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节

    就这些小心思,太子又岂能不知道,所以太子看向大理寺卿直接道:“是绑不了,还是不敢榜?亦或是不想绑?”
    大理寺卿听到这句话,就知道太子知道他的小心思了,赶紧跪在地上请罪,道:“殿下恕罪。”
    旁边的首辅杨廷和看到这样的情况,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道:“殿下,现在的状况就是这样,也不是耿大人一个人有这么多的顾虑,如今地方上的诸多官员将这些案件上报,而不是直接审理,都是因为有顾虑。”大理寺卿名叫耿弘文。
    太子当然知道杨廷和说的是实话,大理寺卿是既不想绑也不敢绑宋国公,他虽然理解,但是并不代表他同意,他是储君,他从不需要畏首畏尾不作为的官员。
    “你是大理寺卿,若是接下来孤交给你的事你都办不了,那孤就换个人去做,堂堂大理寺,三法司之一,做事畏首畏尾,你们还如何掌天下刑狱?”太子训斥道。
    耿弘文身上冷汗连连,他太子向来说到做到,他若是下次还做不好,等待他的绝对会是丢官免职,他好不容易混到这个位置,自然不愿意有人将自己的位置顶了去。
    太子看着下面明显脸色发白心中害怕的大理寺卿,就知道达到了震慑的目的,“行了,起来吧,这次孤暂且不罚你,若是你下次还办不好,那便一起从重处罚。”
    “谢殿下,臣以后定然好好办差。”耿弘文赶紧保证道。
    薛夷光这时候算是看出来太子在朝堂上的威信怎么来的了,太子洞察人心的本事确实厉害,这样的储君,下面官员的小心思一眼就看穿了,恩威并施,在朝堂上建立起威信来再简单不过。
    大理寺卿起身后,太子便对着其余人道:“孤知道你们对此事的顾虑,但是孤可以告诉你们,不管是圣上还是孤对土地兼并之案查处之决心都异常坚定,这些案件孤也看过了,除了宋国公外,还有不少勋贵甚至是宗室也牵扯其中,你们不敢抓人,那孤就给你们派个敢抓人的,景王叔会随同三法司一起办案。”
    刑部尚书,左都御史和大理寺卿赶紧应是。
    听到太子让景王插手土地兼并之案,众人便意识到太子对惩治当下土地兼并之风的决心。景王是景祐帝的皇弟,也是如今最得景祐帝信任的兄弟,在京中威望很高,这下不要说是办勋贵,就是宗室三法司也敢抓人了。
    只是章阁老章万钧看到这个情况,眉头皱了起来,仿佛担心地问道:“殿下,您若是真的如此做的话,恐怕朝中反对之声会四起,这土地兼并涉及的不仅仅是几户勋贵人家那么简单,这还有很多地方上的门阀大族,这若是一个不好,会出大问题的。”
    严惩土地兼并之风,会触及那些人的利益,肯定是世家大族的利益,只有世家大族才会有权有势地去兼并土地,太子如此做就是在动这些高门大户的利益。
    这点薛夷光听懂了,她早就知道土地兼并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如今这根本的问题出来了。这是一场皇权和士族的争斗,历史上这样的争斗屡见不鲜,有帝王胜利的,也有帝王失败的,胜利的帝王成了一代明君推行了改革,失败的帝王,连国都丢了。
    薛夷光看向太子,她不知道太子会怎么选择。
    第106章 引荐
    章万钧提出的这个问题, 在场的人都十分清楚,但是却没有人提出来,主要是因为太子之前的决心, 太子的话已经很清楚,景祐帝和他都有决心清除土地兼并之风, 杨廷和与彭时身为宰辅, 都选择了沉默, 只有章万钧说出,这就值得人寻味了。
    太子看向章万钧问道:“那依照章阁老的意思, 应该怎么办?”
    章万钧听到太子肯听他的建议, 心中松了一口气,他的孙女即将要嫁给二皇子,他便成为了二皇子最大的助力, 如今支持二皇子的人有很多都被牵扯进了这土地兼并之案中, 如果太子真的要查处,对二皇子来说绝不是个好消息。
    在大魏进行土地兼并的多是豪门大族,而且也多是一些后代能力不足的家族,毕竟如果家族真的鼎盛,如英国公府和安国公府, 根本不会用处心积虑算计百姓的土地, 只官员的俸禄,圣上的赏赐和祖上留下来的产业, 就足够一家过上富贵的生活了,但这些老牌又有能力的勋贵并不好拉拢,二皇子现在只能够拉拢那些想要依靠二皇子, 获得利益和从龙之功从而帮助家族起复的人, 虽然这些家族的势力和英国公安国公这样的无法相比, 但是加在一起也是个不小的力量。
    “臣觉得只要查处一两例案件,树立典型就好。”章万钧自然对宋国公没什么要帮助的想法,五皇子又不支持二皇子,他废那个功夫干吗?
