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脸红心跳>书库>穿越历史>冠冕唐皇> 第706章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第706章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听到太平公主言及旧事几桩,李旦脸上顿时也流露出浓浓的追忆之色。
    “当年家中几人,大兄最有仁长姿态,深合内外所允。二兄精明干练,最趁阿耶心意。三兄则巧妙擅营,阿母爱之最深。唯我序在末流,才情也是猥下,父母俱不见重……”
    李旦讲到这里,突然自嘲一笑,语调复杂的说道:“长兄不寿,让人深感惋惜,可憾当年我人事未精,不知情义珍贵,未能深感丧亲之痛,只怨父母待我太薄。当年几言于阿耶,两兄府中各自名臣为侍,唯我府内员佐空空,甚不为外人见重,太平你知当时阿耶如何语我?”
    太平公主闻言后便摇摇头,她于诸兄妹中年龄最小,幼来便享尽父母呵护关爱,当年家事、国事俱有板荡,但却始终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虽因二兄际遇伤感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又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对于家门兄弟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则就没有太深的体会。
    李旦脸上自嘲之色更浓,叹息道:“当年阿耶语我,我于家门中已是末流,本性又不擅于竞斗,远不及两兄各自才性彰显,能够各有担当,名臣侍我,只是荒废了人才。才器甚不可观,这是我的短缺,也是我的福分。一生富贵已经可望长年,实在不必再盼更多……”
    讲到这里,李旦神态间已经颇有萧索之意,抚掌长叹道:“咱们阿耶,观人观事,真是搭眼入骨。当年我听这一番话,心里多少还是忿情难免,如今想来则是多有感触。只可惜、只可惜……造化终究不能尽遂人意,人事几番逆转,唐家这份基业、终究还是落在了我这个阿耶眼中的不器之人身上。
    所历艰深,催人情伤,如果有的选,我真想抛弃这至尊之位,换来咱们长兄重回人间。家门几人,气性各不相同,唯大兄嗣领这一份家业,才可保家门内和气长存,亲情不失。我虽有这一份心意,但却没有这一份才情啊……”
    太平公主于诸兄妹中最是年幼,对于长兄李弘的相关记忆更是变得非常陌生,加之心里还在思忖四兄这番感慨究竟深意何在,因此只是落泪以对,并不急于回应。
    李旦说完这些后,便也垂首不语,似乎仍然沉浸在对往事的追缅中。
    太平公主虽然一时间不能将四兄心境曲隐感悟通透,但她此夜所以留宿大内,本身也是有着自己的意图,因此再略作沉默后便又开口道:“时至今日,诸种追缅臆想,俱已无补于事,唯是负重而行。阿兄身位所在,乃天加大任,天意如此,人意何为?顺则爵禄厚给,悖则天人共弃!”
    李旦听到这话,眸底泛过一丝神采,但还是叹息道:“言是如此,但人间情势复杂,应用实在难以如此简约。”
    “阿兄已经做得很好了,譬如朝内狄仁杰之流,恃其资望而专其权术,不唯君命恭是,言则大臣风骨,实则悖于时宜。这也真是笑话了,此流若真强项能支社稷,天下何至于数年道沉?阿兄如今给其虚荣而挫其气焰,授其高位而夺其实势。说到底,天子之下、道之所行,岂二三之众能专擅独持!”
    讲到狄仁杰,太平公主同样怨念不浅,铨选之前,她巧计构陷一把,本以为可以恃此稍作胁迫,但却没想到狄仁杰那么决绝,直将儿子遣回乡里。铨选过程中,更是罔顾太平公主几番递讯,让太平公主在这一轮的铨选中所获寥寥。
    对狄仁杰的有效制衡与架空,也是李旦近日来少有的得意手笔,听到太平公主言及此事,他也忍不住露出一丝微笑:“狄某人或是腹计深刻,但既食禄料,但自然也需要维持大体、恪守本分,制此不难。唯是时流几人,不守于皇命之内,私计于邪情之中,这才是将要害世的大患啊!”
    太平公主听到这话,眉眼间自有几分不自然,转眸之间稍作掩饰,又说道:“方才递言几句,不唯只是宽慰阿兄,言中表意,已经有计略蕴在当中了。”
    李旦听到这话,稍作沉吟回想,但还是有些不解的看了一眼自家妹子。
    太平公主突然掩面悲声,离席作拜道:“我眼下所哭,不以圣人元妹,唯以忠烈遗孀,叩请天恩垂延,予我死国亡夫以正名!”
    李旦见太平公主如此作态,慌忙起身下堂去搀扶,并叹声道:“兄妹之间,何事不能从容细言?太平你陡作此态,实在让我情面难堪!”
