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脸红心跳>书库>穿越历史>勉强科举日常> 勉强科举日常 第96节

勉强科举日常 第96节

    冯婉闻言才失望地点点头,不再纠结这件事。
    方瑜却要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和妻子说女儿的事:“你的心我能理解,但是我之前也和你说过了,对于孩子成亲这事我不强求。无论是女儿还是儿子,我都会尊重他们个人的意愿,我也绝不会提前给他们订下娃娃亲,就算是孩子想结婚也要十八岁之后。”
    冯婉知道方瑜心疼孩子,可婚姻大事不可儿戏啊!
    “顺儿、和儿晚点还可以,毕竟是男子,只要有出息,什么时候成亲都能娶到合适的姑娘。可女儿不行啊!”
    冯婉吃过晚嫁的亏,虽说很幸运地嫁给了方瑜这个潜力股,但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她可不想让女儿也受到外人的非议。
    “大家族的女儿那都是十岁上就开始相看了,最迟十四五岁就要订亲,十六岁左右嫁人,要是拖到十八岁都没找好婆家,那就只能找续娶的男子了。”
    “好女婿的人选那都是有数的!”
    方瑜知道这些,可他也不想让自家女儿就过这种狭窄的生活。他很了解官宦人家后宅的生活规则。安成和佑成一旦嫁入门当户对的人家,那就万事都要忍字当先了。
    她们的丈夫肯定在婚前大概率会有通房。不仅如此,她们在嫁过去之前就要提前在娘家备下未来给丈夫的通房丫鬟。
    嫁过去的女儿就是婆家的人了。以后回娘家都是有数的事,女儿必须要先孝顺丈夫家的长辈,就算遇到极品公婆也要忍着。
    要生孩子,不断地生孩子。孩子生下来后还兴许会被婆婆抱走养着。
    婆家人为难儿媳妇几乎成了不变的关卡。
    凡此种种,方瑜决不能忍受自己的女儿去忍受这种事情。
    冯婉听了丈夫的话,握着方瑜的手劝道:“天底下的女子都是这么过的。我们现在好好给女儿挑选婆家,女儿以后就不会受罪了。”
    “不,不应该这么过。”方瑜固执地说。
    “世情如此,难不成你还要改天换日啊!”冯婉无奈地说:“谁家的日子都是这么过的。你就算是给女儿招赘婿也不行啊,乐意当赘婿的男人你也看不上啊。”
    方瑜和冯婉谁也说服不了谁。
    成亲这么多年来,头一次,夫妻两个不欢而散。
    冯婉独自躺在床上,瞪着眼睛想:她不能耽误女儿的终身大事,就算是丈夫不同意,她也要偷偷地相看起来,以后慢慢再劝丈夫。
    方瑜在前院书房独坐了半宿,回想着妻子说的话,觉得他是在和卫朝所有的人在争论。
    方瑜很清楚,他的所思所想并不符合当下的时代背景。
    可他也不能屈从,为了女儿的未来,他总要做点什么。
    能做点什么呢?怎么做才能让改变卫朝人对于女性的固有思想呢?
    他要如何努力,才能赶在安成长大前创造出来一个对女性相对宽松的社会大环境呢?
    方瑜从书柜前走过,眼神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小说,戏剧,文化输出!
    方瑜来了灵感,赶紧抓起笔用简体字加汉语拼音记下下来。
    第一,他要和美臻一起创作话本,慢慢渗透宣扬女性独立思想(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一点一点地来)。
    第二,建剧院,组建小剧团,先从京城开始经营,就演他们家写出来的剧本,一定要打造爆款,扩大影响力,然后再派小剧团去外地演出。
    第三,他本人要争气,不光要升官,还要提高在文坛的知名度,多写有名的诗作,实在不行就做个抄袭狗,反正就要有几首能传遍大江南北的诗作,成为文坛的意见领袖,说出来的话要有“脑残粉”追捧。
    第三点最重要,方瑜还要警惕缠足陋习的兴起,如果他能成为卫朝文坛“大咖”,那他写文章痛批缠足时就能一呼百应,一举歼灭陋习。
    作者有话说:
    罕见的第二更!为我欢呼,嘎嘎嘎,汪汪!
