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脸红心跳>书库>穿越历史>1627崛起南海> 596.第596章 漳州城

596.第596章 漳州城

    关于许心素为什么会选择跟十八芝和谈的原因,执委会和军方在此之前都作出了多种推断,其中也包括了宁崎所说的“祸水东引”这样的可能性。
    对福建方面而言,这场已经持续了几年的战争算得上是一个无休无止的麻烦,尽管战局占了上风,但还是无法在短期内彻底解决十八芝这个难缠的对手。如果可以通过和谈停战的办法,将福建沿海重新变成非交战区,那么这对以许心素为代表的福建官方来说,应该算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解决方式。而十八芝的海上劫掠也将从此退出福建海域,要嘛北上去江浙沿海活动,要嘛就只能选择南下再次进入海汉的势力范围——许心素大概会更希望十八芝作出后一种选择,去广东沿海继续作死,直到惹毛海汉这个大煞星为止。
    许心素对于宁崎的质疑未置可否,只是避重就轻地应道:“如果十八芝有胆子再次闯入广东海域,那想必海汉民团一定不会对其坐视不理。想当初贵方民团在珠江口大破刘香的船队,老夫后来也是听过很多当事人的描述,只恨不能在现场目睹这场大战。如果贵方下次有讨伐十八芝的行动,老夫倒是想要亲临一线观战。”
    许心素虽然没有亲眼观看过海汉民团作战,但双方进行了好几年的军事合作,他也派了数批军官去三亚受训,其中不乏有人以学员身份观摩了当年的李家庄、担杆岛、万山港几次战斗,甚至还有去过安南参与顺化战役的人。海汉民团在战场上的无敌表现,基本都通过口耳相传反馈到了许心素这边。这些消息渠道自然也是海汉有意安排的,目的多少也是希望能借此震慑福建方面,而许心素从这些描述中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来,海汉民团的实力远远超出自己麾下的部队,至于到底有多强,却一直还缺乏一个直观的认识机会。
    但很可惜的是海汉民团在南海地区已经处于了基本没有对手的状态,去年好不容易出现一群不知死活的海盗攻打琼州岛,一个月就横扫了整个琼北,然而海汉宣布出兵之后还没等许心素想好要不要去观战,这场战事就迅速逆转,海汉民团用了更短的时间就打跑了这群足以碾压明军的海盗,收复了琼州岛上所有失地。
    海汉在琼州岛上搞出了多大的阵势,是不是已经做了当地的土皇帝,这些问题许心素并不关心,琼州岛距离福建太远,并不会影响到福建的利益和局势。但许心素的确是想过借海汉之手,灭掉十八芝这个眼中钉。以海汉民团的实力,十八芝恐怕是不太可能有改变战果的机会。
    不过许心素对此也有一定的忧虑,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海汉民团真要是进了福建海域,那就未必会离开了。这可不是许心素杞人忧天,而是有着众多的先例在前。
    崇祯元年海汉民团在李家庄作战,打完之后李家庄便成了海汉的控制区,到如今整个番禺县已经有大半都是海汉说了算。第二年海汉人出兵安南,帮着安南朝廷打下了南方叛军控制的顺化城,而海汉借此机会就在安南海岸线上圈了从北到南的一串港口,几乎将整个安南海岸线都置于自己的笼罩之下。而去年在琼北打完海盗之后,海汉民团也就顺势在琼北驻扎下来,现在那些地方到底是归大明还是归海汉都已经很难说了。
    海汉民团要是到福建作战,打完十八芝就留下不走了,那许心素还真没什么办法,而他当然也并不希望自己掌权的地界内出现一支不受控制的势力——更何况这支实力还在他所率领的明军之上。
    一个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这个暂时还不存在的战场从福建移到广东,让十八芝进入到海汉的势力范围,借着海汉人的手除去他们,而且也不会影响到福建本地的局面,可算是一举多得。
    当然这仅仅也只是计划而已,而且很显然聪明的海汉人已经想到了这种可能性,许心素肯定不能就此承认,只能暂时顾左右而言他。
    宁崎自然也看出了许心素态度的微妙,笑了笑道:“许大人想观摩我军作战,那也不难,只要你一句话,我军一个月之内就可以开进福建,渡海剿灭十八芝,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下把皮球踢回给了许心素,倒是将他难住了。许心素只能强笑着应道:“只怕我军实力不够,难以配合海汉民团作战,再说这十八芝不过是一群难成气候的海盗,何须海汉民团劳师远征?”
