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脸红心跳>书库>穿越历史>苏厨> 苏厨 第578节

苏厨 第578节

    苏油点头:“这是自然,不仅如此,大宋还承诺,所占的每一处地方,都需要经过真腊国的同意,也会根据所占土地的面积,予以贵国相应的补偿。”
    说完意味深长地道:“也就是说,援助武器的数量,是随大宋所占沼泽面积大小而变化的。”
    范胜凯又想说话,却被苏油继续打断:“最重要的,是王爷成为真腊国王之后,还要与大宋交换国书,承认既定局面,如何?”
    真腊国王四个字,彻底打动了范胜凯,对他来说,相当于用对一片无主之地的不干涉承诺,换到了一个王位!
    还有武器!
    这笔生意,实在是太划算了!
    船中的气氛,立刻变得和谐无比,有一个如此体贴的外交盟友,范胜凯感觉自己这次主动向苏油示好,得到的回报,真是太丰厚了。
    吃过晚饭,范胜凯当即任命哥哥范师哲为全权使节,负责与苏油商谈援助事宜,并且随后将携带贡物前往汴京,觐见赵顼。
    大湖的东面,平原尽头是中南半岛上一座巨大的山脉,山中盛产名贵的木材,还有一种香料——豆蔻,被真腊人称作豆蔻山。
    那里是繁茂的热带丛林,山与湖之间的平原上,还有一处小高地,山上有不少的佛塔,俨然是一座较大的城邦。
    这里叫做马德望,除了是洞萨里湖最大的粮仓,山中还出产柚木、铁木、紫檀、黑檀、白卯等名贵木材,还有重要的盐矿,同时也是红宝石、蓝宝石、黄宝石、玛瑙石,钻石,以及一种叫真腊珠的宝石产地。
    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物产,这里商业也非常发达,如今名义上的真腊国王,就在这里养病。
    这里盛行印度教,有无数高大精美的石雕,石头寺庙,供奉的印度教三大神灵——毗湿奴,湿婆神,梵天。
    由于佛教的进入,和范师哲的影响,城里还有几座佛寺,供奉的是大乘佛教的观音。
    苏油与李舜举入宫拜见了国王,国王明显已经被权臣控制,而且病体难支。
    范胜凯知道苏少保的夫人是著名的医家,此次也带来了不少成药,不过没有打算用自己国王的病痛,去打扰夫人游览马德望的雅兴。
    苏油和李舜举也好像忘了这一茬,看望国王,只是出于礼节而已。
    倒是之后游览城市的时候,城中的处处商机,让苏辐童鞋垂涎欲滴。
    宝石在这里,真的不怎么值钱。
    除了本地的珍贵宝石,还有从蒲甘国过来的翡翠,玉石,红蓝宝石,金刚钻。
    从翻译那里得知一行人都是大宋来的贵人后,宝石店的老板脸上笑出了花。
    随着脚踏式砣机的普及,以及偏心抛光震桶和各种研磨膏的发明,大宋理工的发展,给了玉工们更大的创作空间。
    而这里出售的,几乎都是原石,磨个圆润的珠子,对现在的真腊人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嗯,直到千年之后,徒弟们珠子磨不圆,都还要被四会的工匠取笑为缅甸工。
    李舜举眼睛贼毒,挑选了一大堆的宝石,几乎将自己带来的银币花得精光。
    原来苏油特意把自己叫上,是让自己来发财的!
    苏油不知道那些石头好在哪里,石薇对这些花花绿绿的东西也不是特别感兴趣,因此挑了一堆钻石。
    李舜举对苏油的行为感到奇怪,偷偷将他拉到一边:“明润你挑拣的那些不值钱,我那堆才是好货,我是钱不够,有一半都是给你挑的。”
    苏油对这个研究不深:“如何个好法?我挑的这些回去可是能够划玻璃划瓷器的……”
    “别闹!”李舜举翻了他一个大白眼,然后又低声说道:“好些都是猫儿睛里边的极品,这里的人根本不懂怎么玩,赶快买,听我的总没错,大内里边都只见过一两次。”
    李舜举的珠宝鉴赏水平苏油是一百个放心,一个响指,侄儿买单,就当欺瞒小幺叔使用战利品大象的惩罚。
    于是一行人花了五十个金币,将珠宝店洗劫了一通。
    珠宝店老板激动得都要哭了,这一行三年不开张,开张管三年,今天这一票做过,三十年都管了。
    为了表示感谢,老板还送了一大块人头大的绿汪汪的翡翠给苏油。
    翡翠如今不算太值钱,价格也就和水晶差不多,连碧玉都不如。
    不过风潮这玩意儿,都是带起来的,椰蒂念珠不就是物以稀为贵?其实那东西有啥好?
