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节

    不少闲汉和孩子都围在马车队两旁,指指点点的。
    “这是哪里来的贵人?啧啧,好气派!”
    “是哪里的客商吧?这个时候来咱们石桥镇?”
    “你那啥眼神,你就看看那几位爷,看那架势,那准是见过血的,哪家的客商请得起这样的爷?”有略微有几分眼光的人嗤笑道。
    “可不是,就那站在门口的那位少爷,看到没,看人家身上穿的衣裳,还有腰上挂得玉佩,那就值老些银子了。只怕人家一件衣裳就抵你全家的家当了!”
    “我滴乖乖,看那小少爷秀秀气气斯斯文文的样子,也不像是咱们这附近的人啊?莫非是谁家的亲戚?”
    ……
    围着马车评头论足起来,一点也不收敛。
    这是石桥镇的常态,每年来那么多客商,有新面孔,也有老面孔,都会被本地人品评一番才是。
    这些品评大多无恶意,而客商也都知道,强龙不压地头蛇,到底是要在石桥镇做生意的,不好得罪本地人。
    再说了,被评论两句也不掉块肉,也就一笑而过。
    可杜使君哪里经过这样的阵仗?
    被那些闲汉还有一些小媳妇和婆子们,肆无忌惮的打量,尤其是一些小媳妇,在这镇上,哪里见过这样如同画里一般,秀气挺拔的小少年。
    那白嫩的皮肤,闪着光的衣服料子,腰上绿盈盈的玉佩,这种她们从来没有见过的风姿,一下子就将这些小媳妇的眼睛就沾住了。
    眼神直勾勾的,恨不得将人的衣服都扒下来。
    闲汉们就觉得这城里的大少爷,果然养尊处优,看那小白脸的样子,就是个中看不中用的。
    心里嘀咕两句娘们唧唧,也就罢了。
    那些孩子们,正是狗都嫌的年纪,每天没个停歇的时候,不是去河里凫水,就是爬树什么的,天天滚得跟泥猴一样。
    谁家浪费得起这个布料,因此,大一些的孩子还好些,好歹还套着裤衩,年纪小的,干脆就光溜溜的,晒得浑身上下都如黑炭一般。
    在地上滚得一身灰扑扑的也不在乎,只往人群里钻,撞到人了,也就做个鬼脸,就溜走了。
    大人们也懒得跟这些孩子计较,顶多嘴上骂两句也就罢了。
    这些孩子,钻到人群里,看着站在马车旁,犹如嫩嫩的青竹一般的杜使君,顿时都瞪大了眼睛。
    不自觉的,就将那才在地上摸过的黢黑的手指头,洗也不洗,就放在嘴里含着。
    杜使君出生医药世家,最是喜洁,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心中翻滚,胃里翻江倒海,恨不得将早上刚吃下去的早餐给吐出来。
    尤其是那些小一点的孩子,一个个滑如泥鳅,趁着大人不备,就钻到了马车旁边,伸手就想去摸杜使君的衣裳。
    杜使君手足无措,胃中还在翻滚,想躲开那脏兮兮的手,却迈不开步子,只得面露惊恐的看着那黑爪子摸过来……
    还好,一旁看着马车的亲兵,眼疾手快,手中的刀没出鞘,只不轻不重的拍在那伸出的脏兮兮的手上。
    然后大喝一声:“滚——”
    那孩子挨了一记也不哭,只冲着亲兵吐吐舌头,然后扭头就钻进了人群里,没一会人群里就爆发出嬉笑声来。
    杜使君感激的看了那亲兵一眼,若不是他刚才出手,只怕自己的衣袍上就要被摸脏了。
    以他的性子,被这样的手摸过的衣裳,就算洗干净了他也不会穿了。
    他这次被祖父送出来,行囊里本来就没多少衣服,尤其是天气越发热起来,他的单衣裳就那么两三件,若真是不要了,恐怕他连换洗的衣服都不够了。
    亲兵却冷哼了一声:“杜大少爷还是到马车里去等吧,免得在这里招蜂引蝶——”
    杜使君一口气差点没憋死去。
    什么叫招蜂引蝶?这些大老粗会不会说话?
    正要说话,王永珠和宋重锦扶着张婆子走了出来,一出大门,人群里就发出惊呼声。
    “这……这不是那个宋家的猎户吗?”
    “胡说什么呢?人家早就中秀才了,后来还听说中举人了!”
    “真是他啊!这是发财了还是当官了,回来这般气派?”
    “这可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啊,没想到他有那样一个娘,还能有今天的造化——”
    “可不是,如今宋家人只怕肠子都要悔青了吧?要是当初对人家好点,如今这当官回来了,害怕没宋家人的好处?”
    “对了,我可听说,他那养母,不是被宋家卖去给人做妾去了吗?去年还被带回来过,我可瞅见了,那都不成个人样子了,你们说,这会不会将他养母给赎回来?”
    “千不是万不是,那养母可还养了他一场呢,看这架势,可是发达了,若是真不管那养母,也不怕人指着他鼻子骂?”
    ……
    悉悉索索,这些话,一句都没落下的,被王永珠和宋重锦听到了耳里。
    王永珠忍不住扭头去看宋重锦。
    宋重锦却听若罔闻,眉毛都没抬一下,恭敬的将张婆子送上了马车,然后又将王永珠送上了马车,自己也上了马车,放下车帘。
    平静无波的道:“行了,出发吧!”
