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脸红心跳>书库>穿越历史>书剑盛唐> 第一百零七章 农庄日常

第一百零七章 农庄日常

    农庄和长安城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静。李诚其实是个喜欢安静的人,早晨起来一番梳洗,在大院子里拉开架势,不紧不慢的练一套简化太极拳。千万别小看这慢悠悠的太极拳,一套拳下来,浑身都得到了运动,身上发热。李诚拿这个当热身来着,正准备接着练捕俘拳时,身后传来孙思邈略带颤抖的声音:“此何法也?”
    李诚回头一看是孙思邈,随口答:“太极拳!”
    孙思邈仰面看天,似乎在思索什么,良久方道:“此拳看似柔软无力,实则暗含杀机。太极为圆,此拳则不断化圆,倒也名副其实。”
    李诚赶紧给他纠正思路,免得又歪到修仙上面:“任何一种拳法,初始都是为了技击。练拳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技击性的同时,强化身体素质。”
    孙思邈眯着眼睛瞧一眼李诚,一副早就看穿你的表情,淡淡道:“不必解释,贫道自有眼睛会看,会想。”李诚还能说什么,不管他好了,放任自流呗。
    继续锻炼,军体拳,捕俘拳,打完了孙思邈不在了,感情孙老道看两眼就走了。估计也是看不上他这些拳法。这老道,还真的挺有个性,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多看一眼。
    孙思邈回到后院,内心却无法平静,近距离的接触李诚后,这个人的特立独行给他不小的震撼。孙思邈第一次听到李诚的名字,不是什么诗名,而是一个医生的口中讲诉的关于战场护理,外伤处理的手法。当时孙思邈就很吃惊了,因为寻常的医生是不会把自己的绝招教给别人的。这个医生口中的李诚,却把这些内容,教给了全部随军出征的医生,并且很快的在医学界流传开来。
    关于这个问题,那个医生转述了李诚的一句话:医术是用来救人的,医者父母心,只有把这些知识传播给更多人,这天下才会有更多的人受益。
    孙思邈是第一个阐述了医德观念的人,李诚的这些观点,太对他的心思了。
    可惜的是,那个医生只知道怎么做,却不知道原理。因为李诚没时间讲原理。
    孙思邈顺藤摸瓜,找到了陈大夫,最后才弄清楚李诚是谁。得,回头吧,从鄯州回来,到了长安再一打听,好家伙,李诚的名气太大了。而且还不是因为医术出名的,人家是当今最红的诗人,还是第一个开书店的人,还是很会挣钱的人。
    你一个医生,不好好的治病救人,却跑去开书店挣钱,这就是不务正业。再去买李诚书店里出的书来看看,看完了之后孙思邈整个人都不好了。这李诚是个大才啊,别的书不说了,就那本三国演义,你得多了解历史啊。还有聊斋,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得花多少时间收集?看了蜀山剑侠传,孙思邈就找到答案了,这哥们搞不好就是神仙在世啊。不管了,先看到活的再说。于是才有了登门拜访的行为,见到李诚后,有个事情是李诚没想到的。袁天罡说他不在卦上,这是真的。
    奇怪吧?袁天罡是卜卦的高手,但是他怎么丢,都无法出现正常的卦象。丢了一百多次都失败了,这一下把袁天罡搞傻掉了。正好孙思邈上门,师徒二人才一起去的李家。
    自然科学没有发展起来,人类面对解释不清楚的事情,就会往神鬼的身上推。
    可惜的是,李诚是个现代人,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人类都翱翔太空的时代。有脑子也愿意动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鬼神之说。
    孙思邈不明白的事情,因为接触了李诚交谈之后,变的更多了,只好继续胡思乱想的找答案。李诚可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吃完早饭背着走,出了大门,在庄子里溜达。
    一边溜达,一边盘算着开春要做的事情,沿途的百姓不断的招呼“庄主”,李诚都是随意的摆摆手,就算回答大家了。看上去有点高冷,实际上庄户们看见李诚,心里都踏实的很。觉得生活很有希望,好日子有奔头了。
    为啥呢?用庄户中年岁最大的人说的话来解释。“活了几十年了,经历了两朝,头一回见到这样的主人。对下属的农户和部曲的关心,那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看见的见摸的着的东西。”这话怎么理解啊?先理解“草民”两个字在说。
    路边的野草,经过的人会去关心么?