    嘻嘻
    第141章 灵感大爆发
    在经历一夜的心潮澎湃和头脑风暴后, 方瑜第二天早上顶着一双大大的熊猫眼打着哈气。
    不行了不行了,亢奋失眠的人儿伤不起啊。
    方瑜罕见地派人去翰林院请了一天假,按时吃完早饭, 又继续回到书房躺着想事。
    新买的门市房开成剧院, 一楼临街的窗户可以改造成展览架, 上面摆着方家出品的话本,再挂些宣传话本戏剧的油彩画。
    冯婉陪房的那些老婆子正好可以去招呼客人,要不然放在家里也是祸害,总想拉帮结派、吃拿卡要。
    至于演员和表演方式嘛,方瑜打算雇人画大幅的油彩画, 与皇宫里的表演类似,再让家里培养出来识字的丫鬟小厮充当演员, 在画布前分角色朗读对话, 加上些简单的表演。
    这样可以压缩经营成本,降低票价,让更多的平民百姓可以消费得起。
    方瑜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一通操作,才发现家里的人手不够。
    现买肯定不赶趟了, 而且也不敢用啊。
    古代的富贵人家都有蓄奴的习惯。这时候人口买卖合法又不贵, 而且从小在家里养大的仆人用着才能让主人家合心又放心啊。
    方瑜之前从老家乡下买丫头小子也是这个道理。
    他让这些穷苦人家的小孩子吃饱穿暖,再教他们读书忠诚, 长大了就可以去家里的产业里工作。
    这样也算是另一种方式的“救助”了吧,虽然还是有主仆之分。
    如今他立志要干一番事业, 人力资源就必须要充足, 而且还要有高质量和高忠诚度。
    这时, 院子里传来小孩子的欢笑声。
    安成、佑成和顺成带着身边伺候的人跑到爹爹的书房外, 笑嘻嘻地喊道:“爹爹在家不要躲, 快出来和我们一起玩!”
    方瑜听到孩子的动静,放下笔,走出去和孩子们玩闹说话。
    七岁的安成如今已经是爬树小达人了,她特意向妹妹和三弟显摆,徒手爬起院子里的树。
    跟着她的丫鬟都习惯了,直接把随身背着的包袱展开成一块毯子,两个跟着宴三娘习武的壮实丫头扯着,拦在爬树的大小姐身下,算作一重安全防护网。
    安成挑了个结实的主干树杈骑着,对爹爹说:“爹,我厉不厉害!”
    “厉害,真厉害!”方瑜对皮猴子竖了个大拇指,表示支持和夸奖。
    五岁的佑成也跃跃欲试,催姐姐下来,她也手法娴熟地开始爬树。底下的安全毯照样护着,两个壮实丫头全神贯注,随时准备接住二小姐。
    佑成年岁小,力气也小些,爬不到姐姐那么高,但也已经很厉害了。
    方瑜这个做父亲的十分鼓励孩子的“活泼淘气”,看到孩子活蹦乱跳地撒丫子快跑,他比谁都高兴。
    他的教育理念就是如此,多运动,身体好,心情好,他就觉得很好了。至于学习啊,顺其自然就行,孩子乐意学就多学些,不乐意学就培养些别的爱好特长,只要三观不长歪就算是完成教育目的了。
    方瑜从树上抱下老二,颠着夸她爬得好、爬得妙、爬得呱呱叫。
    三岁的顺成见两个姐姐玩得野,就也抱着树,生爬了一小截,离地半个手掌高,像个无毛丑考拉。
    方瑜把老二换到右胳膊,用左胳膊抱起老三,一起夸。
    等到父子三人傻笑傻夸过后,方瑜就带他们进书房洗手吃水果。
    收拾干净后,就顺道抽考了一下孩子们的功课。反正都到书房了,不考白不考嘛。
    方家的三个孩子从小就学习惯了,也不觉得是什么苦差事,天天和父母一答一对的,就和游戏也差不了多少。
    别说方家的孩子了,就算是跟着他们的丫头小子,也都习惯学习考试了。
