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脸红心跳>书库>穿越历史>吉时已到> 吉时已到 第164节

吉时已到 第164节

    在两个小辈的陪同下,长公主比平日里多用了半碗饭,甚是开怀。
    只是身子到底虚弱,饭后坐着吃了会儿茶,便显露出了几分疲色来。
    衡玉便扶着永阳长公主回了居院,陪着在床头说了些话,看着人渐渐睡去了,遂才起身,和女使一同将床帐放下。
    “其蓁姑姑,我便先回去了。待过两日,便带那位神医来给殿下瞧病。”
    “好。”其蓁点了点头,看一眼那放下的床帐,道:“我送衡姑娘吧。”
    衡玉笑了笑:“好,有劳其蓁姑姑了。”
    其实,身为长公主府的掌事女官,性情一向冷肃少言的其蓁姑姑,是甚少会亲自送她的。
    故而衡玉觉得,对方或是有什么话要对她说。
    然而一路上,二人也只有寥寥数语而已。
    “衡姑娘——”
    衡玉临上马车之际,忽听得其蓁唤住她。
    “姑姑还有事?”衡玉回头看去。
    其蓁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迟疑,而后微微笑了笑,一向板板正正的声音里难得温和地道:“路上慢些。”
    衡玉回以笑意:“知道了,多谢其蓁姑姑。”
    见女孩子上了马车离去,其蓁静立目送片刻,复才转身回府。
    衡玉坐在马车内,眼中显露出思索之色。
    片刻后,她取出那块玉令,在手心里轻轻摩挲着。
    永阳长公主这一觉睡得很沉,直待天色将暗,方才醒来。
    “殿下难得睡得如此安稳……婢子便未有擅自打搅。”见人起身,其蓁上前侍奉。
    “安稳什么呀。”永阳长公主揉了揉太阳穴,叹气道:“又梦到了些不该梦见的旧事……”
    其蓁也微微叹口气。
    殿下的心结实在太多了。
    “那丫头回去了?”永阳长公主随口问。
    其蓁替她披衣,边道:“是,见您睡去了,便回了,还说过两日带那郎中来给您瞧瞧。”
    “她一贯是有心的。”永阳长公主坐在榻边出了会儿神,缓了片刻,适才站起身来。
    “半个时辰前,有人送了这个过来……”其蓁将一截拇指粗细的竹筒递上。
    永阳长公主接过,取出其内卷起的字条,缓缓展开来,瞧了一眼,便叹着气摇头:“他也来了啊……”
    其蓁并不多问。
    天气已日渐暖了起来,体弱畏寒的永阳长公主的卧房里仍烧着炭盆。
    她随手将那字条与竹筒一并丢进了炭盆中。
    轻声叹息道:“这些孩子们,一个个的,实在是不让本宫省心啊……”
    炭火很快将竹筒烧透,发出“啪”地一声响。
    窗外夜色初染。
    待一轮弯月升至中天,长公主府上,来了一位客人。
    第169章 宣定北侯觐见
    永阳长公主静坐于掌着灯的水榭内,独自吃了半盏茶后,便等到了来人。
    夜色中,身形挺拔颀长的男子外罩一件墨色披风,入得水榭之时,将披风风帽摘下,露出了一张白玉般清冷而无暇的脸庞。
    “景时见过殿下。”
    他微微垂眸,抬手行礼。
    “你来了。”永阳长公主坐在临窗处,含笑抬手示意他在自己对面落座,道:“刚好茶还热着。”
    “殿下知道我会过来。”萧牧坐了下去,身形端正笔直,语气里有着身为晚辈的恭逊:“且料到了我会从后院墙处入府。”
    “不然你还能从哪儿进来?光天白日下,走大门不成?”永阳长公主笑着道:“还记得你十二岁那年闯祸,为躲避家法责罚,便是从后院墙翻进了我府中来求助……在这方水榭之内,躲了可是有整整三日。”
    提到这段旧事,萧牧道:“年少时的荒唐事,难为殿下竟还记得。”
    “三日未见着人影,你父亲到了后头也是果真有些着急了,顾不上再生气,亲自带着人四处找你,就差将京城掀个底朝天了……”永阳长公主捧着半盏温茶,回忆着说道。
    “是,我恐父亲当真急出个好歹来,便也不敢再藏下去了。”萧牧也笑了笑:“本以为经过这么一遭,父亲担心之下,大约已经消气了,却不成想是气得更狠了,是以当晚回家,便挨了双份的罚。”
    永阳长公主不禁笑出了声儿来,摇了摇头:“你父亲他啊……”
    “自那后,我遇事再不敢擅自逃避,犯了错便立时跪下认罚,离家躲藏之事,更是再不敢做了。”萧牧嗅着水榭里淡淡的上等沉香气,恍惚间像是回到了十二岁离家躲避责罚的岁月。
    十一二岁时,心性顽劣总爱意气用事,却又惧怕父亲的威严,在外头闯了祸犯了错便不敢回家。
    后来他不再害怕承担责罚,然而如梦初醒间,却是无家可回了。
    永阳长公主笑意微收,看向坐在对面的青年:“你如今亦是顶天立地、可代我大盛独挡异族爪牙的萧将军了,时大哥他若是泉下有知,必然是欣慰的。”
    她说着,轻叹了口气,眉间有一丝忧色:“只是……为何非要回京呢?”
    萧牧短暂地沉默了一瞬。
    “此前我便给你去信提醒过,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回京……”永阳长公主道:“你该知这京师如今于你而言是怎样的龙潭虎穴,你一经入京,便等同入了他人布下的牢笼……你一贯是个理智沉稳的,此番究竟为何要这般以身犯险?”
