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脸红心跳>书库>穿越历史>1627崛起南海> 第1618章 何夕的要求

第1618章 何夕的要求

    张千智站在何夕面前,微微躬身,等待着何夕对自己提交的报告作出批示。他与大明使节费策贤接触已经有近十天时间了,以此为基础向何夕提交了第一份观察报告。张千智知道这份报告之后可能将会提交给执委会过目,所以这些天在跟费策贤相处的时候也是格外用心,力求要挖掘出这个人的真实内心想法。
    何夕花了一盏茶的时间才看完这份书面报告,张千智所作的记录十分细致,几乎是事无巨细全都记载下来,通过他的描述基本可以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费策贤形象。照理说像这么细致的一份报告,何应该挑不出什么毛病才对,但何夕却认为仍然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
    “这个费策贤到底想要什么,官声?钱财?社会地位?他的弱点是什么,酒色财气哪一样能够制服他?”何夕慢慢合上了封页,对张千智问道:“你的报告里体现出这些内容了吗?并没有。记录虽然作得详细,但垃圾信息太多,该如何筛选过滤有价值的信息,不用我再教你了吧?”
    张千智低着头应道:“是卑职的错,请首长再给我半天……不,两小时的时间,容我再修改一下报告内容。”
    “不用改了,就这么着吧,交给执委会正好,免得他们担心这不行那不行的。”何夕话锋一转,并未追究张千智的责任,反而表示这份报告也有可用之处。毕竟是他带了这么多年的徒弟,也不好在这种问题上太苛责对方。而且何夕看了报告也大概能想到费策贤是个什么样的人了,这可不完全是张千智办事不力,而是这个人到目前为止的确没有露出什么破绽。
    不过费策贤虽然没有被抓着明显的弱点,但也没有表现出对海汉有什么敌意,这倒是一个不错的消息。海汉最担心的问题便是大明派来的使节抱有敌意,这样交流沟通都会面临诸多困难,张千智已经在报告中否定了这样的可能性,倒是帮海汉省掉了不少麻烦。
    虽然费策贤看起来有点难处理,但何夕也不会因此而着急,前几年才开始跟大明打交道的时候,比费策贤难对付的官员大有人在,最后还不是被海汉一点一点地蚕食掉了海岸线。何夕相信,只要费策贤长期待在三亚,其价值观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立场也会随着眼界的开阔而慢慢发生改变。虽然现在看起来似乎还无懈可击,但过个一年半载可就难说了,福广两省多的是一开始对海汉敌视,后来被真香打脸的官员。
    “继续慢慢试探他,不管他想要什么,尽量满足他。在大明没几个人会把从七品的官员当回事,先给他大明给不了的待遇,养养他的胃口。”何夕吩咐道。
    “是!”张千智连忙应道。既然何夕给出了明确的指示,那他只要照办就好。何夕让他继续执行这个任务,也并没有打算找别人来接替他,这就是给予他充分的信任了。
    如果说之前的各种拉拢意图只是试探,那么接下来可能就会使用一些更露骨的手段了。海汉在这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操作经验,何夕也无需再下达更详细的命令,如果张千智连这种事都不知道怎么做,那也不用再留在安全部了。
    费策贤可不知道海汉安全部已经调整了对付他的措施,他这些天基本上整个白天都是待在使馆工地上。虽说海汉建设部专门派了经验丰富的施工队和工头过来负责这项工程,费策贤所要求的各种建材也几乎在最短时间内就运送到位,但他还是不敢将如此重要的工程完全丢给海汉人负责。要是万一出了什么纰漏,到时候会被朝廷追责的可不是负责施工的海汉人,而是他这个小小的从七品司副。哪怕他现在是出使海汉的正使大人,但真要出了问题,朝廷只要一纸调令就能将他打回原形了。
    要想不出问题,那就必须得自己盯紧点,哪怕累一点,也要保证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当然了,其实这个差事也说不上有多累,每天去工地上巡视一圈,跟工头聊几句,便到旁边搭好的凉棚下坐着藤椅喝茶看报,饿了有新鲜吃食,累了有人捶腿按摩,什么事吩咐一句就有人跑腿。坐得屁股痛了就起来到工地转上一圈看看进展,想聊天旁边还有张千智这个话搭子,天南地北什么都能陪着他聊上几句。要说逍遥,当下哪还有什么差事能比得了这个环境?
    按照目前的施工进度,使馆的主体建筑大概可以赶在年底完工,不过要完成全部的内外装饰和布置,大概还是得等到明年春节前后了。这也就是说,使馆正式投入使用,大概还是得再有两个月左右。不过以目前这样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别说两个月,就再过上两年又如何?费策贤虽然知道自己的心态有点过于懒惰,但待在海汉提供的这种环境中,又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好操心的,随遇而安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
    不过费策贤倒是想不到,这样安逸的生活居然还会再进一步升级。张千智从何夕那里得到指示回来,便让人找来了一张沙发椅替换了工地凉棚下的藤椅,这玩意儿因为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产能极为有限,在市面上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就连迎宾馆也没有将其作为标配。
    费策贤在张千智的介绍之后尝试着坐了下去,果然感受到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屁股下面这软绵绵又充满弹性的触感可并非藤椅所能提供的。
    张千智在旁边躬身继续说道:“费大人,上面听说你每日在工地这边守着,担心你过于劳累,所以特地命小人去库房调了一张沙发椅过来。这沙发椅过往可是只有首长们才能享用的待遇,看来上面对费大人的印象十分不错了!”