    “殿下可以重惩宋国公府,树立威望,但是剩下的一些却是不能够一样形势,殿下也知道地方上的稳定,不仅仅是需要官府的维护,一些世家大族在当地也有很高的威望,若是贸然行事,引起各地不满,对朝堂也是一大危机。”章万钧故意将结果说的很危险,他真的不想让太子在这件事上下狠手,“到时候朝野动荡,与国不利啊。”
    章万钧说的是事实,这一点大家也都知道,但是这结果却有些危言耸听了,最起码和章万钧一直不对付的彭时是看不过他这个说法的,冷哼一声道:“我大魏又不是魏晋南北朝,哪里来得那么多豪强大族,我大魏皇权稳固,就算是要惩治地方的豪强,也不会像章阁老说得那般危险。”
    “魏晋南北朝的豪强士族手中有兵,藩王割据,我大魏可不是如此,我大魏自建国以来,除几位国公府可以豢养十几名亲兵外,其余的任何与家族都不允许豢养私兵,再者我大魏的军权都在陛下手中,谁若是有谋反不轨之心,直接派兵,各地方的都指挥使又不是吃素的,只要接连惩办两家,那些人就不会再敢起什么心思了。”彭时答道。
    彭时和章万钧不一样,章万钧是家中累代为官,算是清流传家,这样的魏晋时期已经算是士族了,但是彭时不一样,彭时是真正的寒门子弟,科举出身,能够坐到今天这个位置,考得是过人的才识以及帝王的器重,所以两人对世家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薛夷光知道不管是彭时还是章万钧的意见都存在一定的偏激,章万钧太顾及世家,而彭时却看不起世家。其实比起章万钧,她倒是更为赞同彭时的一些言论,大魏所谓的世家远远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谢袁萧,唐朝的五姓七望来得可怕,从宋朝开始,士族开始走向没落,寒门学子被冠以“天子门生”,从宋朝没落,到现在的大魏,权倾朝野的士族已经不见,权力高度集中在帝王手中,新兴的世家,绝不会是帝王的对手。
    章万钧对这点不可能不知道,却在反复强调世家的作用,这心中的小心思,在场的人谁又看不出来?只不过是碍着其阁老的面子和二皇子的原因,不敢说话,也只有同为宰辅的彭时才敢出言怼上。
    至于杨廷和,薛夷光其实是看不透这位宰辅的,这位宰辅多数的时候是不说话的,而且他似乎在章万钧和彭时中间充当的是调和剂的角色,就比如现在,杨廷和就在劝着章万钧和彭时,说他们各有对错,俨然一副和事佬的感觉。
    但薛夷光从不敢小瞧这位首辅,杨廷和历经先帝和景祐帝两朝,先帝昏庸,杨廷和在先帝时期没有得到重用,但在景祐帝时期,许多的政令都是出自杨廷和之手,这些政令使得原本有些濒危的大魏重新有了盛世的景象,这些和杨廷和所表现出的和事佬的形象截然不同。
    在杨廷和插嘴后,彭时和章万钧很快就停了下来,然后对太子道:“殿下是打算让景王爷协理京都的事情?”
