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24)

    提出天才克隆论调的人,惊诧的问道:梅拉德教授,你们是说,这套模型是假的?
    不。梅拉德摇了摇头,在我看来,重要的不是模型真假,而是这是一个当前技术层面无法实现的理论研究。所以我们没有试过建模。
    梅拉德能源研究所,国际地位举足轻重。
    他这样一说,被模型逼疯的研究员,皱眉开麦。
    就算是理论研究,也不可能我们这么多人无法重现实验,而且,论文里将实验原理和过程说得非常清楚。
    这人的话得到了大量的赞同。
    《ENE》的论文一经刊发,进行尝试的人不在少数。
    能来参会的人,大多憋着一口仿照失败的怒气,纷纷表示论文里写的轻松简单,可是最关键的模型却如此不复杂深奥。
    不科学,也不符合常理。
    渐渐的,甚至隐约有声讨梅拉德教授审稿不严谨的意思。
    梅拉德教授认真听完他们的抱怨,表情坦然无比。
    他气定神闲的问道:请问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尝试过在十几年前,重塑威廉.邵提出的理论模型?
    邵炼发表的论文,涵盖了大量的理论模型和模拟实验。
    当他第一次在《SCS》发表了人工智能领域论文的时候,质疑声音层出不穷,连怀疑《SCS》的人都有。
    然而,那个看起来错误得匪夷所思、没人可以重现的观点,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三年后,得到了证实。
    经过三年曲折的反转,圈内再也不敢小看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
    梅拉德教授的提醒,让其他人陷入诡异的沉默。
    所以,这个模型也是一样的。梅拉德教授做出总结,你们做不出来,不代表它不存在。
    只不过是科技的发展,没有达到它能够普遍存在的水平罢了。
    出口转内销的消息,总是来得晚一些。
    当国内太阳能行业研究者,不断收到国外同行打听消息的询问,才恍然意识到,好像有什么不得了的新技术出现了。
    《ENE》新一期封面文章:下一个时代,太阳能?
    红底白字,立刻炸出了国内专注太阳能的商人和研究员。
    他们立刻翻开内容,扫过作者名字,却发现署名的拼音,十足陌生。
    这是谁啊?
    不认识但是这个通讯作者不会是邵炼吧?
    邵炼?谁是邵炼?
    国内年轻一代根本没有感受过邵炼两个字的魔力,他们学习的论文和技术,大部分源自国外的新突破、新见解,少有人沉淀下来,去研究这些突破、见解的原始发现者。
    科技迅猛大跨步和信息冲击,令人记忆时效猛然缩短。
    正如毕业后再也记不得考前印象深刻的名人生平,年轻一代听到关于邵炼的科普,大多也只是哦,这么厉害啊的感慨。
    看过《ENE》的国人,反而对第一作者更感兴趣。
    他们多是经历过实验室、研究所的中国特色化教导,所以看通讯作者就像看老板,学术水平不论,负责给钱就行。
    名不经传的作者,找起来麻烦许多。
    好奇的人截图拼音,图图相传,居然都没人出来认领的!
    一传十,十传百。
    没有实验室、研究所认领的论文,顿时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以至于平时不敢打扰圈内大能的博士们,都开始拖着导师,想知道这个Mingzhou Shen是谁?
    沈明洲?
    谢春应了然于心,见博士们急切不已,笑得恣意,他是澄明中学的高中生啊。你们当然不认识。
    博士:您说什么???
    一切匪夷所思的困惑,都由科协手上的科普之声官方账号终结疑惑。
    国内澄明中学研究员沈明洲、欧阳博艺,建立新型太阳能转换模型,提出转换率高达60.12%的理论技术,由《ENE》期刊封面发表。
    普普通通的例行发布研究成果,却因为内容,让关注者缓缓打出了一个问号。
    卧槽,关注科普之声这么久,还第一次见他们发高中生研究成果的!逼格骤降。
    没想到会有研究员去中学当老师的?我记得这个《ENE》还很难投成功的吧!
    艹!你们看到名字没?什么老师?又是沈明洲!
    科普之声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效应出现了。
    大多数关注者都喜欢在微博上畅享八卦,此时看到沈明洲三个词,跟看到炸弹似的一蹦三丈高!
    金鱼脑子也想起来了
    太阳能!沈明洲!
    经过论坛精英光荣出征的辉煌战果,网络对沈明洲的印象已经往天才少年拯救世界上靠。
    现在,官方账号来一段爆炸短消息,直接将沈明洲再送热搜!
