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itzkrieg是什么,它就是闪击战。
闪击战理论是战争爆发之后德意志第三帝国军事战略的基础。这理论要求在敌人未来得及完成动员和展开本国武装力量之前,用几个月或者几个星期的极短时间内夺取战争的胜利。该战略核心在过去的战争中得到应该有效果,拿快速瓦解波兰和法国来说,它的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
为什么会有闪击战理论的出现?其实答案再明显不过,主要原因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资源和兵源缺乏,不得不使用这种能快快速瓦解对手的有效战术,力求以闪电形式的突击逐个粉碎敌对同盟各国,竭力避免持久战。
闪电战理论最重要的原则是:先于敌军迅速集中和展开作战部队,保障战略的突然性。实施最强大的首次突击,以便在初期交战中即取得决定战争结局的决定性胜利,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进攻方向,以包围与合围的方法歼灭敌人武装力量。
这一战略核心的出现极大震惊了世界各国,其中苏维埃加盟共和国感受到的威胁更大,为此他们将过去的研究理论加以完善,整理出一种针锋相对的策略,那便是《大纵深战役理论》,预防可能爆发的德苏之战下,苏军在初期的崩溃后全局瓦解。
有关苏联红军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官方总结可概述如下:
大纵深战役(大纵深战斗)是战役军团(兵团部队)的一种作战形式。其实质在于,以杀伤兵器同时压制敌方整个防御纵队,在选定防向上突破其战术地幅。然后将发展胜利的梯队(坦克、摩托化步兵、骑兵)投入交战,并以空降兵实施机降,迅速将战术胜利转变为战役胜利,以求尽快达到预定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了武装干涉。国内战争和反列强干涉斗争胜利后,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作为那时国际社会上唯一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依然面临着严重的国际政治形势。这一历史背景促使了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多名高级将领开始研究用于打赢未来战争的战术战法。
与西欧国家不同的是,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作为一个新生的政权,一切都是从零起步的,军队建设也是如此。苏联红军高级将领普遍受过良好的高等军事教育,许多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战后的国内战争。常年的征战使这些将领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为苏军军事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内形势稳定后在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支持下,苏联军队的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使部队体制编制改革和对新军种的运用方式研究日益具有紧迫性。
自1930年以来,在苏联红军军事领导机关的指导下苏军开始对各兵种的体制进行了明确的,针对性极强的改革:步兵向摩托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增加了突击力和火力。炮兵则增强了火力密度与纵深支援保障能力。对装甲兵、骑兵、空降兵、航空兵等多个兵种的运用和发展路线都作了调整。从总体上而言,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国家武装力量整体提高了机动性和纵深打击能力,为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条件。
与此同时,苏联各大军区,军事学院的军事领导也对大纵深战役理论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30年初大纵深战斗的原则在苏联红军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前身为总参谋部军事学院(1918年)、工农红军军事学院(1921年)]进行了图上和现地战术作业。
1932年-1933年伏龙芝军事学院战役系开始上大纵深战斗战术课。进行了大规模战役性军事导演。其间编写了第一个图上战役假定《突击集团军大纵深进攻战役》和教学教材《大纵深战役原则》。开始阐述大纵深战役实施样式和方法。
