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脸红心跳>书库>穿越历史>逆宋> 四六三 选人

四六三 选人

    整个汴梁城被阴云笼罩,仿佛老天也在叹息杨延平的逝去,淅淅沥沥的雨下了一夜。
    翌日,宫中传出圣旨,因杨延平英年早逝,皇上伤心过度,竟至龙体不适,下旨辍朝十日。追赠杨延平辽东郡王,赐子杨宗显荆南防守使。
    杨延平遗嘱留葬辽东,生在此经略,死在此守护。
    由杨延平骤逝,柴宗训看到,他所信任的官员大多都在超负荷工作。
    并非柴宗训刻薄,不愿使用更多的官员,而是社稷发展太快,官员的选拔机制跟不上。
    或者说,选拔出来的官员跟不上柴宗训的思路,很多位置上有人还不如没人。
    但辽东经略这个位置,实在太过重要,不能没有人。
    柴宗训属意将杨延定调往辽东,便与吕端商议。
    哪知吕端连连摇头:“皇上,此拆东墙补西墙之法,终究不能长久,还须提拔新的官员上任。”
    柴宗训说到:“朝廷即将迁往幽州,辽东之地实在太过重要,放其他人,朕心里不踏实。”
    “江南乃社稷税赋重地,虽不承担戍边重任,朝廷运转却有一半依靠江南。”吕端说到:“若接任者不合格,其弊端更甚于辽东。”
    柴宗训沉默一会:“卿以为由谁接任辽东合适?”
    “皇上,”吕端对到:“臣以为,接任辽东者,须了解辽东现状,最好一直在辽东任上。如此看来,杨延平副将李继隆倒颇为合适。”
    李继隆在前文中露过一次脸,乃是早前荆南都督李处耘之子。
    李处耘在第一次京察中被调往闲职,后来始终没能翻身,但他的儿子李继隆阴差阳错到了杨延平麾下,屡立战功,现任辽东经略副使。
    李继隆与杨延平年纪相仿,同出身将门,工作上俩人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私底下也引为知交。
    杨延平骤然离世,李继隆伤心欲绝,却又不得不勉强维持辽东,等待圣旨。
    如此看来,如果由李继隆接任辽东经略,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等到十日辍朝期满,卿便拟旨吧。”
    十天的时间太长啦,还没等到天黑,吕端殿前奏对,推荐李继隆接任辽东的消息便传遍了汴梁。
    第二日,柴宗训便收到一封奏折,弹劾当年御驾亲征荆南之时,李处耘曾与荆南都督高继冲暗通款曲,有谋反之意。
    只因后来大军行进太快,打乱李处耘部署,他才不得不放弃谋反。
    荆南收归之后,李处耘蒙皇恩出镇此地,本该思报效,他却日日奢侈淫靡,不理政事,以至于荆南各州县贪腐成风,甚至圣驾都在此蒙尘。
    终上所述,李处耘应以谋反论罪,其虽身死,但仍该开馆戮尸,诛其三族。
    柴宗训看了一下奏折署名,臣都察院佥都御史张兆麟。
    佥都御史也算是高官,柴宗训查了一下张兆麟的履历,原来他是当年从征朗州的控鹤军都头。
    按说李处耘也出身于控鹤军,张兆麟没必要将他置于死地,再说李处耘本就死了,而且御驾亲征,战场上发生了什么,难道皇上不知道?
    当年为了麻痹荆南城防,确实让圆滑一些的李处耘与荆南接洽,过程中也许说了什么不好听的话,但也只是形势需要嘛。
    后来李处耘司牧荆南,的确纵容部下,但也为此受到降职的惩罚,没几年被郁郁而终了。
    于是柴宗训在奏折后面批复:李处耘谋反情节,事出有因,出镇荆南玩忽职守,已受责罚,此事无须再追究。
    像这样的奏折,柴宗训经常会收到,既不能打击御史的监察积极性,又不能冤枉任何一个官员,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折中处理。
    但此时突然弹劾李处耘,柴宗训敏感的想到即将出任辽东经略的李继隆。
    他即刻将大学士,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张齐贤召来:“张卿家,近日记得约束都察院御史,莫被人当了枪使。”
    张齐贤还没答应,便有一本都察院联名弹劾李继隆的折子递了上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