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前夕
三郎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着, 无奈地说:“母亲, 还是母亲提醒孩儿, 你怎么自己也忘了。火/药啊。”
史瑶恍然大悟, 继而一阵懊恼, “我这个脑袋啊。年龄大了, 记性越来越差。”
“母亲今年才二十七。”三郎很无力, “火/药出现的早,真正用到战场上还是晚唐时期。那时的火/药和现在的不一样,孩儿不一定能做出来。”
大郎:“能不能做出比较厉害的炮竹?用那个炸匈奴的马, 马受惊了,他们自乱阵脚。”
“那得丢很远,不然你们的马也会受惊。”史瑶道, “对了, 我听说你们以前打仗用投石机,那个东西能把炮竹甩出去吗?”
三郎眼中一亮:“母亲这个主意好, 可以把东西绑在石头上掷出去。”
“你们得试试可不可用。”史瑶道, “投石机是攻城用的吧?”
三郎:“孩儿过几日找舅公商议一下。”
“你知道去哪儿找术士吗?”史瑶问。
三郎:“祖父那里有。”
“你祖父何时招揽的术士?”史瑶忍不住皱眉, “我记得栾大死时, 你祖父一气之下把所有术士都赶走了啊。”
三郎摇头道:“孩儿没注意, 不知道。母亲别担心,祖父现在把术士当俳优, 没有再像以前那么敬重,还封侯什么的。”
“这里人胆子特大, 俳优也不能掉以轻心。”史瑶道。
早年常融一个犯了事被处宫刑, 在宫里当差的太监都敢诬陷太子,哪怕三郎很清楚历史,亲眼看到一次,依然感到震惊——胆大包天啊。现在史瑶再次提醒,三郎慎重道:“孩儿记下了。”
“那你们去看看二郎和四郎去哪儿了。”史瑶道,“真去椒房殿,把他们带回来。四郎在椒房殿呆不住。”
三郎:“知道了,母亲。”话音落下,人已经出去。大郎跟上去,兄弟两人转眼间消失不见。
与此同时,卫青也回到府里。刘彻却出了长安城,亲自到营地挑选精兵。其实并不需要刘彻亲自选,两个大孙子跟过去,刘彻不亲自看看始终不放心。
兄弟四人从椒房殿回去,用了午饭又睡个午觉,刘彻才从城外回来。翌日,刘彻没有再提匈奴入寇边塞一事。往后几日也没提,仿佛忘了这事,也没下诏征兵,以致于除了卫青、平阳长公主、刘彻以及太子一家,所有人都误认为年后出征。
八月十六日上午,三郎带着从刘彻那里要来的术士去上林苑。上林苑地方大,三郎令术士在上林苑练“丹”。
汉朝人很喜欢炼丹,每次炼丹之前都会把方子记下来,三郎不知道谁第一个把丹炉练炸,就让术士打听。
很多术士之间都有联系,八月十九日下午就打听到了。八月二十日,上午,东宫三位小公子去上林苑,下午,上林苑中传出一声巨响。
出来游玩的刘胥吓一跳,回过神就令家奴去打听,打听到声音是从上林苑那传来的,刘胥立刻策马去上林苑。
到上林苑得知他的三个小侄儿也在,刘胥直接去找三郎。然而还没走到跟前,刘胥就听到三郎的笑声,“何事如此开心?”
“祖父的术士炼丹把房子炸了。”三郎指着早两天刚搭好,如今已经变成废墟的茅草房,胡诌道,“以前吃丹药险些把自己毒死,这次又把房子炸了,我得去告诉祖父。”
刘胥小时候生病也多是吃丹药不喝药,自从得知丹药有毒,庆幸自己命大的同时也不敢再碰丹药。听三郎这样说,刘胥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父皇他还真是,你别告诉他,让父皇自己来看看。”
“我是这么打算的。”三郎注意到大郎把冲他拍拍胸口,意思是方子收起来了,“四叔父,和我们一起去吗?”
刘胥:“我就不去了。对了,你们怎么在这儿?”
“我们刚才在博望苑,听到声音过来的。”博望苑离炼“丹”的地方并不远,广陵王刘胥不如燕王刘旦心细,不疑有他,便和三个侄儿一起出去。
兄弟三人回到宫中并没有把此事告诉卫青。翌日上午再次去上林苑,三郎令人找来兽皮,剪成小块缝起来,想做炮竹似的用纸把药包起来,然后令人拉着投石机去河边,点燃火捻投到水里,所有人趴在地上。
炸声过后,二郎站起来就看到河里有许多鱼,“阿弟,这些鱼可以吃吗?”
“可以啊。”三郎道。
大郎:“那我们捞出来?”