这些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发展和传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间接地增强了苏军优秀将领战役法思想运用的基础。装甲兵学院、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防化学兵学院、苏联军医大学等高级军事学府也纷纷为大纵深战役理论增砖添瓦,使大纵深战役理论逐步成为设计各兵种战略战术运用、兵种协同、后勤保障、医疗救护等方面的综合战役法体系。
当然,理论上的战役法并不能够证明其实用性。苏军各军区领导在此工作上可谓是功不可没,包括白俄罗斯军区、乌克兰军区、远东特别集团军在内的苏联各军区机关分别通过组织集团军、方面军级别演习的方式对大纵深战役理论进行了实践性研究,完善了大纵深战役理论。如果没有这些支持,大纵深战役理论是无法被更多红军军官所接受的。
熟悉闪电战理论的人想必能够在大纵深战役理论中找到很多熟悉的内容。由于研究方向和基础基本相同,大纵深战役理论有许多内容是与闪电战相似的,1937年也正是这一点给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与闪电战理论有所不同的是大纵深战役理论并没有前者所拥有的“两强一弱”的重大缺陷。换言之,大纵深战役理论经过苏军将领的不断更新完善已足以胜任作为一个国家武装力量核心思想的任务。
相对于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庞大的国土面积和充足的兵源,盟国特别是英国根本无法拿出有效的作战理论来压制闪击战,所幸的是英国人有一条天然的防御链,那便是英吉利海峡。
连英国政府都承认:“如果没有英吉利海峡的存在,法国盟国沦陷之后,英国也将在半个月乃至于更短的时间内战败。”
德意志第三帝国并不在乎英国人自己是怎么想的,如今整个德意志战争机器已经伴随命令的下达全面运动起来。
航空部队方面对英伦三岛的轰炸强度并没有降低,迷惑盟国军方的针对性行动被证明有效,航空部队对伦敦等英国人城市的轰炸开始让英国高层相信一些事情,比如德意志第三帝国等轴心的登陆行动根本是在虚张声势。
在海军方面,由于大量潜艇部队的封锁再加上英国空军的瘫痪,盟国方面根本不知道威廉港和比利时的多个港口已经集结起一支数量庞大的舰队。尽管该支舰队相对于盟国海军来说可能还显弱小,但是在强大的空军力量协同下,进行有准备的强行登陆根本不是天方夜谭。
目前的海上作战早已经不是一战时期的模式,所谓的尖船巨炮早已经成了应该舍弃的历史,战列舰的重要性一再被证明被削弱。
盟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战列舰船只,他们当然也重视航空母舰,问题是在狭小的英吉利海峡之中,如果战事爆发的话根本无法避免一件事情,那便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和轴心国有着庞大的空军,航空部队完全可以依靠方面快捷的陆上飞机基地协同海军作战。
“y”航线的那次战例证明,在海军有限的船只下,有了空军的配合,哪怕是弱小的海军也可以战胜没有大量航空部队协助的对手。海面的战斗早就不是战舰之间的对轰,火力再怎么强大的战列舰被一堆飞机围上也难免快速地葬身鱼腹。
而恰恰的,德意志方面从来没有放弃这一方面的加强,无论是水上轰炸机还是鱼雷轰炸机,它们对海面的船只威胁程度远比战舰之间的对轰。并且,最重要的是,在有限的资源下,一艘战舰的成本绝对要比损失数架飞机来的多得多,所需要的制造工期和人力物力也是无法相比的。
准备了将近三年的作战方案,预备了八年之久的作战部队,数量多达近两百五十万的军人,只等待一声令下就将再次踏上战场。
这些部队只是得到命令在此集结,除了有限的将领没人知道具体的作战实施时间。事实上,除了军官之外,普通士兵也明白大战即将在次来临,可是他们无法从有限的信息中猜出更多的东西。再则,严格的军事管制下,哪怕猜出什么和别有用心都无法将消息传达出去。
德意志的元首,他在视察之后并没有马上离开前线,目前视察队伍仍然在法国北部和西北部频繁出现。
大量盟国的情报人员注意力被该支队伍吸引,跟着队伍来回乱窜。殊不知,他们的行动早在被监视之列,许多虚假的情报也在必要的时刻被得知。
在11月8日,规格极其高贵的视察队伍总算离开了德属法国占领区,他们出人意料地没有返转回德意志本土,在数量多达三百五十架的护航机陪伴下,元首专机抵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西班牙政府首脑佛朗哥十分高调地举行了欢迎仪式,随后进行了密切的交谈。
与之形成对比的,得知德意志元首前往西班牙后的英国高层显得更为放心了,他们猜测既然德意志的高官们都到西班牙进行访问,那么该不会有军事行动了吧?
然而,就在英国上下庆幸不已的时刻,不久之后一个令人震惊的噩耗突然传来……(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
http:// target=_blank></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