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脸红心跳>书库>穿越历史>寒门天骄(科举)> 寒门天骄(科举) 第204节

寒门天骄(科举) 第204节

    时隔几年,少酋长见到萧景曜也很高兴,他本来就学了不少大齐官话,现在兴奋之下,更是超常发挥,“萧大人,我们又见面了!我是特地来感谢你们的,多亏你们当初卖给我们的武器,让我们打跑了魔鬼!”
    第122章
    萧景曜都没想到, 当初顺手在美洲留下的一手,竟然真的有成真的那天。看着少酋长一脸后怕的模样,萧景曜不难猜测出当时的情形有多惊险。
    几年不见, 少酋长又成熟了不少,许是路途遥远,在海上吃了些苦头, 少酋长的脸上已经有了沧桑的痕迹,明明年纪比萧景曜还小, 现在看起来却几乎比萧景曜长了一辈。
    提到先前的那场战争,少酋长依然愤愤不平, 对着萧景曜好一阵比划, “那帮魔鬼真是太可恶了, 我们救了他们, 他们竟然想杀了我们。这就是你们大齐人说的, 恩将仇报是吗?”
    萧景曜笑着点头, “看来你对大齐的文化已经十分了解了,还能准确用上成语。”
    少酋长骄傲地表示, “那是当然, 你们离开后,我也在看你们留下的书籍。上帝啊,你们大齐人真是太厉害了,怎么可以创造出那么多让人震惊的东西!”
    少酋长对大齐这种一言不合就写出记载的行为给予高度肯定,并且觉得这么好的行为习惯,他们部落也应该来一套。但是他们并没有专门的史官来记载这些东西,部落里的大巫尝试了好几回, 记载出来的,总不是大齐那个味儿。
    少酋长说不出什么内行门道, 就是觉得大巫记载的东西没有大齐人记载的好。这大概就是少酋长版的评价冰箱不需要制冷。好在少酋长在部落里的威信足够高,大巫也不和他计较,不然的话,萧景曜都怀疑,多做了许多事情累成狗还要被少酋长挑三拣四的大巫会忍不住锤爆少酋长的狗头。
    不过既然少酋长提到了华夏的修史文化,萧景曜当即觉得自己的腰杆子更挺拔了几分。众所周知,华夏的史书放眼整个蓝星都是独一档的存在,称一声蓝星史官也不算夸张。少酋长的感觉可真是太对了,修史这一块,当然得看华夏。这个少酋长,真有眼光!
    萧景曜便向少酋长简单介绍了一下华夏人民的修史大业,听得少酋长不住瞳孔地震,几千年,他们印安人,存在过那么长的历史吗?或许有,也可能没有,这时候就体现出修史的重要性了,少酋长满脸遗憾,“要是我们的祖先也有史官修订史书就好了,这样我们就能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存在了多少年。”
    不过少酋长也没有灰心太久,很快就打起精神,兴致勃勃地表示,“以前没有,从我们开始,就有了。以后我们的后代,也能和你们一样,通过读自己国家民族的史书,就能知道自己的来历。”
    少酋长还特别兴奋地向萧景曜分享他们的修史进程,他们民族也是个很厉害的民族,刚刚打赢一场仗,就这个战争场面写首史诗不过分吧?善良勇敢的印安人打跑了黑心肝的魔鬼,这就是他们印安人勇敢强大的证明!再之前的祖先,他们也不知道,但并不妨碍他们吹。大巫被这场战争激发出了灵感,将他们的祖先吹成了和恶魔战斗的勇士,他们现在大战魔鬼,完全就是因为祖先非常牛逼,他们随了祖先而已。
    听完全程的萧景曜:“……”
    你这个史书,是不是哪里不太对?
    永嘉帝对美洲的印象也十分不错,在他的脑海里,美洲基本和物产富饶画上等号,有时候也会遗憾一把:怎么这么有那么多好东西的美洲,它就不在大齐附近呢?
