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脸红心跳>书库>都市青春>何日请长缨> 何日请长缨 第218节

何日请长缨 第218节

    “关老师,我还不饿呢。”
    于晓惠抬起头,用手撩了一把额前的几根乱发,笑着向关墉说道。
    “你还在研究这台深孔镗呢?别弄得自己太紧张了。”关墉说,“人家的机床有诀窍,那是秘而不宣的,咱们只能慢慢摸索。咱们和国外的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弥补过来的。你天天不按时吃饭,错过开饭时间了,就拿一包方便面应付,长期这样下去,身体会垮的。”
    于晓惠说:“谢谢关老师。其实我也不是光吃方便面的,我还有我男朋友寄给我的牛肉呢,用微波炉热一下,特别香,比食堂的菜好吃多了。”
    “是吗,还有这回事?哈哈,恐怕这里还有精神因素吧。也好,你们小年轻的事情,我是弄不懂的,那我先下班了,你也早点下班回去吧。”
    “好的,关老师再见。”
    关墉和其他的同事都离开了,于晓惠重新低下头,拿起放在一旁的卡尺开始测量机床各个部件的尺寸,眉头渐渐地皱了起来。
    这是一台由临一机公司仿造德国博泰公司同类产品设计并制造出来的深孔镗床,是国防装备制造所需要的核心设备之一。于晓惠参加了这台镗床的设计,知道其主要部分都是完全参照博泰机床设计的,可以算是一台彻头彻尾的山寨机。
    临一机在制造这台镗床的时候,要求十分严格,所有的部件尺寸和装配精度都与博泰机床无二,一些关键部件甚至直接采用了进口件,可到实际使用的时候,却依然达不到原机的精度。
    原因方面,即便于晓惠作为一位没有太多实践经验的在校博士生说不出来,如关墉等在企业里滚打了几十年的老工程师肯定是能够说出来的。
    这其中,有装配上的一些诀窍,也有机床部件材料热处理上的差异,甚至不同部分的配重也有讲究。机床高速运转的时候,一点细微的不平衡都会被放大,进而影响到刀具和工件的稳定性。
    对于精度要求不高的机加工来说,这些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如果加工精度要求高了,这些因素就都需要考虑在内。国产机床在高精度加工方面一直表现不佳,就是因为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只能是不断地尝试,积累经验和数据,没有别的办法。”
    这是老工程师们对于晓惠的教诲。博泰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是因为它有许多年制造高精度机床的经验,事实上,它的经验也是用一次一次的失败换来的,背后是无数金钱的支撑。
    中国机床企业是近年来才开始研制高精度机床的,技术上与国外有着很大的落差。因为存在落差,所以国内的用户就不愿意使用国产高精度机床,而这又使中国机床企业难以获得积累经验的机会。
    这一次科工委下决心搞“04项目”,一边从西方国家进口高精度机床,一边支持国内企业研制同类产品,并且拿出了充足的资金用于试错,魄力不可谓不大。但正如关墉所说,差距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弥补过来的,中国机床企业要补的课实在是太多了。
    难道就没有办法缩短这个时间吗?
    这是于晓惠这些天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她知道经验的重要性,但她同时也相信,理论分析能够弥补经验的不足,能够做到事半功倍。但是,理论应当从何入手呢?她隐隐约约地想了一些东西,但要具体去做的事情,却又抓不住这些思想的碎片。她一遍又一遍地测量着拆开的机床,想从这些枯燥的数据中寻找灵感。
    “于工,还在忙呢?”