    外面的亲兵得令,一身吆喝,手中的马鞭甩得震天响,驱散了围观的人,车队缓缓向前驶去。
    身后,还有些长舌妇忍不住道:“他那养母是个没福的,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大了,白送给王家做女婿了。”
    “可不是,白让王家那婆子捡了大便宜了!一个丈母娘也抖了起来,不仅跟着去城里享福去,听说还被带着去京城赶考了呢!”
    “还有这等好事?我这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呢,她一个乡下婆子倒是好运道,居然到皇帝老爷住的地方去过了——”
    ……
    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拜见
    走出了巷子,还能听到身后那些人的议论声。
    刚出巷子口,马车就停住了。
    还没等宋重锦身旁的护卫亲兵去问到底出了什么事,就有人来回禀:“启禀大人,前面有据称是石桥镇镇长的人,带着一干下属前来拜见大人。”
    宋重锦掀开帘子,看向巷子口,路边战战兢兢的跪着一行人。
    沉吟了一下:“让他们前来。”
    得了令的亲兵上前去说了两句,拦着他们面前的亲兵才撤去了手里的长刀,让到了一旁。
    跪着的人,才狼狈的爬了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连腰都不敢直起来,低眉顺眼的跟在亲兵后头往宋重锦乘坐的马车行来。
    石桥镇镇长前两日就收到了荆县来的公文,公文上说得清楚明白,石桥镇下属的七里墩村的举人宋重锦,中了进士,被当今皇帝钦点为赤城县县令,还亲口给宋重锦探亲假,让他奉旨衣锦还乡省亲。
    随着公文来的,还有荆县县太爷手书一封,上面写了,宋重锦不日就将回到石桥镇老家,要镇上好生接待。
    毕竟这不仅是荆县的荣耀,更是石桥镇的荣耀!若有怠慢,县太爷会以渎职论处!
    石桥镇镇长捧着公文和手书好半日才回过神来,他们这石桥镇,有史以来,也就只出过屈指可数的几位举人,这位新出炉的宋县令大人就是其中之一。
    另几位举人,有的已经作古,有的早就垂垂老矣了。
    这里面可没一位有这位宋大人这般造化,居然高中进士,还钦点成县太爷了!虽然不是本地的县太爷,可那也是七品的官身了!
    要知道,这镇上包括他在内,还有一些小吏,说是吃着朝廷的俸禄,可却连品级都论不上。
    为这个,石桥镇镇长每次去荆县公干,没少受其他镇长的奚落,他也没办法,谁让他们镇上文风不盛,没出一个进士呢?
    没法子,好在石桥镇靠着大山,每年有不少外地客商云集到此,镇上因着这个,比别处倒是富裕些。
    这也就罢了,他其实还有几分野心,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县志上留下一笔。
    这两年,恰好这位宋大人的夫人,染出一手好布,得到宫中贵人的喜欢,还派人亲自来给赏赐。
    后来又是这位夫人,居然在山里发现了野茶,和京城里的贵人联手,炒制出云雾茶来,不过一年的时间,这云雾茶据说已经成了贡品,供不应求。
    今年清明前后,就已经有不少人闻风而来,在这里守着,想分上一杯羹。
    镇长琢磨着,指望镇上出个进士和官老爷不现实了,倒不如从这两样入手,说出去也是极为荣耀的事情。
    到时候,将这两件事情和这位夫人写入县志,再顺带提上他一笔,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为这个,他已经在县里活动得差不多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只等跟那位宋大人的夫人面谈一二,得到她的首肯,这事就成了,谁曾想这位夫人跟着进京去了。
    他当时还郁闷了好几日,喝了好几天的闷酒。
    没曾想,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天上掉下来一个新出炉的县太爷来!这下上县志是妥妥的了!
    以后说起石桥镇,提起这位县太爷来,也免不得要提到他一二,他好歹也算是入了县志的人了!
    因此镇长回过神来后,那真是喜出望外。
    即可将镇上他的下属都给叫来,细细的叮嘱一番,这既然是衣锦还乡,自然要要好好的办,热闹的办,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石桥镇出了一位县太爷!
    下属一听,也是喜形于色。
    要知道,虽然说朝廷法度,县令不得是本地人担任,可到底他们同朝为官,这石桥镇又是宋大人故里,这本地的县太爷不看僧面看佛面,以后对他们石桥镇都要高看一眼。
    因此一个个自告奋勇,群情激昂的表示,一定要让宋大人感受到他们石桥镇百姓的一番热情。
    他们天天琢磨着,想出了无数方案来,可是却总是被否定,觉得不够表达他们对宋大人的敬仰之情。
    好几日了,连一个章程都没拿出来。
    没曾想,昨晚就得到了消息,说是一行人,看着就跟一般人不一样,非富即贵,进了镇里面。
    镇长忙让人去悄悄的打听,是不是宋重锦回乡了。
    果然,到了半夜就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镇长恨不得连夜就去拜见,好歹还有最后一点理智让他收住了脚步。
    几乎一夜没睡,也再也顾不得别的了,吩咐让人准备好迎接的事宜,一早上就点齐了班底,都不敢进巷子里打扰,只守在这巷子口里等着。
    好不容易等到车队出来了,立刻上前拜见。
    到了马车前,宋重锦犹豫了一下,到底是起身,下了车。
    镇长和他那票手下,走到面前,先跪下请安:“小的石桥镇镇长何长寿,拜见宋大人!”
    宋重锦神色和缓的抬抬手:“起来吧,不必行此大礼!”
    镇长和他那票手下,哪里曾经受过这种优容,往日去荆县,能得到下面一个小吏的好脸色就已经是难得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