    不过看着少酋长对萧景曜的那股子热络劲儿,永嘉帝心里那口气也就顺了,兴致勃勃地问起来这个新使臣团来大齐有什么要求。
    还真有。
    作为一个有文化有理想的继承人,少酋长还是很有眼光的,特地提出,他们心慕大齐文化,希望大齐能派出学者前去他们部落,教他们礼仪和历史。
    这下子,朝堂和使臣团都炸锅了。
    朝堂上的儒生纷纷激动,教化蛮夷!那必须得是他们儒家弟子!哪怕路途再远,蛮夷心慕中土文化,那他们作为有教无类的圣人门徒,就该好好教化蛮夷,这才是“仁”。
    一些儒生对朝廷近些年几次三番的大动兵戈心里还是有点意见的,认为大齐这是“不教而诛”。周围小国尚未开化,不懂礼仪,何至于灭国?
    当然,这些言论早就不知道被拍了多少回砖,反正朝廷打仗是一场都没落下。他们哔哔他们的,朝廷打朝廷的。打下来的疆土都能转化为新的收益。打仗固然劳民伤财,带来的收益也是巨大的。如果只看账面上的数字,这几场仗打下来,朝廷能算是赚翻了。
    当初朝廷众多文官武将踌躇满志想要开疆扩土时,听着儒生们这般叽叽歪歪都嫌他们烦。现在看他们穿着儒生衫,正衣整冠,将自己收拾得一丝不苟,满脸坚毅地要求出海去教化蛮夷,大伙儿又有些佩服他们。
    不是什么人都能放弃更优渥的生活条件,去往艰苦的地方教化百姓的。
    哪怕是被人嘲讽看不起的穷酸腐儒,这一次也彰显出了他们作为儒生的气度。
    让萧景曜都感到意外的是,这一回,有意出海教化蛮夷的人竟然不少。
    萧景曜脑海里当即就浮现出了四个大字——孔子学院!
    现在当然不能叫这个名儿。以孔子在儒生们心目中的地位,要是大齐真的将在海外开展教育传递文化的学院取名为孔子学院,那怕是隐居的大儒都要跑出来,拖着他们自己那把老骨头都要争取到这个出海当院长的机会!萧景曜只是想增强一下华夏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并不想把大齐的大儒全都送出去。
    更何况,说句不吉利的,大儒们大多年事已高,一个不好,就很容易客死他乡。这对于他们的家人来说,未免太过残酷。
    至于使臣团为何炸锅,那当然是因为新来的少酋长太过耿直,上来就提出希望大齐派遣老师去往他们的国家,让他们这些早早就和大齐有往来的国家怎么办?
    可恨他们竟然没想到这一茬,竟然让别人抢了先!说来这也算是他们的思维误区,在他们的国家,很多传教士到处跑,也有不好跑来大齐传教的。但大齐没有传教士,他们亲自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了解这个神秘的国度的人民过的到底是怎样的生活后,更不觉得有人会乐意去往他们的国度。大齐人又不信上帝,他们的神灵太多,也没有人热衷于传教,更推崇“缘分”。
    这真是一个浪漫又让他们不解的行为。
    谁想到大齐会有那么多知识渊博的人愿意去他们的国家传授知识呢?上帝啊,他们甚至不是信奉任何神灵的人!
    萧景曜觉得这个可以有,甚至还在《大齐日报》上刊登了消息,说是海外诸国心慕大齐文化,希望大齐派出使臣前去教化他们。若是有意去往海外之国的,可以前去礼部报名。朝廷会在海外诸国设教化馆,确保他们的安全,以及他们可以领朝廷和教化之国的双份薪俸。
    双薪待遇,放在这会儿绝对算优渥。但一想这年头儿交通不便,出海基本上就和亲朋好友断了联系,几年后再回来,重新续上先前的交情,也得费一阵心思。更别提海上危机重重,虽然有了蒸汽船,但蒸汽船也扛不住大自然的危害,碰上大风大浪也得歇菜。这么一对比,双份薪俸也不算高。
    从先先帝到正宁帝再到永嘉帝,三代帝王动不动就清洗一下官场,现在大齐官场别说冗官问题,特别清闲的官员都找不出几个。笑死,清洗掉了太多官员,根本清闲不了一点。干活的人少了那么多,帝王还余怒未消,原先不干活的不就得顶上吗?这一顶,上头发现,诶,没了那么多缺,大家照样做得挺好,那不更好?