    方瑜先问过三个儿女,然后又随机考了他们身边的丫头小子。其中有几个答得不行,支支吾吾的,还有两个特别聪明的,问什么都能流利地答出来,其余大部分孩子都是正常水平。
    方瑜留了心,特意把这两个聪明孩子记了下来,以后打算重点培养。
    这俩孩子正好一男一女。男孩原来叫李二山,现在改名叫善书,今年十一岁,是方瑜搬家进京前第一批买来的。
    女孩原来叫刘五丫,是前两年入的府,现在改名叫做青儿。
    之后的几天里,方瑜特意教了他们更难的功课,有算术和论语,这两个小孩完成得都很好。
    方瑜突然来了灵感。
    若是他们家能多培养些小孩子,优秀的男孩出去科举做官做吏,优秀的女孩去经商当掌柜,剩下中不溜的出去当演员或教书先生,那几十年后他们方家不就很有势力了嘛。
    方瑜再仔细瞧李善书的侧脸,再细心教几年,把他身份洗白,送回家乡科举考试,等读出名堂再入赘他家做女婿。
    嗯,不错,可以当作一个备选。
    方瑜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人这样做过,但他仔细考虑过后发现可行。
    李善书的家就在乐平县境内的山沟沟里,属于冯家的势力范围,只要他收好这孩子的卖身契,宣北就没有人会知道这孩子在他家里当过奴仆。
    至于京城这边,善书进府后就没出去过,一直跟着家里小姐少爷在后院活动,见过他的就只有方家的下人了。
    方瑜仔细思量一遍,觉得先不用想这么多,善书到底能不能学完四书五经考上秀才都还是未知数呢,其他的想这么多也没用。
    就先用这俩孩子试验一下这路子吧。
    方瑜让善书和青儿搬到一个单独的小院子居住学习,平时不许出去。白日里让乐妍教他们读书写字,晚上时方瑜会抽出时间给他们快速讲课。
    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善书和青儿都能跟得上进度,方瑜十分满意。
    与此同时,方瑜要开的第一家戏院也开始紧锣密鼓地收拾起来。戏台怎么设置,背景油画要怎么画,背景转换的手动机关要怎么做,还有演员的培养和训练……
    计划都是写起来容易,坐起来就千头万绪的。
    这时候,皇帝说要排演的戏曲版《读书人家》已经完成。
    和熙帝也没有忘了剧本创作者一家,他宣召方瑜一家人进宫欣赏首场演出。
    方瑜带着冯婉和美臻入宫,乐妍照例留下看家。
    方瑜还对乐妍说:“宫里规矩大,也没什么可看的地方,你在家里待着我才放心,若是你好奇宫里模样,我明儿给你画上几副。”
    乐妍笑眯眯地说:“哥,我知道进宫不是好玩的,你放心吧,我就在家里看着,带着安成他们等你们回来。”
    方瑜欣慰夸道:“我家小妹真优秀。”
    首场演出圆满落幕,皇帝表示很满意,和皇后一起打赏了演员。
    和熙五年也接近了尾声。等到和熙六年春天时,方瑜的剧院才装潢完毕,准备开业。
    这两个月里,方瑜继续完善了剧场的经营管理模式,对要在剧场里服务的仆人进行了岗前培训。
    方瑜为这第一家剧场起名叫做启明星大剧院,希望取个好意头。
    他还把自家要开剧院的事和皇帝说了,惹得皇帝十分好奇。
    “背后的画是油彩画,还可以自己转的?”和熙帝在春天时就会感觉更舒服,他对新奇事物也会更喜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