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张墨的条陈
张墨笑道:“这活字印刷的技术早晚会被人家弄明白的,这天下聪明的人多得是,因此咱们能做就是尽量的把这个时间延后就是了。”
李昭和罗老二点头称是。
“我是没想到大哥和二哥居然把这花魁大赛弄得有声有色的。”张墨说道:“要是按照这个时间来,到了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整个大唐的人都会知道这个消息了。”
李昭笑道:“某家的目的就在这里呢,这长安城好的青楼也实在是太少了,良家女子又不会参与进来,因此某家就想把洛阳以及各大州府的青楼都吸引过来,如此才配得上咱们这个大唐花魁大赛。”
张墨笑道:“那就更好了,回头你们就找人把这些《长安快报》送往各地,特别是各地的知名的青楼,这样一来,我相信到了明年开春之后,至少也有几百个青楼头牌聚集到长安城来,哈哈,到时候咱们三年搞上一次就好了。”
罗老二一拍巴掌笑道:“三弟的这个办法好,某家明天就派人把这些《长安快报》送出去。一个州府先送上一百份。”
李昭说道:“要是这么送的话,咱们这五千份也不够送的啊,长安城里还要送呢?”
张墨笑道:“明天派人去蓝田,让他们再加印五千份就是了,版都是现成的,我还让他们都留着呢。”
到了下午的时候,一份《长安快报》就摆在了皇帝的案台上,皇帝把那报纸也是仔细看了一遍,他对报纸的头版上刊登了自己在中秋节之时的讲话,很是满意,同时也对这个《长安快报》很感兴趣,他已经感觉到了这报纸的作用所在。
大唐并不是没有报纸,只是那个时候的报纸都是用手抄写的,是由朝廷向各地最高长官派发的。由于当时还没有活字印刷术,因此朝廷的报纸发行只能集中在各地的最高长官手里。
唐代的官报中国第一份官报问世,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
唐代的官报,是由各地派驻长安负责呈进奏章和通报消息的进奏院和进奏官们分别向各个地方抄发的,当时通称为进奏院状报、进奏院状、邸吏状或报状。一九零零年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唐僖宗光启三年的进奏院状,就是一份唐代的官报)。
开元杂报是发布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至十四年的官报,或这一时期官报的抄件。
“开元杂报”不是固定的报名,是唐代人对当时官报的泛称。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是“系日条事,不立首末”的“数十幅书”,其中的记事,凡“数十百条”。
内容以报道朝廷政事为主,如“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十刻罢”等等。在唐代有关文献和唐代人的某些著作中可以找到不少有关官报的材料。
而到了安史之乱以后,朝廷的官报就停止发行了,因为朝廷的各种决定对各个藩镇根本就没有什么影响力,因此也就听了下来。
但是这时张墨弄出来的《长安快报》又让皇帝想起了这官报的好处来,他很快就明白这报纸对整个大唐皇朝的影响,这是教化民心的一个好宝贝。
能做到皇帝这个位置上,人不一定要有多聪明,但是这眼光绝对会非同一般,因为皇帝所接触的事情算得上是整个帝国最为紧要之事,同时他所接触的人,也是整个国家最为精英的那部分人,因此就很容易将皇帝的眼界提升上来,能够一下子就看到事物的本质。
《长安快报》是王胖子交给皇帝的,这也是张墨亲自交给王胖子的,让他亲自送给皇帝。这样的事情张墨自然要跟皇帝汇报的,让皇帝来决定这《长安快报》的去留。不过张墨也相信,以皇帝的眼界,应该能够察觉到这《长安快报》好处。
就算皇帝察觉不到,他也给皇帝写了一份条陈,让皇帝知道这报纸存在的必要性。
“这个主编虎啸山庄庄主是谁?”皇帝将手中的报纸放下,对王胖子问道。
王胖子看了一眼皇帝的表情,并没有发现皇帝有什么不高兴的意思,便笑道:“陛下,这虎啸山庄庄主您也是很熟悉的人,陛下要不要猜猜这个人是谁?”
这要是放在后世,王胖子这察言观色的水平,一定会成为最为著名的微表情专家,因为他对皇帝的一言一行已经研究到骨子里,他只要从皇帝一个极为细微的动作里,就能够察觉出皇帝的心情,甚至是皇帝的想法。因此他才会在此时跟皇帝开一个玩笑,因为他知道皇帝此时的心情很好。
“让朕猜猜?”皇帝哈哈一笑,说道:“那好,真就猜猜。”
皇帝将朝中的重臣都想了一圈,也没有觉得哪个大臣能够想出这个报纸来,便笑道:“行了,朕也猜不出来这是谁弄出来的,你赶紧说说吧。”
王胖子也不敢再让皇帝猜,这个玩笑开一下就好了。只开一下,能让皇帝开心,要是开两下的话,就会让皇帝恼火了。这个尺寸,王胖子掌握得十分的精细。
“陛下,这虎啸山庄庄主就是张墨,而这《长安快报》就是张墨和康王五子李昭,以及户部左侍郎罗延中家的二儿子罗义峰三个小家伙弄出来的。”王胖子笑道:“他们就是为了宣传那个什么大唐花魁大赛而弄出来的。”
皇帝哈哈大笑道:“朕倒是想到了张墨,觉着这个古怪的主意也就张墨想得出来,只是不敢确定而已。”
王胖子笑道:“陛下英明,这样都能猜到。”他说着,从袖子里取出一份折子,双手递到皇帝面前,说道:“陛下,这是张墨写给陛下的条陈,是关于这《长安快报》的想法,还请陛下看看,奴婢觉得他这份条陈写得很有道理。”
皇帝点了点头,伸手接过那份折子,打开了仔细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