    听到杨廷和这么问,太子便知道了这位首辅的态度,点头道:“京都涉及的勋贵太多,景王叔只负责京都诸事,至于地方上主事的人选还想要请杨阁老给孤推荐一人。”
    两人这样的对话,众人便知道杨廷和是站在太子这一边的,太子想要肃清土地兼并之风,杨廷和是支持的,随后他们便听到杨廷和道:“臣可以给殿下推荐一人,但是臣觉得此人和景王爷调换一下,景王爷负责地方之事,此人负责京中之事。”
    “哦?”太子颇感兴趣地问道:“杨阁老请说。”
    “大皇子。”杨廷和最终答道。
    这个答案显然是出乎众人预料的,要知道在太子面前给大皇子讨差事,是一件很不合常理的事情,太子虽是嫡子,却不是长子,这个时候身为长子的大皇子就十分尴尬,若是大皇子体壮,那绝对没有人会选择支持二皇子,而会选择大皇子,毕竟大皇子占了个“长”字,在无嫡的情况下,长子必然是太子首选。
    但是偏偏大皇子的身体并不好,虽然每日在朝堂上也出现,但从不说话,景祐帝也不管,大皇子在朝堂上就是个透明人。大皇子本人似乎也乐得如此,每日和大皇子妃琴瑟和鸣,整日出门踏青,是京中有名的恩爱夫妻。
    太子地位越稳固,大皇子的地位就越尴尬,大家都觉得太子对这位长兄是忌惮的,所以从没有人在太子面前为大皇子讨差事,杨阁老是第一人。这时候大家都不知道这位一向高瞻远瞩的杨阁老如何会提出这件事。
    众人本以为太子会发怒,或者是不同意,但是却没有想到太子居然同意了。
    “孤准了,明日会呈报父皇。”太子看了一眼下首的众人,特别是在章万钧的身上做了停顿,然后道:“孤与陛下之决心,无人可以动摇,孤倒是要看看所谓的世家到底能不能和朝廷抗衡!”
    众人听到太子的话,只能应是。随后太子又对着户部尚书道:“地方上重新丈量土地之事,户部也要开始准备了,孤会让各地方官员和都指挥使司进行协助。”
    众人赶紧应是。
    之后太子对着杨廷和道:“诸卿都退下吧,杨阁老留一下。”众人知道太子这应该是要和杨阁老谈大皇子的问题,他们都觉得太子答应应该是给杨阁老这个首辅面子,但是太子心里估计还是不愿意的,所以才会留杨廷和商谈。
    杨廷和在其他人离开后,坐在座位上,对着太子问道:“殿下是想要和臣谈大皇子的问题。”
    太子笑了笑摇头道,“这样的问题永嘉都能够想明白,更何况孤?”随后太子对着里面的薛夷光道:“出来吧,见见杨阁老。”
    杨廷和起先还不明白太子说的是谁,直到看到里面走出位容貌俊秀的小姑娘才摘掉太子口中永嘉是指永嘉郡主。当然,杨廷和很快就认识到薛夷光听到了他们今日议事的全过程,而且这应当是太子默许的,这就让杨廷和忍不住打量起面前的薛夷光来。
    薛夷光面对杨廷和还是有些紧张的,她先是对着杨廷和行了礼,她知道太子既然能让她出来见杨廷和,那对杨廷和必然是信任的,一想到首辅杨廷和居然是太子的人,薛夷光就默默为要夺嫡的二皇子点了一根蜡,这简直就是神对手啊,二皇子就是输了也不冤。
    其实,她要是二皇子,估计会趁早放弃,和太子斗,她觉得二皇子能赢的几率微乎其微。
    “永嘉见过阁老。”薛夷光先是对杨廷和行了一礼,不论品级,这位为大魏耗尽半生精力的老者是值得人尊敬的。
    杨廷和对着薛夷光拱了拱手,还了半礼,“郡主。”随后杨廷和的目光在薛夷光身上不断打量,永嘉郡主长得是漂亮,但是他对太子了解更深,太子不可能是为了美色冲昏头脑的人,所以他觉得这位永嘉郡主身上一定有什么特殊之处。
    “殿下刚才说郡主明白老臣推举大皇子的用意,烦请郡主说说。”杨廷和还是坐在椅子上,看向薛夷光的眼睛犀利极了。
    “杨阁老想要大皇子接任景王,成为以后的宗正寺卿。”薛夷光答道,“若是大皇子愿为宗正寺卿,那么皇子之中再无人在名份上可与太子殿下相较。”
    第107章 惊艳
    这个问题早在薛夷光听到杨廷和提出让大皇子参政接手京中之事的时候, 她就在思索,杨廷和的用意是什么,但是她想了半天没有想明白, 因为杨廷和与大皇子并没有关系,为何要帮大皇子, 她实在是想不明白。
    但是当太子将杨廷和留下来,又将她引荐给杨廷和的时候,薛夷光便知道杨廷和这么做是为了太子。如今的皇子中, 大皇子病弱, 游离朝堂之外, 二皇子已经开始参政, 而且所有人都能够看出二皇子野心勃勃。至于剩下的四皇子, 五皇子和六皇子的还小, 没有到参政的年纪。
    其实二皇子的位置很尬尴,夹在皇长子和嫡子之间,但是二皇子自己却不这么觉得,这主要原因归结于大皇子的体弱, 不参与朝政,所以在一众皇子中,二皇子总以兄长的名义自居。