    现在的大齐官场,要是再派出几批教化海外蛮夷的使臣,那就得面临人才危机了。
    三年选拔一次人才都觉得人手有些不太够用,除了及时清理害群之马外,也有大齐发展太快,人才有些跟不上趟的原因。现在从民间招人当使臣,这帮屡试不第的书生,学问当然有,教点简单的华夏文化还是能轻松胜任的。
    萧景曜还特地给通过层层选拔终于成为教化馆的教谕们做了个培训,重点提醒他们,咱们是去海外弘扬华夏文化的,不是要把他们教得满嘴之乎者也能来大齐考科举的。要从衣食住行生活习惯仪态举止各个方面去影响他们,争取让全世界都学大齐话,受大齐教化。
    想想那个场面,萧景曜都有些激动。真要达成这个成就的话,简直不敢想象后世学生学世界史会有多幸福。
    决定了,就是你了,孔子学院啊不,是教化馆,必须办起来!还得办得红红火火,争取让大齐的教化馆开到世界每个角落!
    这怎么不算是天下大同呢?
    华夏文明的同化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永嘉帝和胡阁老听了萧景曜这话,都忍不住用“没想到你是这么蔫儿坏的家伙”的眼神看着萧景曜。
    看得萧景曜很是无奈,反问他们,“那就放弃,不做了?”
    “当然不行!”永嘉帝和胡阁老异口同声,到了嘴里的肉还有往外吐的道理?半夜想起来都得坐起来抽自己一耳光。
    永嘉帝火速改口,“爱卿果然是朕的肱股之臣!大齐就需要爱卿这样智计无双的能臣!”
    第123章
    大齐对教化蛮夷这事儿还是很有热情的, 甭管你是周围的蛮夷还是海外蛮夷,只要你心慕王化,那大齐就乐意帮助蛮夷脱离野蛮状态, 让他们知晓礼义廉耻。武将们对此也没什么意见,反正又不是让他们去蛮夷之地,文人爱干嘛就干嘛, 也省得以后又哔哔他们这帮粗人不教而诛。
    萧景曜也对这事儿乐见其成。搁萧景曜上辈子,多少华夏学生被英语折磨得要死要活的, 要是这一把稳住了大齐在世界上啊得地位,又有在海外各国设立的教化馆不断弘扬华夏文化, 指不定到了后世, 就是全世界都要学汉语, 给后世学子们减轻了多少负担啊。
    海外之地对大齐来说也是新的机遇, 前所未有的格局已经出现, 大齐能不能一举夺得世界霸主的地位, 就看他们这一代的君臣如何玩转这一局世界政治,给继任者留下一个好的开局。
    也正因为如此, 朝廷对这一次前去海外教化馆的教谕们都进行了严格的审查, 有想混日子,或者品行不佳会败坏大齐形象的,都被否决,选的都是有理想有干劲儿的儒生,更多的是崇古的儒生。众所周知,一开始的儒生,战斗力可都是杠杠的, 能辩又能打,要不怎么周游列国呢?