    一个声音在于晓惠身边响起。
    于晓惠扭头一看,见说话的是车间看大门的老师傅赵金泉。这是一位60来岁的老工人,据说是退休之后返聘回来的,被82厂安排在404车间做一些勤杂工作,晚上则负责在车间值班。
    他成天笑咪咪的,对谁都特别客气。于晓惠有许多次都让他不要称呼自己为“于工”,叫自己“小于”或者直呼其名即可。但赵金泉坚持说于晓惠和其他人一样,都是有学问的人,理应被尊称为“于工”的。
    “赵师傅,我在这琢磨一下这台镗床。”于晓惠客气地向赵金泉说道。
    “这是咱们自己造的镗床吧?我看和德国人造的相比,也差不了多少了。”赵金泉凑上前来,用手摸着镗床,感慨地说。
    于晓惠叹道:“看起来是差不了多少,可是实际做加工的时候,差别还是挺大的。博泰的镗床,1000毫米深孔能够保持2微米的精度,我们只能做到5微米,再往下就达不到了。”
    她能够这样对赵金泉说话,是因为知道赵金泉也懂机床。平时大家在车间里做实验的时候,赵金泉经常会过来看看热闹,说到具体某种机床的性能时,他还能评论一二,显得对机床颇有一些了解的样子。
    听到于晓惠的话,赵金泉说道:“于工,你也别太焦心了。咱们和德国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我记得原来咱们自己都造不了这种级别的深孔镗床,外国人又不肯卖给咱们,我们82厂过去还搞过土设备来做深孔镗呢。”
    “是啊,可那是过去的事情了。”于晓惠说,“赵师傅,你可能不太了解,我们临机集团这些年从国外进口了一大批设备,又自己搞了一些技术革新,很多方面和国外已经没有什么差距了。
    “就说这台深孔镗床,我们用了很多进口配件,自己生产的配件也基本达到了博泰原装配件的水平。可同样的东西,装配起来就是不如人家的好,实在是让人觉得难受啊。”
    赵金泉问:“我看你这几天天天都在车间里加班,有时候加到深夜才回去,就是在琢磨这件事情吗?”
    “是的。”于晓惠说。
    “那么,你琢磨出啥了?”赵金泉问道。
    于晓惠一愣,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了。
    82厂能够安排赵金泉到404车间来值班,这个人当然是可以信得过的,于晓惠不存在需要向他保密的问题。但作为一个看大门的老工人,向于晓惠询问机床设计上的问题,而且是这种连于晓惠自己都觉得很困难的问题,似乎就有些不正常了。
    就算于晓惠愿意满足老工人的好奇心,向他解释一二,他又能听得懂吗?
    见于晓惠不说话,赵金泉笑了笑,自己先开口了。他说道:“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给于工你听听,没准能给你一些参考,不知道你有兴趣听没有?”
    “好啊!赵师傅你请讲吧。”于晓惠应道。她是一个很谦逊的人,即便是对一个老工人,也能保持足够的尊重。
    不过,在她心里,对于赵金泉能够给自己提出什么好的建议,基本是不抱啥希望的。她觉得,赵金泉或许就是那种“民科”,想法很多,但要么是站不住脚的瞎想,要么就是学术界早有定论的一些知识。
    赵金泉说:“我觉得,于工你的思考方向可能出了一点问题。你总是在这里分析我们的机床哪个配件做得不如人家的好,哪个地方装配上出了什么差错,这样想下去,恐怕是很难想出一个结果来的。”
    “那么,我该怎么想呢?”于晓惠问。
    赵金泉说:“其实,造机床就像我们造导弹一样。要造出最好的导弹,不一定需要用最好的部件。我们国家的加工技术水平一直都不如西方国家,所以我们造出来的部件,也不如人家的那么精密。可我们因此就不造最好的导弹了吗?”
    于晓惠眼睛一亮,她觉得自己似乎是抓住了什么线索。她盯着赵金泉,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赵金泉说:“我们的设备不如别人,造出来的部件不如别人的好,可我们有一样致胜法宝,能够把不完美的东西,通过完美的方法组织起来,变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您是说……系统工程!”于晓惠脱口而出。
    这些天,于晓惠一直都在思考改进机床的问题,偶尔也会想到应当把机床当成一个整体来分析,而这恰恰就是系统工程的思路。她在学校的时候,接触过系统工程的概念,但了解不深,临到应用的时候,就不知道从何下手了。
    赵金泉跟她说的意思,分明就是在讲系统工程。用不完美的部件,组合成完美的产品,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没错,就是系统工程。这几十年,我们就是靠这个法宝,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出了世界第一流的火箭、卫星和导弹。我琢磨着,这个方法对你们研制机床也是有用的。”
    赵金泉缓缓地说着,眼睛里透出了睿智的光芒。
    第451章 不思进取肖教授
    “晓惠这回去82厂,真是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呢。”
    唐子风家里,肖文珺对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对唐子风说道。她刚刚结束了和于晓惠的网上技术讨论,对于晓惠的新思路颇为感慨。