    “许大人,十八芝的确成不了气候,但这也有一个前提。”宁崎肃容说道:“那就我们会对贵方持续提供军事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许心素刚想说几句拍马屁的话,宁崎接着又道:“但我们所提供的一切也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贵方的行动方向跟我们是保持一致的。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意见分歧,那么我们也会保留终止合作的权力。”
    宁崎这个话就说得比较直了,许心素听完之后脸色也微微有些僵硬:“老夫与贵方合作这几年从未出过意见分歧,宁先生这是多虑了。”
    “希望如此。”宁崎也不想在谈判刚开始的时候就把对方逼得太紧,没有就此再说下去,主动转开了话题:“我还是第一次造访漳州,倒是要麻烦许大人给我介绍介绍本地的状况了。”
    许心素心里一松,赶紧开始解说起漳州的历史沿革来。宁崎既然要来漳州造访,自然先就做过功课,不过这书本上看来的东西,跟本地人所介绍的情况,肯定也还是有一些出入的。加上他本身就是个历史谜,因此也是听得津津有味,并没有觉得几个小时的航程有多难熬。
    从厦门岛西南的港口到漳州城的航程仅仅只有二十多海里,虽然是逆流而上,但漳江入海口水流缓慢,半天时间也就到了。
    漳州也算是福建境内一处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千年之前的唐代就已经建州,因为这里紧邻漳江而得名。而这里因为开发的时间早,也成为了福建境内一处重要的物产输出地和海上贸易港口城市。
    早在宋代,漳州地区就因为制糖业发达而被称为“八州糖王”,白砂糖、冰糖、角糖都是这里的特产。纺织业的起步也非常早,南唐陈宏进割据漳州泉州时,每年出产的葛布就多达两万匹以上,到了明万历年间,漳绒、漳纱、漳绢、土潞绸等织物,已经大量销往海外。此外漳州的造船业、瓷器、茶叶、造纸等等,此时也都是非常兴盛的产业。
    经济繁荣的地方,一般文教事业也不会太落后,漳州就是这样的典型城市。唐代这里便有了松州书院,到了两宋时期,兴办书院更是成为了这里的社会风气。宋光宗在位时,大理学家朱熹曾经出任漳州知府,据史料记载,朱熹“每旬之二日必领下属官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其正义;六日下县学,亦如之。”有了朱熹这种地方官的言传身教,当地的文教事业可谓非常兴盛,文化名人辈出。在原本的时空中,漳州自唐元和十一年出了第一个进士周匡物,到清代总共出了进士977人,其中有三名状元。
    船队在漳州城外的码头靠岸之后,许心素手下的人早就安排好了迎接的仪仗。而漳州府本地的大小官员,也都已经到了码头上候着。宁崎在甲板上见状问道:“这么大张旗鼓的,会不会不太好?”
    许心素应道:“没什么不好,老夫的贵客,便是漳州府的贵客,宁先生到了这里,只管享受就好!”
    两人下船之后,先与码头上等候的本地官员一一见礼。宁崎也感受到了这里的状况与别的地方有些不同,其他地方都是文官主政,武官陪衬,而漳州这地方显然许心素才是主角,而地方官员对他都是唯唯诺诺,言听计从的模样,看样子的确很有些土皇帝的味道。
    见过了本地官员之后,海汉派驻漳州的人员也跟着过来见礼。这些人都是入籍较早的归化民,在这里主要是从事商贸方面的事务,顺便也搜集一些当地的时局信息,定期送回三亚大本营。
    “老夫已命人备下接风宴,各位切莫推辞。”等该接见的人见完之后,许心素便不由分说地邀请使团的人乘车入城。宁崎知道这种场合推辞不过,也就没有过多客气,按照许心素的安排上了马车。
    对使团的人来说,这马车倒也不陌生,几辆车都是去年从胜利港买走的海汉式马车。这种西式马车轻便灵活,车厢遮风挡雨之余,又有玻璃窗、防风车灯这种高档配置,十分适合富贵人家使用。当然了,也只有许心素这种海贸大亨,才能有这个财力精力从三亚买下之后,自己用大船将其运回到福建使用。
    宁崎、摩根与许心素同乘一辆马车,摩根上车之后便忍不住感叹道:“这马车让我真是有一种回到三亚的错觉。”
    “不止是马车,老夫为各位安排的住处,也都是尽量按照海汉的形制来布置的。”许心素不无得意地应道。
    在大陆要打造一套海汉式的居所,所需的花费可不是小数目,各种卫浴设备、玻璃门窗、给排水设施、乱七八糟的加在一起,价钱相当可观。再加上要长途跋涉从海南岛运到这里,这运费也不是个小数目了。而许心素在这漳州城中,却有好几套按照海汉模式装修出来的院子,其财力的确远胜普通的富豪。
    当然了,如果他以后有机会去到三亚入住当地的贵宾馆,大概就不会对自己花费巨资打造的海汉式居所那么骄傲了,毕竟有很多制造不易的好东西,海汉是暂时没有向外公开发售的。
    宁崎和老摩根顺利抵达漳州的同时,许裕拙正应石迪文的要求,带着他参观厦门岛上的各处设施。对于许裕拙而言,他认为这里的确也没有什么需要隐瞒海汉教官的地方,毕竟当初大批买回海汉火炮的时候,就是由海汉派来的民团军官设计布置了中左所城的各处炮台和防御工事。
    石迪文在城头上四处看过之后,认为这里的防御工事也算布置得中规中矩,没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不过因为海汉卖到福建的武器基本都是被阉割性能的外贸版,因此这些防御工事所面对的敌人如果是海汉民团,那所能起到的作用就会比较有限了。不管是射程还是射击精度,这些炮台上所布置的猴版火炮都很难跟现在海汉民团装备的攻城炮相抗衡。
    石迪文还特地躬身下去查看了几门炮炮身上的编号,确认了这批炮的确是海汉出产,在1628年出售给福建。石迪文轻轻拍了拍炮身问道:“这些火炮平均发射次数有多少了?”
    “大多在五十发以上,有一部分大概已经超过百发了。”许裕拙一边说一边指了指临海的方向,那也是每次十八芝来袭,向中左所城发起进攻的地方。
    “看来你们的炮兵平时操练得很少啊!”石迪文忍不住摇了摇头。这些火炮装备了三四年了,多的才打了一百来发,平均一年打二三十发,这说明本地的战事其实并没有海汉以为的那么激烈。
    许裕拙脸上一红道:“倒不是舍不得花那点经费,实在是弹药库存有限,不敢轻易动用。平时也就只有让炮兵们练练动作,的确极少进行实弹训练。”
    石迪文恍然点了点头,这事说到底其实是海汉的责任,执委会虽然放开了大部分武器的对外军售,但一向对弹药出售控制得非常严格,特别是海汉秘制的火药,每次购买都是有定额的,想多买一斤都不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