    这样的一批儒生去了海外, 萧景曜都无法猜到他们会给海外各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反正对大齐有利就行。
    永嘉帝又和萧景曜分享了一下来自西北百姓的快乐。这回土豆可是在西北立下了大功。西北多山,缺水,这样的地理环境,就注定那边很难种出大量的粮食,耕地面积不够,又缺水,别说和江南那样的鱼米之乡相比,就算是现在被朝廷认为是流放之地的岭南那一带,耕地怕事都比西北那一带多。土豆耐寒耐旱,相比起其他主粮来说没那么娇气,土壤不那么肥沃的情况下也能长得不错。现在西北那边的总督纷纷写折子进京歌功颂德,说西北百姓终于能免于饿死之忧,西北的驻军屯田,也种了不少土豆,可以用来做军粮。
    萧景曜想起来,上辈子,西北那边的一些大山深处的贫困人家,几乎也是家家户户种土豆。萧景曜建的慈善基金也资助过许多来自西北地区的贫困学子,据基金会的消息,他们去实地考察的时候,去这些学子的家里,多的是土豆。可见土豆在西北地区人民餐桌上的地位。这么一想,来自西北几位总督的折子也就不意外了。
    西北苦寒之地,百姓生活不易,驻守在那边的士兵也不容易,萧景曜再次提议,“西北苦寒之地,民生多艰,陛下若是心疼他们,不如再多免去他们几年的新粮食的税收。”
    当初商议好的,土豆玉米红薯这些新粮食,前十年不收百姓的税,等到百姓摸清了它们的习性,知道怎么种植,怎么给它们防治虫害的时候,再收税,更能让百姓感念朝廷的恩德。
    反正现在朝廷也不缺钱,永嘉帝当即就同意了这事儿,还十分感慨,“那可是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也曾经繁华过,后来王朝变迁,西北那一块地丢了收,收了又丢,丢了再收。太祖当年收复那边,也费了许多心思。只是那边贫苦,又时常受胡人骚扰,朝廷每年安抚百姓都要花上许多银钱。这竟然让一些人怨声载道,说不如放弃那块地,真是岂有此理!”
    “但凡是疆土,哪有没有用的?”永嘉帝气鼓鼓。
    分明是那些朝臣自己不行!看看,萧景曜这不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眼看着西北百姓的生活也好了,以后肯定能为朝廷做出更大的贡献。只要有人有地,一切都好说!
    尝到了开海禁甜头的永嘉帝又把目光放在了西北,语带憧憬,“当初的丝绸之路已经荒废,不知我们能否再让它重现往日的繁华?”
    既然是通商,海上贸易做得,陆上贸易自然也做得。尤其是这还是有史可循的东西,重现史书中出现过的盛景,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
    萧景曜没想到永嘉帝会提到这一茬,愣了一会儿后还是决定据实相告,“陛下有这个心当然好。只是西域那边的交通不如临海方便,陛下要想重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华,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国库要出的银子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永嘉帝笑着看向萧景曜,语气笃定,“但你这个户部尚书心动了。”
    “没错。”萧景曜认真点头,“陛下想必也看到了海上贸易给大齐带来的巨大利益。尤其是临海的那几个港口,短短几年时间就从贫瘠之地变成税收大州。若是丝绸之路再现辉煌,西北苦寒之地,商业也能发展起来,他们也是陛下的子民,就算朝廷要投入众多人力财力,也不能退缩。”
    华夏是一家,最好是大家一起越过越好,而不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萧景曜这辈子虽然没有去过西北,但也在同僚们的话语中感受到了西北百姓的不易。连有朝廷发粮饷,自己还能屯田的西北士兵日子都过得不咋地,更别提普通的西北百姓了。
    现在国库充盈起来了,给西北多投入点开发资金也不错。萧景曜很是大方。永嘉帝瞬间感受到了有个大方的户部尚书的幸福。尤其是在铁公鸡胡阁老的对比之下,萧景曜这个大方的户部尚书就更让永嘉帝感动了。永嘉帝忍不住感叹,“可惜父皇当年没让你当户部尚书,不然的话,他也不至于每回想干点什么事都抠抠搜搜的。”
    朝中有点资历的,谁不知道胡阁老这只铁公鸡的光辉事迹呢。
    萧景曜无奈,“胡阁老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初国库可不像现在这般丰盈。”
    永嘉帝狠狠点头,十分庆幸,“还好你生财有道!我当初第一眼见你,就知道你是最适合户部的人才。我果然眼光绝佳!”