    两个在李家喝过酒的老人,颤巍巍的出现在李诚的面前,正要行礼呢,李诚给拦住了。
    “二位老者,这是在折我的寿呢。”李诚态度温和,不让他们行礼。
    “庄主巡视,不知有何示下?”一老者赶紧问,李诚在村子里溜达,肯定是有事情啊。
    李诚回头看看,高晋果然跟着呢,就在五步之外,招招手,麻溜的上来了。
    “冬休的时候,庄子里有没有组织人修沟渠?”李诚一开口,高晋的脸就变成苦瓜了。为啥啊,这事情以前就没人跟他说过。李诚一看他的脸色,就知道坏事了。
    “走,带我去田里看看。”李诚说着迈步就走,庄子就在渭河边上,灌溉的难度不大。但是有一个问题,渭河的水位高了还好一点,水位低了还不下雨的时候,那就要命了。就算水位高的时候,没有好的水利工程,一些比较远的地也无法正常灌溉。
    这可是个大事情,李诚带着高晋,两个老农带路,把所有的地都走了一遍。毫无疑问,这些沟渠年久失修了。一般的庄户人,没人组织的时候,那就是一盘散沙。自家的事情都顾不上,还管的过来那么多么?最多是在灌溉的时候,发现了小问题,自己处理一下。
    走到最后,李诚站在渭河边看了一阵,回头交代高晋:“快过年了,就不折腾了。正月初四开始,庄子里的冬休劳力,有一个算一个,全都给我动起来。清理修缮沟渠,另外找几个好木匠来,打制水车。”
    两位老者听着激动的连连拱手,想下跪又给李诚扶住了。回到庄子里,李诚一头扎进书房,把高晋也叫进去了。这庄子里本就有七八个下人,都是一些困难家庭。李世民当初发善心,收留这些人下来,在庄子里干杂活,就是给口吃的还有穿的,工钱是不要想的。
    李诚仔细了解了一下,家里的下人,一共是三户人家。算上孩子是十七口人,五十岁以上的有三个,十六岁以上的八个,剩下的都是孩子。即便是这些孩子,七八岁也要下地干活了。李诚摸底之后,对高晋道:“家里这些庄户一共种多少地?”
    高晋回答:“家里这些下人,有的是当初家里有病人,还有的是来的比较晚,没有地可分给他们种了。这三户人家,一共种了一百亩地,当初陛下吩咐,不收他们的租子,在庄子里做一些杂事,就当是交租了。家里断粮的时候,再周济一些。”
    “他们为何不回老家呢?”李诚好奇的问一句,高晋叹息道:“天下的百姓都一样,风调雨顺的时候,还能过的下去。有点天灾人祸,就得靠变卖家产度日。这些人回老家又能如何,永业田地都卖给大户了。口分田,回去也别想了。”
    李诚明白了,土地兼并这种事情,任何朝代的每一天都在发生。这个农庄的三千多亩地,外加两个山头,算是李诚的私产。李诚要是黑心的,不给他们种地,他们就得去要饭。这还是贞观年间啊,等到了中晚唐,那是一副什么景象?难怪杜甫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李诚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是何等的弱小。能改变的事情,真是太少了。不管了,就从这个农庄开始吧。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两件事,眼下要抓紧办的。找一些木匠来,然后通知各家各户,有女娃的出女娃,没有女娃的出男娃,要求十六岁以上的,到前院等着,我给他们找个营生。”
    高晋的执行能力还是很强的,当初在皇宫里混不下去,被丢到这个李世民都不关心的半拉农庄来,锻炼出来的能力。不到半个时辰,各家各户都拍了一个人过来。有女娃的出女娃,没女娃的还有媳妇,这俩都没有,那就只好来一个男劳力了。
    一百多人,在大门口不敢进来,李诚也不勉强,走出来对众人道:“大家都认识我吧?”
    门外的人,男女各自扎堆,看见李诚说话,纷纷杂乱的应答。“认识!”
    李诚笑了笑:“有个营生,要你们来做。虽然时间上来看,只能做一个月的。但是收入不会太少。大家要是不愿意做的,现在就可以回去。”
    话音刚落,呼呼啦啦的,走了一半。多数是女的,男的也走了一些。最后剩下三十几个人,男的十几个,女的二十来号人。说实话,李诚都没想到,自己的号召力这么差。难道会赚钱的李诚,这个名声没传到农庄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