“大兄带渔网了?”三郎问。
大郎忘了河里有鱼,“……没带。”
“三公子,现在水不冷,奴婢下去抓鱼。”侍从小声说。
三郎:“你们不嫌冷就下去抓。”指着剩下两个药包,“换个地方,把这两个也试了。”
随后住在附近的百姓又听到两声巨响,等附近百姓赶过来,河边早已没人,河面上全是水,河中倒是还有不少鱼。百姓便认为是有人拿炮竹炸鱼,就把炸晕的鱼捞出来。不过,这些三郎就不知道了。
确定东西可以用,三郎就命术士配制药包,同时警告他不准告诉任何人。术士出宫之前,刘彻曾对他们说,三皇孙让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术士也不敢多言。有大郎在,哪怕刘彻不讲,他们也不敢乱说,端是怕哪天走在路上被大郎杀了。
上林苑这边做出三百个药包时,也到了八月二十六日,刘彻下诏令卫青为帅,二十八日上午出发,朝野震惊——没征兵就出征?
长安城四周能挑出两万精兵,刘彻无需下诏征兵。然而,以前无需征兵时,刘彻也没这么干过——临出发才昭告天下。这次会这样做,三郎的一句“细作”提醒了刘彻长安城内可能也有匈奴细作,才一直藏着掖着。
当天晚上,兄弟四人住到长秋殿偏殿。翌日早饭后,兄弟四人哪也没去,在长秋殿收拾行囊。史瑶不知两个儿子得去多久,就给他们每人准备八双鞋,四顶帽子,两个围巾和两幅耳套,还有几套厚衣裳。
大郎看着那么一大堆,万分头疼,“母亲,东西太多啦。”
“我听你父亲说,你祖父让你和三郎押运粮草,这些东西随便塞到哪个两车上都行,哪里多了?”史瑶瞪着眼睛看着他,“不带不准去!”
大郎忙说:“孩儿什么也没讲。母亲让孩儿带多少就带多少。”
“都是你个乌鸦嘴,什么不说偏偏说祖父让咱们运粮。”想起这事三郎就觉得胸闷,忍不住瞪一眼大郎。
大郎:“我随口一说,哪能想到祖父会把这么重要的是交给我们。常言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若不是祖父昨天和咱们说粮草,我都以为粮草现在已经到张掖。”
“大军未到,粮草先到张掖也是被匈奴抢去。”三郎道,“母亲,孩儿明天早上出发,母亲就别去送孩儿了。”说着看一眼眼巴巴看着他们的四郎。
史瑶看向太子。太子沉吟片刻:“我和二郎送他们,你领着四郎在宫里。”
大儿子和三儿子不是一般人,又得知俩人弄出“药”,押运粮草的士兵人人都有一把改进后的弩,史瑶是真不担心他们,只是一想到有可能下次再见极有可能得一年后,心里堵得慌,不敢保证明日自己会不会哭,“大郎,到了关外别冲动,凡事听三郎的。三郎身体不如你,你要好好照顾弟弟。不舒服就喝药,不可强忍着,知道吗?”
“母亲,孩儿长大了。”大郎道,“孩儿连四郎都能照顾好,一定能照顾好三郎。”
史瑶:“外面不比在家,在外面要什么没什么——”
“母亲,西北物资短缺,匈奴人那里并不缺。”三郎道,“一旦舅公寻到匈奴人,孩儿要什么有什么。”
太子:“匈奴人这几年没少抢咱们的东西,匈奴王庭应该有不少好东西。可是你想过没有,你舅公上次出去是十七年前,现在谁也不知道匈奴王庭在哪儿。”
三郎心想,我知道这个时期的匈奴在哪些地方活动,围绕那片地往里推进,一定能找到匈奴老巢。不过,这话没法和太子讲,“舅公是匈奴的克星,孩儿相信舅公。”
“妾身也相信舅父。”史瑶扒着太子的胳膊,对三郎说,“到张掖把海东青放出来熟悉熟悉那边,就立刻给我们写信。”
大部分信鸽只能飞单程,就是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无法再飞回来。少数信鸽能做到在两地来回飞,三郎不知海东青能不能做到,他仗着史瑶不知,仗着太子从未用过鹰,也就没把此事告诉两人,以致于两人认为海东青也能做到在两个地点来回传信,“孩儿记下了。”说完发现四郎还盯着他,“四郎,你看什么呢?”
“阿兄,你去哪儿?”四郎问。
三郎蹲下说:“阿兄去杀匈奴啊。”
“我也想去。”四郎不知道匈奴在哪儿,但他能感觉出这几日长秋殿氛围不对,潜意识不想离大郎和三郎太远。
三郎:“你在家好好吃饭,长高高地,下次带你去。”
“我想和阿兄去。”四郎道,“阿兄明天去吗?母亲,我拿鞋,拿衣裳。”指着地上几个大布包,意思他的东西也放在里面。
三郎伸手抱住他,“不听话阿兄就不疼你了,四郎。”
“我想去。”四郎固执道。
二郎突然开口:“四郎要留我一个人在家吗?”
“阿兄不去?”四郎歪头看着二郎问。
二郎:“我不去,我想在宫里陪四郎。”
“我们一起去啊。”四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