    “杨阁老如此做,也应当是为了让大皇子回归朝臣视野, 让朝臣明白皇长子是大皇子, 大皇子身为长子的愿意辅佐太子殿下, 如此更能说明太子殿下能力出众, 有储君之能。您想要借此机会敲打二皇子。”薛夷光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她从来不在该表现的时候扭扭捏捏, 她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肯定只有得到肯定了, 在这个时代,那些人才不会去因为女子的身份忽视你的才能。
    薛夷光从不因为自己是女子感到自卑,人无法定义自己的性别,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是平等的,但是在这个不平等的时代,女子想要获得参政的权力,就只能去表现自己,让这些朝臣重视自己。
    当然,这都需要机会。如果仅仅是她自己一个人努力,她可能很难有在首辅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是既然太子提供给她这个机会,她便会好好利用,不能白白浪费了这个机会,浪费了太子的苦心。
    杨廷和听到薛夷光的话,重新打量起面前的少女,说实在的,他本来以为这位永嘉郡主能够想到第一句话,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听到刚刚的话,他有些震惊了,确实就如薛夷光所说他真正的用意是为了借此机会敲打二皇子,他让太子培养大皇子接任宗正寺卿,一是给太子树立兄友弟恭的形象,二便是在警告二皇子和朝中如今心思浮动的众人。
    这样的薛夷光,让杨廷和有些明白太子为什么要让薛夷光出来见自己了,以及刚刚太子口中的“永嘉都明白”不是一件玩笑的话。
    对于这位永嘉郡主,其实杨廷和的印象并不多,只记得太后和皇室对其极为宠爱,又救过太子两次,还有当初的预防天花之事。不过这些并不让杨廷和觉得有什么,不过是一个会些医术的小姑娘,或许是真的天资聪颖,但也只是在一些杂事上,他从未想过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在政事上有如此的敏锐。
    大魏有过女子摄政的经历,但是那些无不都是年纪已经大了的太后,在后宫起起伏伏这么多年,见过世面,有过经历,就是这样,她们在政治上的天赋也不是很高。但是这位永嘉郡主不一样,年纪如此小,就对政事如此敏感,可以说一些为官多年的官员都比不上。
    杨廷和不知道太子让他听一个小姑娘分析自己的用意是干什么,但是他也不得不感叹道:“郡主通透。”
    太子听到这话很是高兴,杨廷和并不是一个喜欢夸人的人,他的小姑娘能得这么一句评价,可以说杨廷和确实很赞赏永嘉了。
    “杨阁老过誉了。”薛夷光赶紧客气道。
    “今日让永嘉来见您,也是有别的事情。”太子让薛夷光坐在自己下首,然后对着杨廷和道:“阁老还记得我前些日子跟你提起的赋役合一的政策吗?您当时不还是夸赞此法之妙吗?当时您还好奇是谁提出的这个方法,如今这人孤给你叫来了。”说着这些话,太子语气中带着明显的骄傲。
    杨廷和没有听出太子于其中的炫耀,他只停留在震惊中,他实在是不敢想像这样的方法会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提出来的。杨廷和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但是杨廷和也知道太子不可能在这样的大事上骗他,所以令他赞叹不已的方法真的是永嘉郡主提出的?
    这个意识让杨廷和迟迟没有说话,他最后看向太子道:“我记得张景玄之前给我说过这个想法是他新收的弟子的?”张微,字景玄。
    太子笑着点头,“前些日子孤亲自带着永嘉拜张微为师。”
    杨廷和听到太子带着笑意的话,知道这件事应当是真的,不管是一国储君的太子,还是狂放不羁的名士张微,都不会在这个事情上撒谎。
    杨廷和最后只叹道:“总是新人换旧人,臣老了,郡主若为男儿身,未来内阁之中定有郡主一席之地。”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了。
    评价虽然高,但是薛夷光却不是很喜欢那句若为男儿身的话,她觉得自己是女儿身,也一样可以做到。女儿家难道就做不了参政的事?她想要参政就是为了改变现有的女性地位低下的事情。
    不过,她当然也知道杨廷和这样的感叹是正常的,而且是对她极高的夸赞,她起身道谢。
    太子听着也有不高兴的地方,永嘉若是男儿,那他的太子妃上哪里找?
    不过杨廷和说完后,对着薛夷光问道:“郡主能和我说说,为什么会想出这种赋役合一的变法方法吗?”
