南的郑柞率先开口道:“那按照张总师所说,今年能交付的船可能还是去年买的,这次买的船可能要等到明年才能造出来,我这样理解可对?”
张天贵点点头道:“正是如此。我们主动公布这个情况,便是希望各位在下单之前先考虑清楚自己的实际需要是否迫切,不要到时候又每天来造船厂守着催交船。”
郑柞道:“那以往年的规矩,也还是可以加急的吧?”
“当然。”张天贵应道:“加急费用两成,优先建造优先交船。”
台下听到这番话的人都是心知肚明,这也是海汉人变相加价的一种手段了。想急着要船的,那就掏腰包加钱,不然就慢慢等着吧。还别嫌弃排队时间长,海汉每年能交的船就那么二十来艘,你家不买别家可是捧着钱来等着要买。
不过问这个问题的郑柞其实并不会选择加钱,纯粹只是给海汉捧场制造一下气氛罢了。安南国在涂山半岛附近所建的造船厂已经运作两三年时间,在花了大价钱得到海汉的技术转让之后,安南自己也能建造小吨位的探索级战船了,只不过碍于本国的造船技术和船厂规模所限,每年大约只能造出四到六艘这种战船,而且成本甚至还超过了直接从海汉购买的花费。
对于有心要效仿海汉建立一支强大海军的安南国来说,这样的造船速度显然无法满足统治者的需求,所以每年安南国还是会向海汉下单购买数艘战船,用以加快本国海军的成军速度。
而另一个大买主福建许氏对此也是心领神会,立刻表示会考虑加价下单,以换取一个相对较短的交船时间。但福建的实际情况与安南类似,海汉也向其转让了探索级战船的图纸和建造技术,其位于漳泉两地的造船厂均可自行建造这个级别的战船。福建人现在从海汉买船,一般都是优先考虑吨位更大的探险级战船了。
这两家一表态,便让旁人忽略了这次推出的战船在性能方面的升级似乎并不明显,而将注意力放在了如何能够缩短造船周期,让海汉人早一点交付自己的订单。以至于过了半晌之后才由葡萄牙人提出了跟技术相关的问题:如果要进一步增加船上部署的火炮数目,那是否会影响到船的适航性?
张天贵的回答也很是一板一眼:“最适合的数目肯定是我们造船厂原本设计的方案,这可都是经过首长们反复计算论证的结果。不过考虑到有些国家的实际需要,所以才会提供了订制项目。如果要在探索级战船上增加火炮,那船体重心和甲板的承载能力都需要重新计算,至于对适航性会有多大的实际影响,恐怕得等船下水了才有确切的答案。”
其实类似张天贵所说的这种改造,安南和福建的船厂早就在私下进行试验了。海汉随船出售的舰炮同样也是性能削减的版本,这一点买家都很清楚,在没有办法配备海汉海军同型号火炮的情况下,想要缩短与海汉海军的战力差距,那就只能在船上配备更强的火力。要嘛使用口径更大射程更远的火炮来充当舰炮,要嘛就在船上部署更多的火炮。
但他们的试验都不太成功,威力更大的火炮上船之后,往往会超出了探索级战船的承载力,在作战状态下会对船身造成很难修复的损坏。而部署更多的火炮,便会出现张天贵所提到的问题,整艘船的重心都需要重新调整,不然战时遇到单舷集体开炮的状况,战船有可能会向另一侧发生倾覆。
这种试验没有海汉的参与,就很难在实施之前通过计算来得到大致的结果,而海汉方面就算知道他们私下做这些改动,也会装作不知,由得他们去碰壁。这战船改型要是如此容易,那海汉也就不会轻易出让探索级的制造技术了。
张天贵当初曾对出让造船技术一事颇为反对,但孙长弥和越之云告诉他,转让一些过时落后的技术并不能让这些买家在造船领域追上海汉,反而会将他们更为牢靠地捆绑在海汉的军工体系上,因为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玩意儿可不是举一反三那么容易,买了探索级的制造技术,并不代表他们就能造出更高级的探险级战船。
但当这些买家的舰队都是海汉式战船充当主力以后,他们的战术和编制也就只能沿用海汉的成熟模式。今后这些舰船面临升级换代的时候,仍然免不了得求到海汉这边来,因为只有海汉才能给他们提供稳妥的升级方案。
张天贵虽然不是太明白为什么首长们对未来的状况如此笃定,但根据过去的经验,首长们对形势发展的预判从来都是正确无误,所以张天贵也不担心日后会出现什么反复。这次开始推出官方的订制之后,张天贵料想过去最大的几个买家肯定都会对此感兴趣。不过这种升级服务价格不菲,就算只是给出一个改造方案,由对方自行动手进行改造,那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虽然现场只有葡萄牙人提出了这方面的问题,但张天贵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福建和安南两家可是听得格外用心。
李希虽然不太懂造船技术,但也竖起耳朵认真听取张天贵的讲解。他一路南下途中,基本将海汉的几种主力战船都见识过了,之后随军去马尼拉更是亲眼见证了海汉舰队的可怕实力。只是朝鲜国国库吃紧,就算他想买,但国家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钱财用来大量购买海汉战船,也只能在当看客的同时,先尽可能地了解一下这购买战船中间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