    费策贤听得心里大为受用,嘴上谦虚了几句,却没有半分要站起来坐回藤椅的意思。张千智看在眼中记在心里,暗道这大明使节再怎么难收买,也还是免不了要贪图享受。只要他表现出来有所求,那后续的事情就好办了。
    对于物质方面的享受,海汉国的这群统治者大概是这个时代最为讲究也最懂行的一群人了。尽管受到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所限,很多在原本时空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根本就造不出来,但他们还是尽量在不断还原着自己前半生所体验过的各种舒适的日用品。而这些东西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完全就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了。
    费策贤讲究礼义廉耻,不愿意直接收受海汉赐予的钱财,但却很难拒绝海汉在生活条件方面的渗透。他要在三亚长住下去,就不可能做到与世隔绝,在职期间的吃穿住行都必须部分依赖于海汉官方所提供的条件,何夕将这一点看得十分透彻,所以才会指点张千智在这方面多下些工夫。
    这种手段能不能起到作用,张千智在第一个回合便已经试出了对方的反应。既然费策贤不拒绝,那么他就可以慢慢加料了。
    在执委会的例行会议上,何夕将张千智这边的进展也向执委们作了简要的汇报。对于与大明的外交进程,执委会当下已经不像几个月之前那么急切了,一来是因为两国官方已经议定了大致的框架,剩下的问题都算是细枝末节的小事情了;二来海汉在大明沿海的布局还有很多任务尚未完成,比如在浙江对各个行业进行渗透和整合,正好也趁着这段时期抓紧时间下手,等大明使馆建好,双方开始正式磋商了,有些手段就不好再在明面上使出来了。
    “所以这个费策贤到底能不能搞定?”陶东来听完汇报之后,还是想从何夕这里得到一个更加简明扼要的答案。
    “大概率是能搞定的,但需要多一点的时间。”何夕应道。
    “时间可以给,但不能影响到后续的谈判工作。如果到时候这个人的态度没有转化,不愿意与我们合作,那可能就会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陶东来提醒道。
    何夕点头应道:“如果到时候真是这样的状况,那我这边会设法处理。”
    何夕很清楚陶东来所指的麻烦是什么,海汉在大明沿海地区有太多的相关利益,而建交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这些利益合法化公开化,很多细节问题都需要通过费策贤来与大明达成协议。如果这位大明使节的合作意愿不够,甚至是敌视海汉,那么这就势必会让海汉在大明境内的利益受损。
    安全部当然对于最糟糕的情况也早有备用方案,虽然不太可能让大明使节在三亚无故失踪或者是离奇死亡,但用一些手段将其劝退倒也不难。比如使用药物让其大病一场,送回大明去医治,然后让大明再换个人过来顶替。从技术上要达成类似的效果并不难,只是要掌握合适的实施时机而已。
    费策贤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轨迹已经在海汉执委会的干涉之下出现了分岔路,如果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他没有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那么等待他的可能就将会是一个不太美好的结局了。不过以当下的局面而言,他倒是根本就没有去考虑这种可能性,在这里的生活远比京城舒适,每天什么都不用做,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人人见了他都会客气地称一声“费大人”,这可是他过去这几十年从未享受过的优待。
    当然费策贤也并非傻子,自然能够察觉到这其中肯定有海汉刻意安排的成分,海汉人给予他这么高的礼遇,必然日后会有所求,这个道理他还是明白的。但要他谢绝这样的礼遇,好像又无从开口,难不成要求海汉对自己冷淡一些不要那么热情?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费策贤也只能默默提醒自己,不要被海汉的手段所迷惑,对朝廷忠诚这个底线不可改变。
    费策贤享受之余,倒也没有忘了自己的任务之一,从本地的各种公开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情报,整理之后写成书面报告。只是他并不知道,他所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大多都是海汉有意安排,就连他能买到的报纸,其实也是由安全部提前进行过筛选,确保他目前所能看到的内容都在监控范围之内。
    这样的情报控制手段虽然费时费力,但因为对象是大明,何夕还是愿意让安全部投入大量人手和资源来完成这个任务。至于最终的收效会如何,现在还很难说,何夕只希望在确定费策贤的心意之前,不要让大明对海汉的防备心再加强。
    因为海汉早就在广州和三亚之间开通了海汉银行的通存通兑业务,所以大明提供给使馆的资金到了广州之后,也是在巡抚衙门的示意之下,紧跟着潮流办了这个业务,只将支票送来三亚,然后由费策贤在这边的银行支取,免去了运送现银的麻烦。
    不过当费策贤去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却是傻了眼,因为时近年底,很多商行都依照着海汉的纪年方式,开始盘存这一年来的收支状况,该结算的结算,该讨账的讨账了。三亚的海汉银行总部门口也开始每天都排起了长龙,全是等着办理手续的各国商人。为此银行甚至专门去调了一批长板凳放置在门口,以方便这些客户排队期间能够稍事休息。
    费策贤一看,这排队的起码得有两三百人,自己排进去得等到何年何月?他本来打算再回去问问张千智,看看能不能通过外交部的渠道特事特办,不去排这个长队。但当他打算离开的时候,却听到队尾几个商人议论的事情颇有意思,便又打消了离开的念头,不声不响地加入到了银行门口的长龙队伍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