    倒是真腊人的庙宇,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建筑水平。
    石刻造像技术,铸铜,牙雕,都在水准之上。
    庙宇没有粘合剂,都是用石块拼接,以现在真腊人的加工工具,可以说是靡耗极巨。
    范师哲充满了骄傲,给苏油一行人介绍印度教和佛教在真腊的传播演变,让苏油和李若愚听得津津有味。
    当夜无事,次日起来,大家骑上大象,开始朝豆蔻山原始丛林进发。
    苏油对真腊人的驯象技术也倍感好奇。
    真腊人的大象全是野象,就见他们来到一处山谷之外,将带来的雌象赶入山谷。
    接着在进入山谷的通道处设置了巨大的陷阱,并且在路上丢下了许多甘蔗。
    之后人群骑着大象,躲入密林。
    不一会儿,一群野象被甘蔗吸引了过来,象群在谷口犹豫了一阵,开始用鼻子卷起甘蔗啃食。
    几头年轻的公象闻到了山谷里边雌象的味道,荷尔蒙冲昏了年轻的头脑,不顾象群首领雌象的警告,一步步朝山谷陷阱走去。
    躲在大树上的土人拉动绳索,巨大的木头倒下,关住了几只愣头青。
    人群从躲藏的地方敲锣打鼓地冲了出来,野象首领见势不妙,丢下几头小象逃跑了。
    小象只是相对而言,其实个头还是相当的大,不过陷阱牢固,它们冲不出来。
    接下来就好办了,需要它们和谷中的雌象一起关上几天,熟悉人类的味道之后,再由母象带出来,教它们如何从人类那里获取食物,大象非常聪明,驯化起来很快。
    一行宋人看得叹为观止,这么简单就能获得这么给力的劳动力,相比自己之前在江滩上卖苦力的那傻劲,实在是太羞耻了。
    苏油也明白为什么真腊人能够建造起来那么宏伟的石头庙宇,大象的帮助绝对少不了。
    范胜凯骄傲的宣称他的名下共有五万多头大象,整个中南半岛上,供人类驱使的大象,不下二十万头。
    大象不能耕田,因此没在苏油的关注名单上,如今交趾战争中俘获的大象,都在几个矿区干活,苏油决心回去后大搞驯象这个项目。
    看过真腊人捕获大象,苏油还发现了一样好东西,真腊人的甘蔗不错。
    不过他们没有制造冰糖和白糖的技术,弄出的糖是很粗糙的红糖。
    留野象在山谷里边驯化,范胜凯又邀请苏油去他的属地,那里才是真腊传统意义上的王庭——吴哥。
    第八百五十三章 吴哥
    真腊曾经是一个繁华的国度,它的前身叫扶南。
    《南齐书·扶南传》记述:扶南人黠惠知巧,攻略傍邑不宾之民为奴婢,货易金银彩帛。
    大家男子截锦为横幅,女为贯头,贫者以布自蔽。
    锻金环鏆银食器。
    伐木起屋,国王居重阁,以木栅为城。
    海边生大箬叶,长八九尺,编其叶以覆屋。人民亦为阁居。
    为船八九丈,广裁六七尺,头尾似鱼。
    所居不穿井,数十家共一池引汲之。
    俗事天神,天神以铜为像,二面者四手,四面者八手,手各有所持,或小儿,或鸟兽,或日月。
    其王出入乘象,嫔侍亦然。王坐则偏踞翘膝,垂左膝至地,以白叠敷前,设金盆香炉于其上。斗鸡及狶为乐。
    可是等到《隋书》的时代,曾经富强的扶南国,被北面来的真腊征服了。
    文化上也来了一次巨大的倒退
    “近都有陵伽婆山,上有神祠,每以兵五千人守卫之。城东有神名婆利,祭用人肉。
    其王年别杀人,以夜祀祷。
    王一登基,其兄弟必处刑,或去一指,或劓鼻,别处供给,不得仕进。”
    这一时期的都城,就在洞萨里湖北面。
    之后吴哥王朝将真腊从爪哇“山王”的宗主权中解放出来。
    新国王在诃里诃罗洛耶城统治,为摆脱爪哇“山王”的统治,他必须在一座山上接受婆罗门传授,建造显示圣迹的林伽,使他自己成为山王。
    诸王至高无上的权力,此后便寓于这座林伽之中。
    当时的国王者耶跋摩二世选择了古伦山。
    为了彰显王权和神权,引发国王崇拜,古伦山上开始大规模修建寺庙。
    尽管者耶跋摩的实际权力没有超出大湖地区,但他在毗邻洞里萨湖的北部高地找到了未来首都的位置。
    这个地方处于每年泛滥的范围之外,距神庙用材的砂岩采石场三十多公里,紧挨着呵叻高原和九龙江流域的要隘。
    之后的国王,又创立了提和罗耶仪式。
    从此,金字塔形的提和罗耶神庙,就成了每一个王都的标志。
    提和罗耶的意思,就是天王。
    每个王的神庙都建立在一座天然或人工的山上,里面供奉着石头或贵金属制成的林伽,历届统治者的提和罗耶像就立在这样的林伽之中。
    范胜凯并非王族出生,是趁国内外战乱中崛起的大军阀,类似三国时代的曹操,因此他对于确定自己的王权更加看重。
    因此吴哥又一次陷入了大规模的营建当中。
    吴哥的神庙很多,真腊人也明白了水利的好处,在大湖上游地区建造水库,水渠,供应吴哥城所需。
    国王们穷奢极侈地建立自己的庙山,一座比一座宏伟壮大。
    上上一任国王,挖掘了东巴赖湖,在湖边修建了巴方寺,一座寺就是一座覆盖整个山丘的石头庙宇,“望之郁然”,山中树立的是一座黄金的湿婆林伽。
    而他的继任者,下令在国都的西面开挖一个长八公里,宽两公里的大蓄水池。西巴赖湖比东巴赖湖还要大,在中心的小岛上建立有一座寺庙,庙旁安放着一座巨大的青铜像。表现了歇憩在大洋水面上昏昏欲睡的毗湿奴形象。
    庙中还有无数的浮雕,碑刻,记录着历代国王的生平重大场面,以及他们的“丰功伟绩”。
    李舜举和苏油并肩坐在华丽的象座上进城。
    大城的格局已然开始形成,两道城墙,还有护城河,护城河上还有大桥,大桥两侧是石头雕刻的武士,面目狰狞,一共五十四座。
    城门上有大佛的头像,城墙是石头墙,高达两丈,相当壮观。
    宫殿也非常辉煌,不少金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