    “殿下的担忧,景时都明白。”萧牧道:“只是我心有诸多疑窦,唯亲自前来方可有解惑的机会——如今局面如此,正是关键之际,我亦不愿稀里糊涂成为他人棋子,到头来失了先机,伤己之余,更伤大盛。”
    “解惑……”永阳长公主怔了怔:“你是对当年之事,仍有疑虑吗?还是说,又另外查到了什么可疑之人,可疑之处?”
    萧牧:“这些年的确寻到了诸多蛛丝马迹可以印证那份猜测,只是到底缺了份铁证。我亦知道倘若有心为之,便也不大可能会留下所谓铁证在,但心中总有一份迟疑。至于其他可疑之人,暂且未曾发觉。”
    “那你便要冒险以自身安危做赌注?”永阳长公主满眼无奈与担忧:“你这性子,同你父亲当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真相紧要,大盛紧要,唯独你们的性命不重要,是吗?”
    “殿下抬举景时了。”萧牧语气平静:“真相紧要在于真正的仇人是谁,大盛紧要是为民之安稳根本,二者皆与我之性命息息相关,故而亦是为己。”
    永阳长公主静静看了他一会儿,到底也只是轻叹了口气:“一路掩人耳目地过来……先吃口茶吧。”
    “是。”萧牧端起茶盏。
    二人静对吃了半盏茶后,永阳长公主再开口时,道:“如今来也来了,对错多说已是无益……你接下来打算如何做?可有我能帮得上忙的地方?”
    “殿下的好意我心领了。”萧牧语气诚挚地道:“这些年来殿下已帮了我许多,且当年若无殿下相助,我只怕早已没命了。殿下如今身体欠安,切不可再为我之事奔劳忧心了。”
    “同我何来的这些见外之言?我如今是无权无势,但微末小力且还是出得了的……不必谈什么相助不相助的,这本就是我欠时大哥的。”永阳长公主望着盏中茶汤,声音低低缓缓,目光也似有些遥远。
    萧牧知道,她所说的“欠时大哥的”,大约仍是那件他听了许多遍的旧事。
    早年,殿下于战场上中了敌人陷阱被围困于山中,是父亲冒死将其救回。
    但在萧牧心中,纵然此事称得上是一份恩情,长公主却也早已还清了。
    “午后可是入宫去了?”永阳长公主将视线从清亮的茶汤上移开之际询问道。
    “是,只是未能见到圣人。”萧牧道:“宫人只道圣人龙体欠安,待明日早朝之时再行召见。”
    “那你明日于早朝之上务必要多加留意提防……”永阳长公主微拢着眉心说道:“白日里你入城时那般阵仗,绝不可能只是巧合而已,当心有人会借题发挥……外人许还不知,圣人如今病得很重,他本就不是什么头脑清明之人,只怕是越病越糊涂,若再听信了什么别有用心之言,未必不会做出什么不管不顾之举——”
    又道:“先不提那些旧事,你如今纵然只是萧牧,姜家却也视你如眼中钉,偏如今朝中文臣之列,又多是以姜家为首,今日之事难保不是他们的手笔……”
    萧牧认真听着:“多谢殿下提醒,我必会留心应对。”
    听得这句道谢,永阳长公主似回过神来,笑了笑:“我倒忘了,你又哪里用得着我来提醒……这些浅显之事我纵是不说,你也是清楚的。只是为人长辈,如今老了,免不得也变得唠叨了。”
    说到为人长辈,便含笑道:“说来今日我家阿衡,倒也说到你了……”
    萧牧闻言微抬眼。
    “提到你们母子待她诸多照料,又说到你帮她做成了不少她想做之事。”永阳长公主笑着道:“你们这般照拂于她,我倒是要道一句谢的。”
    萧牧笑了笑:“应当做的。”
    且若谈照拂,他倒觉得,她给他的“照拂”要更多一些。
    永阳长公主看着他,道:“倒甚少见你这么笑了。”
    “我与殿下也甚久未见了。”
    “是啊,是很久了……”永阳长公主轻声说着:“你与京城的故人们,更是许久未见了……此次再回来,虽已时隔多年,却也要小心谨慎,当心勿要暴露了身份才好。否则等着你的,可就不止是萧牧的麻烦了。”
    “是,殿下放心,我定会谨慎行事的。”
    水榭外夜色静谧,唯一池水波随夜风微晃。
    二人又谈了约半柱香的工夫。
    萧牧起身告辞。
    “深夜前来,本为礼数不周之举,加之时辰已晚,便不再叨扰殿下歇息了。”
    “你能来看我,这般有心,我已是很高兴了……”永阳长公主微微笑了笑,道:“只是你入京后,暗中的眼睛必然无数,往后还是叫人传信为好,切莫再冒险亲自过来了。”
    萧牧应下,行礼后退出了水榭。
    守在外面的其蓁嬷嬷见他出来,无声福了福身。
    待那道挺阔的墨色身影消失在夜色中,披着裘衣的永阳长公主也自水榭内缓步走了出来。
    其蓁赶忙上前相扶。
    “这孩子经历了这么多,这些年来瞧着像是被磨平了性子,实则骨子里却还是个固执的,和时大哥一个样儿……”
    永阳长公主对着夜色长长叹了口气:“也罢,便由他去吧。”
    翌日,天光将开未开,正值上朝之际,文武百官沿着巍峨宫墙而行,身侧有内监垂首提灯。
    行在后面的几名官员小声交谈着,言语间隐隐可闻有“定北侯”几字,但见前面便是汉白玉桥,待过了桥便是金銮殿所在,遂都噤声下来。
    百官入得殿内,一时只见御阶龙椅之上空空荡荡,尚不见圣人身影。
    这已不是什么稀奇之事。
    自年后起,圣人便甚少会出现在早朝之上了,多是由太子代政与百官议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