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脸红心跳>书库>穿越历史>书剑盛唐> 第五百四十九章 需要一个建议

第五百四十九章 需要一个建议

    封建帝王考量臣子的首要条件就是一个字“忠”,这是根本利益。
    然后,才是其次。所以才会有《二臣传》这样的编写出来。洪承畴何其悲凉!乾隆何其刻薄。对了,吴三桂不在《贰臣传》内,而是被列入了《逆臣传》。
    君王,真是一种可怕的生物。
    李诚的话,重重的机打在李世民的心头。今天可以出卖太子和岳父,明天呢?
    有一点李诚感到看诧异,因为历史在这个维度稍稍扭曲了一下。纥干承基居然出现在了齐州,很意外。历史上纥干承基没有去齐州,只是在李佑被灭后,因为私下有关系担心被牵扯出来,主动去举报了李承乾。
    纥干承基是李承乾的贴身卫士,他举报时重点是李承乾在齐州谋反后说的一句话。
    “东宫西墙,距大内正好二十步左右,谋划大事,岂是齐王所能比的?”这是李承乾对纥干承基说的话,李承乾也供认不讳,被记载史册。
    李承乾在嘲笑李佑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想过自己对纥干承基信口开河来着?
    此时此刻,李世民记住了李诚的话,并深以为然。这就是帝王的本性,或者说是人性。纥干承基想封爵是不可能了,免除一死做个普通人。贺兰楚仕途基本断了,夹着尾巴做人还好点,稍微跳一点,有的是人去收拾他。
    话说到这个地步,其他的再说就过了。李诚平静的看着李世民在低头沉吟。
    “回吧!”李世民意兴阑珊的丢下一句话,转身回了。没有看见李诚嘴角的冷笑。
    所有人都很想知道,李诚跟李世民都聊了些啥。可惜,没人敢开口去问。大家唯一知道的是,李诚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那么,太子的继任者,李诚的话就很有分量了。
    联系之前李诚对待杨师道的态度,李诚的态度呼之欲出了。
    那么,皇帝是怎么看李诚的态度的呢?李世民看李诚的态度其实很简单,没态度。李诚在太子的问题上,一言不发,怎么可能有态度?也就是说,皇帝的态度,就是李诚的态度。
    这也恰恰是李诚刻意营造的一个假象,李诚就是要让皇帝觉得,自己是无心插手太子之位的争端。理由很简单,皇帝春秋鼎盛,现在考虑这个问题不合适。就算必须要有个太子,那也是皇帝说了算的。别人还是别多话的好,这就是李世民看到的李诚的态度。
    接下来的议事过程,李诚再次一言不发,就当自己不存在一般。最近发生的事情,李诚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就在前天,李佑被赐死在内侍省。之前的燕家兄弟,李绩在齐州就宰了。对外称平息民愤。
    还有四十余从者,李佑被赐死后,也都砍了脑袋。
    前面一个儿子李佑刚死,后面就查到太子谋反,对于李世民这个爹来说,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这个时候,李诚根本就不会开口表现自己,表现的越多,距离皇帝厌恶的时候越近。
    每一个有抱负的君王,心中都有一个泰山封禅梦,这里应该叫做贞观梦。
    李世民把李诚叫进宫来,不是为了太子和李佑的事情,而是想找李诚问一句“泰山封禅”梦还有戏么?李诚给了一个关于半岛三国的答案后,就没李诚什么事情了。
    重新看到希望的李世民,得以冷静的处置太子谋反一案。整个过程李诚没有任何态度,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唯独最后提到太子的时候,所有人都不说话。
    太子的处置很敏感,现场的诸位都是聪明人,聪明人就不会在太子的问题上轻易开口。
    这事情看起来,就是该圣心独断。李世民见众人沉默的时候,开口道:“诸卿无话可说耶?”随着李世民的视线转移,众人一个接一个的低下头。李承乾的事情太敏感了,因为牵扯到一个对李世民非常重要的人。
    那就是过世的长孙皇后!