    太平公主抬起头来,已是泪眼朦胧,但眼中精光却难遮掩,她泣声道:“我与阿兄,份是至亲,凡事可以直诉当面。但对世人而言,宸居高不可攀,生人怀此悲痛者,几者能叩诉阙前?革命以来,强臣权术遮蔽朝情,君心仁义于此亦难长作伸展,阴云盘桓不散,霁光不能普照人间,阿兄因此困扰,人间又何尝不是如此?”
    李旦听到这里,心中已经有了几分明悟,只是一时间思路还不够清晰。
    太平公主归席之后,擦去眼角泪痕,并又继续说道:“天下凡所人事,何者不在皇命覆下?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更无分人间还是黄泉。隋世所以失道,唐家所以兴业,万众所悖所趋,只是表象,掇皮论真,取舍决于几家之内而已!阿兄如今大器在拥,所待唯是善用,方今还只用于人间,所恤少及黄泉忠骨,但能极于此用,又何惧区区私恩典卖?”
    李旦听到这话,真有一种醍醐灌顶一般的顿悟,不仅仅在于太平公主所谏言此事,更在于这一番话让他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这一份权力是怎样的强大,不啻于给他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其实神都革命以来,有关于武周一朝前后冤案的清查、翻案,论声一直都有,且一些冤案也已经得到了翻转处理,但整体上进展并不算大。
    毕竟革命以来,朝情本就混乱不定。掌权者诸如李昭德、狄仁杰等,本身也都是武周一朝的旧臣,对于皇太后仍然不失恭敬,讲究一个相对平缓的过渡。
    皇帝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感其实并没有太高,甚至长达半年之久都是尴尬的监国皇嗣,其个人意志也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与体现。更何况李旦当时整个人都长期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发懵状态,本身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与规划。
    去年上半年,皇帝正式登基履极,存在感才逐渐强烈起来,再加上李昭德被架空出朝堂,初步品尝到权力任使的滋味。
    但这时候,行台也已经分设,雍王划地自重,与朝廷貌合神离。李旦心忧于此,自然更加专注于对当下朝情的掌控与调整,更没有闲余的精力去关注亡者事情。
    所以一直到目前为止,朝廷都没有大规模的封犒忠烈的行为。而李旦本人对此认识度也不够高,觉得此类事情大可以延后去做,非是迫在眉睫。
    但得到太平公主这一番提醒,李旦才意识到自己这番认知才是大大的谬误,甚至于眼下所感过半困扰都是因此而生!
    雍王划地自重,将陕西道人物圈为私己,欺世盗名,巧媚惑世,将皇命恩威隔绝在潼关以东。李旦虽然满心愤慨,但又自觉无计可施。可在得到太平公主这番提醒后,李旦才意识到自己非是无计,只是还没有将手中权力应用到极致。
    雍王巧媚世道,专惑西京士民,只是小道而已。而那些真正为国捐躯的忠烈之士,他们的哀荣封犒则就必须出于朝廷!
    李旦羞恼于雍王一番扰闹,将他抹黑成为一个刻薄寡恩之主,可如果朝廷能够高规格的封奖追授那些忠烈之士,这样的指摘自然不攻自破,而且还能招引一大批勇于为国捐身效力的忠烈之后!
    正如太平公主所言,社稷所安,天子与世族共天下,诸大族人心相悖、岂区区娼妓走贾之躁闹所能争?
    “唉,我真是一叶障目、一叶障目啊!昭德等权奸孽流,强拘皇权于方寸之内,遮蔽天听,使我不见道之所行的根本,人人该杀!”
    想到这里,李旦自是满怀愤懑,既羞惭于自己的后知后觉,又恼恨于李昭德等刻意淡化如此重要的一桩事务,让他做起事来举步维艰,全无头绪。
    嘴里一边这么说着,李旦一边起身对太平公主长施一礼,并感慨道:“政事堂充位诸众,凡所谋国议论,竟不及我贤妹一人!未来内外奸情肃然,家国复归安稳,太平之功伟甚!”
    太平公主见状后连忙避席而起,并作谦言道:“阿兄如此盛赞,我实在愧于领受。闲庭妇人,有何胆略敢于畅想国计,只是伤感身世、私情难舍,频访知者,将一点私情付以大义之说……”
    李旦闻言后笑容更浓,更上前亲切道:“如此一点家事,直言即可,何必久为伤神?但我阿妹能雅采贤遗壮论,诚是可喜!何人进此大气方略,这样的令才之士,我既知之,岂能再置野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