    “这就叫傻人傻福气啊。”唐子风呵呵笑着说道。
    原来,那天听赵金泉说起系统工程方法时,于晓惠就敏锐地意识到这应当是解决困扰她多时的难题的关键。她向赵金泉虚心求教,这才知道这位貌不惊人的老师傅在30年前就是航天系统某重点型号的副总师,后来因为在科研中用脑过度,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这才离开设计岗位,到后勤部门去挂了个闲职休养。
    这一回,82厂安排他到404车间来工作,原意是让他给地方机床企业的工程师们支支招。但老爷子坚决要求厂方不要透露他的真实身份,只说是一位退休返聘的工人。老爷子的想法是,他已经离开技术岗位多年,知识已经有些陈旧了,如果挂一个专家或者顾问的头衔来与工程师们一起工作,说不定会给别人带来一些干扰。
    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热情过分的看门老头,旁观工程师们的工作。他看到了一些问题,但并没有亲自出面去与工程师们交流,而是把自己的所得告诉了几位在厂里的徒弟,让那几位徒弟来与工程师沟通。
    赵金泉的这几位徒弟,可都是82厂的高工,他们出面,关墉等人自然是十分重视的,还经常感慨于82厂的技术水平之高,这几位高工只是到车间里转了一圈,就能够发现这么高深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也极具针对性,给大家很多启发。
    于晓惠是车间里最年轻的技术人员,也是工作最勤奋的一个。赵金泉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个小姑娘,并认定她是一个可造之材。他耐心地等待着于晓惠在国产镗床精度的问题上苦苦思索,直到觉得机会已经成熟,这才上前点破了问题的关键。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赵金泉开始系统地向于晓惠介绍航天部门搞系统工程的经验。赵金泉虽然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离开了技术岗位,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学习和研究。由于没有俗务缠身,他甚至比设计一线的工程师具有更深的技术领悟。
    于晓惠技术功底扎实,加上天资聪颖,赵金泉稍一点拨,她便明白了系统工程中的诀窍,甚至有时还能举一反三,向赵金泉提出一些他自己也不曾想到过的问题。
    带着系统思维,于晓惠跳出了此前一味模仿博泰机床的思路,转而从机床的最终功能需求出发,把机床当成一个整体,自上而下地分析每个功能模块、每个部件的要求,思路顿时豁然开朗。
    于晓惠有了这样的感悟,自然是要向肖文珺汇报的。事实上,她在82厂的科研工作,一直都得到了肖文珺的远程指导。当然,这其中是要考虑到军工企业保密要求的,细节就不必赘述了。
    系统工程方法在中国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时候,国内曾掀起过一段应用系统工程方法的热潮,一时间各行各业都以做系统工程为时髦,诸如“系统工程在餐饮业中的应用”、“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改进高校厕所管理”之类的论文充斥于各类期刊,也算是一道有味道的风景线了。
    机床设计行业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也由来已久,但多数都是浅尝辄止,披着一层系统工程的皮,其实不过就是做了一些功能分析、成本分析等等,作秀的成分远多于实际的价值。于晓惠过去在学校里也学过系统工程,但到具体应用的时候,就不知从何下手。
    航天部门是中国最早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的部门,也是对系统工程研究最为透彻的部门。正如赵金泉向于晓惠说的,航天部门一直都是用不完美的部件,来制造世界一流的卫星和运载火箭,系统集成能力之强,世所罕见。
    也许是出于保密的需要,也可能是技术门槛过高,航天部门在系统工程应用上的诀窍,外界了解甚少。这一回,于晓惠为了帮助军工部门研制高端机床,来到82厂,倒得到了实地学习系统工程方法的机会。向她传授这些诀窍的,还是航天部门里曾经的大佬,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叹她的好运气了。
    “晓惠才不傻呢。”肖文珺说,“她是好人有好报。其他年轻人都不愿意去82厂,担心耽误前程,晓惠是为了报答你,才自愿去82厂隐姓埋名。现在这样一个机会,也是她应得的。”
    “我怎么觉得你有点酸溜溜的?要不,我让集团出个函,把你也派到82厂去,跟老赵头学学,怎么样?”唐子风故意地说道。
    肖文珺斥道:“晓惠是我学生,我有什么好酸的?我如果想去82厂,还用得着你们临机来开函?我们清华大学的函,不比你们那个小公司的函管用?系统工程方法,有晓惠跟着赵总工学习就可以了,未来等她回来,她也可以凭这个独当一面了,我总不至于去和自己的学生争位置吧。”