    各路围观群众、热心瓜民见名就进,差点被一堆感叹号给逼退出去。
    沈明洲之前炒作的太阳能是真的!!!!
    真的太阳能啊?
    网络也是有记忆的,那通早就被删了的生活报新闻重新摆上台面。
    网友们惊呆了,这误会百转千回怎么又回到了起跑线?
    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大家,沈明洲的太阳能技术能刊登国际期刊,那谁还敢不要脸的开嘲讽啊?!
    大家悲伤、愤怒,感受到无情社会隐瞒幕后真相的可恶欺骗。
    实验室里起早贪黑研究员看到都哭了。
    学术期刊过稿你们以为是八卦小报写新闻,洒洒水就是几千字啊?!
    拜托,我们讲科技含量的,写个几百字都挠破头,最后还要给专家审稿,根据专家提问二改三改四五改的好吗!
    研究员字字血泪,差点写出千字作文自述生平。
    现在高中生这么厉害了,这才十六岁又是码农偶像,又是《ENE》期刊论文第一作者,还要不要大龄青年努力奋斗了?
    各方言论在网络上点燃。
    沈明洲三个字热搜越攀越高,连带着几个官方账号的转发,更让人讨论得激动不已。
    曾经为沈明洲出战的论坛精英,见到热搜立刻备战状态。
    结果,点进去被一片片蓝V的少年强则中国强惊得差点跪下。
    怕了怕了,我们家的大佬怎么做什么都惊天地泣鬼神的?
    膝盖都不够用了!
    网络热热闹闹,邵炼却依靠在座椅里想睡觉。
    他陪着沈明洲熬了好几天,高科实验室的灯日常亮到深夜,他还没有理由催沈明洲休息。
    因为,是他提议用航空常用手段,加固蜻蜓内里配件,保证蜻蜓从五十米摔下来,也只烂外壳而已。
    沈明洲专注于手上最后的工序,侧脸清瘦得令邵炼心疼。
    可是做研究就是这样,一天24小时恨不得掰成48小时来用,遇到这种只能自己亲手调试的实验,就更显忙碌。
    不是邵炼不想帮忙,而是帮不上。
    沈明洲的内部配件细碎而精密。
    加固听起来简单,如果不小心弄错了一些接线,那只会变得更麻烦。
    邵炼唯一能做的,是沈明洲结束调试之后,帮忙组装一下外壳。
    毫无技术含量,闭着眼睛都能上胶。
    调试完了,应该没问题。沈明洲终于放下蜻蜓元件,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肩颈。
    邵炼看了看时间,凌晨一点,于是随口问道:你们大赛的最终答辩是几号啊?
    明天。沈明洲瞟了一眼手机屏幕,还有七个小时。
    啊?邵炼关在实验室不知时日,听完从座椅里弹起来,七小时?!快去睡,我来给你做剩下的组装!
    他直接将沈明洲往实验室外赶,顺便还叮嘱道:早上我六点叫你,开车过去来得及。
    沈明洲熬了几天,反应都变慢了,傻乎乎的问道:你会组装吗?
    会!
    没骗我吧。
    放心,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邵炼将人赶出去,关上实验室就开始干活。
    沈明洲迷迷糊糊的回宿舍,脸也不洗了,直接往床上扑,脑子里都是浆糊。
    他闭上眼睛翻个身,实在是困得撑不住。
    半梦半醒,他忽然想起来了。
    哦,邵炼骗过他。
    第一次见面,就骗他说邵炼不合适呢。
    哼哼。
    早上六点,邵炼提着减震箱,将沈明洲从床上挖起来,洗脸刷牙全都伺候得整整齐齐,亲自送他上了公司派的专车。
    沈明洲打着呵欠,接过箱子,说:我还以为你会亲自送我。
    邵炼熬了一晚上,根本没睡。
    哪怕灵魂想咆哮说疲劳驾驶不要命了,话出口还是变成了,我今天有点儿事,所以不送你了。记得睡醒吃早饭。
    说完,塞给他一袋面包牛奶,送崽上车。
    沈明洲在车上也是睡了一路。
    七点半,提前到达比赛最终答辩现场,澄明中学的人早到了,赶紧带着他往会场里跑。
    省赛的最终答辩,为了便于评判,都是提前抽签分组,一个一个的来。
    澄明中学参加项目的学生,多数都紧张的听指导老师们提示要点,唯独太阳能项目组一片平和。
    欧阳博艺是学霸风范,四平八稳。
    沈明洲是困。
    哪怕周围不少视线,总是热切的扫过沈明洲,他却闭起眼睛靠在座椅上,休养生息。
    熬夜实验实在是太耗费精力了。
    沈明洲打定主意待会儿答辩,让欧阳解说就行,他操控操控蜻蜓,做一做太阳能演示,就能收工回家了。
    那边睡觉的是不是沈明洲?