    没有长孙皇后,就不会有李承乾的太子之位。长孙皇后的历史地位很高,原因主要还是她的言行附和后来统治者的价值需求。具体到她编写的书,这里不多说了。
    因为李承乾从马背上摔下来变成了瘸子,长孙皇后一直颇为自责,同时也对李承乾宠爱有加,毕竟是第一个儿子嘛。这么说吧,长孙皇后才是李承乾最大的靠山。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只要李承乾不造反,他都愿意给个机会。问题是李承乾造反了,按照《唐律疏议》,这是杀头的罪过。前几天才赐死了李佑,现在轮到太子了。
    有人希望李承乾死,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肯定不保了,这时候站出来说杀李承乾或者是保住他的性命,都非常的不明智。原因很简单,前者开罪于李二,后者开罪于下一任太子。按照目前的情况,下一任太子基本上就是下一位皇帝。
    还有就是,在讨论如何处置李承乾的时候,开口谈下一任太子的话题,也是极为愚蠢的。这一点,刚才杨师道已经亲自体验过了。综上所述,沉默是最佳的选择。
    李世民的目光最后落在了李诚的身上,看见他昂然而立,不躲避自己的眼神时,不由的在心里幽幽的长叹。自成无私心,故而不躲闪。就这么得出一个结论来了。
    “自成,可有话说?”李世民开口询问,其他人就懒得问了,估计问了也是一句“陛下圣裁”的废话。这时候敢说真话的人凤毛麟角。
    “李承乾有罪,事出有因。若论其罪根源,陛下有管教不当之嫌。”李诚一开口,惊的众人纷纷抬头,很久没见过这么敢作死的人了。这个时候你居然提陛下教育太子不当?
    “李诚,住嘴!”长孙无忌猛然抬头,怒喝一声。说完了,飞快的看一眼李世民的反应。长孙无忌这个时候喝止李诚,其实是好心来着,担心李诚再乱说话,开罪了皇帝。
    李世民没发怒的迹象,只是微微皱眉之后,看了一眼李诚道:“自成言朕之过,直臣也!”
    这就是给李诚定性了,其实也是在说这些大臣们。都在那装哑巴,李诚敢说话就是忠臣。其实这个时候,李世民是非常的为难的,他需要臣子出来给建议。但是作为臣子的,趋利避害是本能啊。李世民的态度不明确时,谁敢开口?
    这样一来,李诚敢于开口就显得难能可贵了,不是忠心耿耿,怎么会在这个时候言君过?
    面对李世民冷峻的目光,长孙无忌躬身行礼:“臣,惶恐!”
    “为何惶恐?”心里有气的李世民不依不饶的追问,长孙无忌无言以对的时候,李诚开口解围:“陛下,大司空是好心。”李世民重重的哼了一声,错开这一节。
    李世民怎么会不知道长孙无忌是好心的呢?但是这个节骨眼上开口喝止李诚,好心都变成坏事了。本来嘛,李世民需要一个人给出一个处置李承乾的意见,你不提意见还不让别人说么?毫无疑问,心里给长孙无忌打一个圆滑的标签。
    其实长孙无忌这种举动,还可以用沉稳来形容滴。对李世民颇为了解的长孙无忌,这一刻其实已经看到了李世民的需求。所以才果断的低头,没有辩驳。
    李诚先说李世民有责任,其实是有的放矢,因为李世民如果不承认自己有责任,那就会迁怒于人。接下来的背锅侠就是魏征,李世民借口没有教育好李承乾,把人家魏征的墓碑给刨咯。干这种事情,魏征才给李承乾当了几天的老师啊?
    无非就是借这个事情发泄一下综合愤怒,主要还是看魏征不顺眼很久了,借机发作。
    现在李诚先指出皇帝教育的责任,李世民捏着鼻子承认自己确实有责任之后,就不会情义去算人家魏征的后账。也不会干出推到墓碑的举动,更不会有三征高丽不胜之后重竖墓碑的事情发生。
    “还是说承乾的事情吧。”李世民主动把话题又拽回来了。
    “其罪不赦,罪不在死,贬为庶人即可。”李诚给出这么一个答案后,李世民多少显得有点诧异,因为李诚跟李承乾的关系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李承乾敌视李诚。
    这种情况下,李诚为李承乾说话,不是要弄死他,真是令人惊讶的很。
    “谋逆乃死罪,自成不知乎?”站出来说话的是韦挺,李诚送他一个轻蔑的眼神,正准备怼过去的时候,房玄龄站出来说话了。
    “此事,自有陛下决断,如无谏言,不必废话。”房玄龄一直都没说话,原因很简单,他也是太子的老师之一。这就看出来李世民为啥要推人家魏征墓碑的原因了,房玄龄没死呢,没收到牵连。其他老师一堆,除了杜正伦这个家伙,别的都放过了。
    房玄龄的意思很明白,韦挺闭嘴,刚才让你说不说,现在找李诚的茬?你是不是傻?
    房玄龄其实是在救韦挺,毕竟韦氏是地头蛇,结个善缘吧。加上高阳的事情,房玄龄心里还是挺膈应的。现在高阳跟房遗爱都没下个蛋出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