    “是吗?我怎么觉得,肖教授当了妈之后,就有点不思进取了呢?”唐子风说。
    “有吗?”肖文珺眉毛一挑,看着唐子风问道。
    唐子风点点头,说道:“有那么一点吧?过去你吃饭的时候都要拿份文献看,现在从实验室回来先看娃,周末也要带娃出去玩,好像是没有过去那么宅了。”
    肖文珺笑道:“我本来也不宅啊。你想想看,过去我为了攒钱买笔记本,还跑到临河去给你们当老师呢,这能算是宅吗?霄霄和熠丹都跟我说过,技术是研究不完的,孩子说长大就长大了。现在不多陪陪他,以后他长大了,咱们想陪他玩,他还不跟咱们玩呢。”
    说到这,她把目光投向坐在客厅角落里吭哧吭哧摆积木的儿子,脸上露出了老母亲的慈祥微笑。
    “哈,原来肖教授也有这么文艺的一面啊。”唐子风笑道。
    肖文珺把头一昂,说道:“我本来就很文艺好不好!我是跟着你这个俗人,才一天一天变俗气了。”
    “唉,理科生在文科生面前自称文艺,这个世界肿么啦……”唐子风发着不着边际的感慨。他这个文科生倒也有些名不符实,肖文珺写的诗就比他写得好,他的文采只是体现在写研究报告上。
    小夫妻之间的这种拌嘴,其实就是生活中的调料。唐子风和肖文珺都是人中龙凤,凡事都是有主见的,各自也非常了解。唐子风说肖文珺不思进取,纯粹就是一句玩笑话。肖文珺这几年成果迭出,30岁就已经是正教授了,在学术界和实践部门都小有名气,如果这样的成就还算不思进取,唐子风自己就只能算是混吃等死之辈了。
    “说真的,子风,我最近对于自己做的东西,的确是有些不满意。”
    说完笑话,肖文珺换了一副严肃的表情,对唐子风说道。
    “怎么不满意了?”唐子风问。
    这两口子,一个是做技术的,一个是做管理的,虽然唐子风是机床企业的总经理,但对肖文珺做的那些研究,基本上是两眼一摸黑。肖文珺看的文献,哪怕是中文的,搁在唐子风面前也如天书一般。
    不过,每当肖文珺在技术上遇到什么瓶颈的时候,她还是习惯性地想和唐子风唠叨唠叨。她发现,唐子风虽然彻底不懂技术,但有时候说出来几句外行话,却能给专业人员带来启发。说到底,世间万事都有共通的道理,聪明人的思想在任何领域里都是有用的。
    肖文珺说:“我们过去做的机床研究,说是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实际上也一直都是带着一种追赶的思维,也就是试图顺着国外的道路走,破解他们的技术诀窍。
    “这一次,晓惠跟我说,赵总工对我们的这种思路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我们不应当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应当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自己搞出一套体系。晓惠说她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关于这个问题,我早在读博士的时候就思考过。但那时候限于国内的条件,我们想搞创新也办不到。各行业提出的需求,就是让我们模仿国外,甚至直接就是国外机床的国产化。就比如这一次的04项目,说到底就是仿造国外的机床,创新的成分并不多。
    “但现在,我们越追越近,有些领域已经基本上和国外并肩了。到了这个时候,再按照原来的方法,只想着追赶,就没法走下去了。因为前面根本就没有目标了。”
    唐子风惊讶地看着肖文珺,好一会才说道:“你居然也有这种感觉?秦总工前些天就跟我说过这个问题,他说我们过去搞机床,都是在做逆向设计,现在到了搞正向设计的时候了。我当时还想着回来就要跟你说说这事,结果一忙起来,就把这事给忘了。”
    “没错,我说的就是秦叔叔说的这个意思,我们现在该开始搞正向设计了。”
    肖文珺认真地说道。
    第452章 风景这边独好
    所谓逆向设计,就是根据已有的产品进行仿造或者改进,其中即便有创新,也不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脱离不了原有的框架。
    而正向设计,是指设计者从一个想法出发,不参照已有产品,而是进行完全独立的设计,开发出一种全新的产品。正向设计的好处,在于设计者知道每一个技术细节的由来,未来无论是修改还是升级,都能游刃有余。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工业国,在上世纪50年代引进苏联技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技术开发都是对苏联产品的逆向设计。到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技术,随后便进入了逆向仿造西方设备的阶段。
    作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手段,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搞逆向设计无可厚非。世界上原创性的技术并不多,即便是发达国家,很多技术也是对其他国家技术的逆向开发,在模仿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