    好像是,他组员就是那个澄明中学的学霸欧阳。
    他也太淡定了吧,待会就答辩,现在居然睡觉?
    怕什么,他答辩的太阳能不是说都发表了?估计都不用走流程,直接颁奖。
    上过国际期刊的人就是不一样,欧阳博艺太爽了,白捡一个论文作者啊,不知道高考加不加分。
    等候答辩的外校学生们嘻嘻哈哈。
    沈浩混在陌生人群里,听到他们的讨论顿时出声问道:什么国际期刊?
    学生们不认识沈浩,见他问,便答道:你上网搜一下沈明洲就知道了,他论文发在国际期刊上了,昨晚超级热闹,官方蓝V都下场了。
    然而,沈浩茫然的还没拿出手机查询,本该坐在会场认真听报告答辩的评委们,急切的冲了出来。
    头也不回的往楼外走去。
    等候答辩的学生,出来也是一头雾水。
    怎么了?
    大家都摇了摇头,没人知道。
    过了一会儿,才有主办方工作人员走来说道:同学们先跟着我换一下场地。因为本次最终答辩评委阵容出现临时调整,答辩规则也有了新的变化,所以待会我们会向大家重新宣布本次答辩流程。
    省赛都到最后环节了,突然变流程,怎么都说不过去。
    澄明中学带队老师古青来急了,上去跟工作人员了解情况。
    到底是做什么调整,你们总要给个解释吧,而且这都马上答辩了才换流程,不符合比赛规则。
    这么一问,确实是这个道理。
    其他学校的带队老师,和古青来一起走了过来,向工作人员要解释。
    没想到,工作人员说道:这次只是从单独答辩变成了公开答辩,因为比赛新增了一位临时评委,经过组委会商量同意后,做出了这样的临时调整。
    单独答辩变公开答辩,这已经够指导老师们帮自家学生感到焦虑了。
    但工作人员的态度,不仅没有歉意,还有些带着说不上的荣幸?
    古青来无法接受。
    他说:新增评委没关系,但是答辩环境突然变化,对学生的心态有影响,这个你们必须要考虑一下。
    老师,其实公开答辩也是为了在场的所有人获得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而且,心态也是比赛想要考察的一种素质,我相信贵校的优秀学子,能够应对比赛之中的意外和变化。
    工作人员言辞恳切,态度坦然,不止是学生,我相信您也会同意公开答辩的。
    珍贵的学习机会?
    古青来和一众指导老师,眼神里越加疑惑。
    突然有人问出了重点,新增评委到底是谁?
    工作人员挺直腰板、与有荣焉。
    中科院,林勤忠院士。
    第25章
    创新科技大赛,规格极高。
    全国大赛总决赛的时候,不仅有全国青少年参与,还有国际的学生队伍参。
    评委身份出众,国家领导人、院士和知名企业家出现在总决赛现场致辞都是例行日常。
    但那是全国赛。
    现在,院士要来省赛当评委?
    带队老师们都是一脸惊疑不定。
    不过,没人再反对公开答辩的事情了。
    毕竟,有多少人一辈子都见不到院士级别的科研专家,更别说去听他们的一次点评了。
    古青来喜形于色回到队伍,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们先听哪个?
    学生们看的眼神都透露出太过时了太落伍了,古老师你直说吧。
    被自家学生嫌弃,古青来有些伤心,但巨大的喜悦支撑着他,激动的说道:待会单独答辩会变成公开答辩!
    哦。大家反映十分敷衍,这算什么好消息啊。果然老师的脑回路与学生不同,竟然会觉得公开答辩是好消息。
    古青来嘿嘿笑,这是坏消息。好消息是,评委增加了一位院士,你们可以听到林勤忠院士给你们的项目做点评啦!
    对于高中生来说,院士的头衔尤为新奇。
    在他们心里,做研究能做进中科院,绝对是科研界顶尖中的顶尖了。
    不过一会儿,林勤忠院士的资料就被他们迅速的翻找出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