    萧景曜只能保持微笑。
    胡阁老得知他们这番谈话也是一笑而过。他抠门也是一心为公,问心无愧。如今他不在户部尚书这个位置上,萧景曜又十分靠谱,胡阁老自然也不会对户部的决定指指点点。
    商税之利,大齐的官员和百姓们都感受到了。萧景曜既然同意永嘉帝重建丝绸之路的想法,定然也是心里有数,总不会将国库嚯嚯一空。反正现在管户部的不是他,胡阁老只管看萧景曜头疼就行。
    国库现在真的是富得流油。有金银岛运来的金银,还有各地的商税,再加上朝廷废除了人丁税,各地户籍迎来一波暴增,再加上朝廷自己的盐铁之利,不是萧景曜吹,大齐开国以来,国库就没这么富裕过。
    不过就是再重新开辟一回丝绸之路吗?朝廷有这个财力,扛得住!
    永嘉帝行动力惊人,说干就干,立马就将重建丝绸之路计划提上日程。朝上瞬间安静。就……想法挺好,但去西域的人选嘛……
    那边还有小股胡人在呢。说起来萧景曜离开这几年,朝廷也没少干活,看到海上贸易的巨大收益后,当然就有聪明人想到了和胡人通商,勉强能让边境彻底安宁下来。胡人被大齐打得没了士气,实力不如人,能通商总比真的饿死冻死或者被大齐军队打死强。两边也就试探性地开了榷场。现在去西域,来自胡人的危险比以往是要低一点,但也不是没有。能鼓起勇气去重走那条路的,都是不怕死的。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就算一心报国,也不一定非得拿命报哇。
    最后,还是御史台一位新进的御史揽下了这个活计。
    为此,永嘉帝还带着太子去祭了一回天。希望老天爷继续赏脸,别让大齐境内再有任何自然灾难。
    萧景曜则继续梳理户部的新户籍,顺带努力将大齐的银票安利给每一个国家的使臣。看看这银票,多么方便携带,独属于大齐的防伪标识(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全世界只此一家,现在咱们有那么多的商业往来,不如将货币也统一一下?除了金银之外,也可以尝试一下纸币。
    有金银岛的金矿和银矿在,萧景曜能稳住银票的面值,不会让大齐的银票重现萧景曜上辈子时空中大明宝钞的悲剧。要是能说动这些国家,将大齐的银票设为世界通用货币,各个国家的货币换算都用大齐的银票来做基准……
    只要这么一想,萧景曜都会忍不住笑出声。
    当然,这么大的事儿,萧景曜也不指望一次就成功。多和使臣团磨磨嘴皮子,给他们洗洗脑,等他们回去后同自己国家的国王一商议,看得到其中好处的,说不定就同意了呢?
    萧景曜也就是顺手打几竿的态度,能打下来几颗枣最好,要是没打下,也不亏。
    萧景曜那张嘴,忽悠起人来真是一忽悠一个准。使臣团被他哐哐哐一顿画大饼,整个人脑子都晕乎乎的,觉得他们要是能同意用银票交易就是文明的一大步,是自己国家的英雄。好在他们还有最后一点理智,没有立即同意,而是说要回国请示国王。
    萧景曜十分理解,温和地表示大齐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度,等着他们的回答。但要是他们的国王不同意,以后就不要怪大齐抛下他们和别的国家加深贸易往来啦。
    使臣团:“?”
    听起来好像是威胁,又好像不是。不确定,再想想。不想了,反正回国后将话带到就行。
    教化馆的教谕和各国使臣团出海的同时,御史也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途。
    第124章
    连着几件大事办完后, 萧景曜终于空闲了下来。薅羊毛小能手永嘉帝哪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二话不说直接又将萧景曜薅进宫——你还记得你还有个太子太傅的职位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