    薛夷光自然点头应好,说道:“所谓赋与役自古以来就是分开的,我大魏的徭役分为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其中以里甲役为主干。”大魏的徭役制度是以里甲为主干,以户为基本单位,户又按丁粮多寡分为三等九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丁指十六至六十岁的合龄男丁,粮指田赋.粮之多寡取决于地亩,因而徭役之中也包含有一部分地亩税。
    “这种徭役适用于百姓自有耕地广泛的条件下,但是随着这些年,土地兼并的越来越严重地权高度集中,加以官绅包揽、大户诡寄、徭役日重、农民逃徙,里甲户丁和田额已多不实,所以变革是必然的。”薛夷光接着说道,土地兼并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如今大魏还没有到明朝中后期的那种情况,但是也不容乐观,这个时候她不得不说景祐帝和太子在这个方面相当敏锐,及时发现了问题,并下定了决心要解决。
    其实差徭和田赋,对百姓来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剥削。薛夷光接着道:“朝廷可以量地计丁,这样国家的增派的徭役便落在对那些土地拥有者身上,将户丁税转变成田亩税,这对百姓来说会减轻负担。”
    之后薛夷光又道:“任何事情都是从复杂向着简单发展的,自古以来,赋役总是在改革,但是却也都在合并不同赋税和徭役种类,那将赋役合一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她对古代的赋役有过了解,对现代的税法也有过了解,她学过经济法和税法,税法等律法是根据现实情况而改变的,税法自建国以来从原本的复杂到慢慢地很多税收被取消,被合并,这都是朝着简单的方向发展,因为越简单越好处理,越不容易被暗箱操作,一切都在朝着精简的方向发展。
    之后薛夷光又和太子杨廷和二人详细地讲了自己对变法的理念,其中有一些借鉴了一条鞭法和后世的摊丁入亩,还有一部分是结合当下大魏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理念的变动,更适合现在大魏所处的情况。
    薛夷光说完后,杨廷和才知道自己对面前的小姑娘还是小瞧了,永嘉郡主对大魏的土地兼并情况十分了解,而且很有自己的看法,甚至比他的想法还要全面和透彻,当然还有一些方面存在不足,比如有些理想化等,但是这在杨廷和看来并不是问题,毕竟永嘉郡主年龄不大,见过的那些事情也少,所以内心纯净,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给永嘉郡主时间,有人教导,永嘉郡主超越他也有可能。
    随后杨廷和指出了薛夷光言论中的不足,又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之后又夸赞了薛夷光一番便不说话了。
    太子看着杨廷和沉默,也不着急,对着薛夷光道:“永嘉今日也辛苦了,孤让陈福送你出宫。”
    薛夷光自然是应好,随后跟着陈福退了出去,说实在的她心中还是有些忐忑的,她不知道自己这次在杨廷和面前的表现有没有成功,她想要进入朝堂,得到杨廷和的支持无疑会事半功倍。
    太子在薛夷光出去后,才对着杨廷和道:“如何?”
    杨廷和却是沉默了,他真的不知道太子对永嘉郡主是什么态度,若永嘉郡主是男子,他觉得太子可能是让他之后提拔永嘉郡主,把永嘉郡主当作未来的阁臣培养,但是永嘉郡主偏偏是个女孩子,这让杨廷和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
    “这话应该是臣对殿下问才对,殿下究竟是如何想的?”
    第108章 变法
    杨廷和问出这句话, 是他心里的疑问,他总要知道太子给永嘉郡主的定位,才好知道自己应该拿出怎样的态度去看待永嘉郡主。
    其实, 杨廷和当初会选择太子,一是因为景祐帝的态度,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看中了太子的能力,太子的能力十分出众,比景祐帝这个帝王还要强上很多, 更不要说和其他皇子相比了, 要他说只要太子不死, 二皇子就是再努力个几百年也不会得到那个位置。
    叫他说, 太子就是天生的帝王。在朝堂上, 太子要比景祐帝有魄力的多, 就拿这次刚刚结束的江南之案来说,景祐帝一直想要拔除江南的弊病,但总是被束缚手脚,直到两年前的太子开始着手布局, 对江南的清查才算是彻底开始。
    景祐帝是个好帝王,他仁慈,宽和,是没个臣子理想中的帝王, 但是这样的帝王同样也性格温和, 成就不了霸业, 景祐帝会是个守城的好君主, 但是却不能让整个大魏变得更加强大昌盛。历经两朝的杨廷和, 对先帝是彻底的失望, 对景祐帝有忠心, 但却始终不觉得景祐帝是最适合自己的君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