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节

    看着她摆弄自己的衣物,便让他想起从前见母亲替父亲修补衣衫的场景。
    母亲是公主, 是金枝玉叶,从来十指不沾阳春水, 可他不止见过母亲替父亲缝补过衣裳, 还见过她替父亲煮过汤饼,揪过白发, 父亲落下一身伤痛,母亲便跟着宫中的老人学了一手推拿按摩的本事, 每到秋冬雨雪时分,便亲自替他缓解痛苦。
    他幼年时, 心思敏感, 生在宫中,也常听人议论,说他父亲一生戎马, 却因娶了位公主而不得不收敛性子,半点不敢在外拈花惹草,着实窝囊。
    可是他心里却十分清楚,这些都是父亲心甘情愿的,他见过一向不苟言笑的父亲母亲做那些事时笑得合不拢嘴的模样,也见过父亲离开长安办差时,为了给母亲挑一件称心合意的礼物而苦思冥想多日的模样。
    那是只有恩爱夫妻之间才会有的温馨与甜蜜。
    如今,他坐在灯下看她,便觉心底有种又酸又甜的暖意涌动着。
    “丽娘,你想过以后吗?”他将她拉近些,一手握着她圆润的肩轻轻摩挲,状似不经意,却暗含期盼地开口发问,“若能顺利地离开,你以后的生活,想如何过?”
    衣服已铺好了,丽质收回手,跪坐在他身边,闻言侧目睨他一眼,垂眸道:“以后,我想在扬州安安稳稳度日。”
    言简意赅,半句没提到他。
    裴济暗自苦笑,虽清楚她对自己的这点动心恐怕不足以令她有别的期望,也明白她的想法,兴许也存着不愿拖累他的前程的意思,可心里仍忍不住泛出涩意。
    他轻叹一声,试探着道:“丽娘,若我也去了扬州,你——愿意与我在一起吗?”
    丽质眼神一顿,诧异地抬头凝视他,片刻后,问:“你的前程,不想要了吗?”
    她知道他并非是个在仕途上毫无进取心的人,相反,他看来克制而沉稳,实则心底的热血与志向一点也不比别人少,尤其他生来就是天潢贵胄,起点已比大多数人高了太多,又怎么会轻易放弃这一切呢?
    裴济眼神闪烁,沉默片刻,才慢慢将近来与陛下之间的分歧,和唯恐父亲出事的担忧一一道出。
    “他是陛下,掌握着一切生杀大权,我——如今尚能克制着不再同他意见相左时坚持己见,可长此以往,未必就不会如父亲、如杜相公一般,偏偏我又不能——”说到此处,他停了话,语焉不详,继续道,“如此想来,我倒不如等朝中这些事平息后,寻个机会求个闲职,调去地方上。”
    他说这番话时,语气里有掩不住的灰心与无奈,分明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郎君,正该是意气风发,欲一展才华的时候,却已像个中年受挫的士人一般,无奈又无力。
    丽质注视着他,眼里慢慢浮现怜悯。
    她大概能猜到,他心里对李景烨的亲情与敬畏,已随着这些时候的种种变故而消耗得所剩无几,如今支撑着他继续为其效力的,便只是与生俱来的坚守与责任心了,尤其看在他母亲的面上,他与只能不断压抑自己。
    如今生出放弃仕途的年头,该是多么无奈呢。
    只可惜,事情远比眼下这些复杂,他注定不会有机会主动退出中央朝廷,至少短时间内不会。
    丽质摸摸他的脸,柔声道:“前路未卜,如今说这些,为时尚早,再等等看吧。”
    裴济仔细看她的眼,确信其中澄澈一片,并没有要拿这话做借口拒绝他的意思,这才放下心来,转而又想,的确是自己思虑不周,他还未将她带离这座宫城,又谈何以后呢?
    “好。”他扯了扯嘴角,将她从榻上抱起来,走近内室放到床边,从她的妆奁中寻来伤药,拨开她的外衫,替她仔细涂抹在先前在树影下被他发狠咬过的那一处红印上。
    “还疼吗?”他望着那一处铜钱大小,红紫交加的痕迹,眼底闪过一丝心疼,连手上的动作也下意识尽量放轻。
    “只是看着可怖,早就不疼了。”丽质垂眸看着涂抹的动作,只觉先是被药膏的凉意刺了下,随即便感到他指腹摩挲时带来的痒意,忍不住笑了起来,“你别这样轻,我要受不住了。”
    裴济瞧她心情似乎十分开怀的样子,也跟着放松了不少。
    待药抹完了,丽质拉上衣襟,从枕下取出写好的书信交给他:“三郎,我想给长姊送一封信,告诉她我不久便可能离开长安的事。”
    裴济接过信,仔细收好,点头道:“你放心,我会让石泉悄悄遣人给你送信。”
    他想了想,又道:“魏彭在河东军中,你长姊跟着他,应当不会受到牵连。你放心,有我在一日,便尽全力保住他们两个。”
    “好。”
    ……
    接下来的几日,宫中再没了千秋节的热闹气氛。
    节后本该接着休沐两日,可御史台的众人却不得不奉李景烨的命,马不停蹄地审查那日被萧冲扣下的十余名官员。
    因李景烨已发话,不能有任何姑息,因此朝中人人自危,生怕与此事有所牵扯。
    御史台没日没夜地审了数日,每日都由御史大夫亲自到延英殿中,将审理的进展事无巨细地向李景烨禀报。
    几日下来,果然又牵扯出七八个官员,多是与杜氏一门或多或少有些干系的人。
    实则这几人多以为只是主张立睿王为嗣,而非有谋反之意,然而李景烨却半点不留情面,直接命御史大夫将其捉拿下狱,皆以谋反罪论。
    千秋节这日的一场变故,俨然已演变成朝廷中一场声势浩大的大肃清。
    好容易等十几日后,审查接近尾声,众人才稍稍松了口气。
    这日,李景烨再度罢朝,只留在延英殿理政。
    御史大夫一早便已将整理好的物证、供词等都送到御前,交皇帝亲自查看,等着皇帝的最后定夺。
    李景烨将其余诸事都推后,留出大半日来,仔仔细细将此案的细节一点一点看过。
    长长的一列名单正摆在桌案的一侧,上至李令月要被贬为庶民,下至七品千牛卫长使被革职流放,但凡牵扯之人,皆要受最严厉的处罚。
    “陛下,该服药了。”何元士捧着茶盏与丹药进来,“陛下已看了一个多时辰,该歇一歇了。”
    李景烨“唔”了声,接过茶盏草草将药服下,目光却忽然落在那堆厚厚的书信物证间。
    那堆东西因方才被翻过了,此刻已有些凌乱,其中有一张薄薄的素纸恰露出个角落,上头写了个工工整整的“远”字。
    他心中一动,眯着眼将那张极不起眼的纸抽出。
    纸上是寥寥数语:
    “欲成大事,必固其基,徐徐图之,方为长远。千秋之日,举国同庆,闹中取静,最宜行事。”
    短短数十字,实则是教人做长远打算,不必急于一时,又建议千秋节那日,旁人的心思都在庆祝之上,最适宜暗中行事。
    难怪那些人要趁着千秋节在曲江池畔聚集。
    李景烨的面色倏然阴沉下来。
    他将那张纸搁在案上,以镇纸压着,压抑着怒气道:“去,将御史大夫叫来。”
    何元士不必看那纸上到底写了什么,匆匆观一眼字迹便知要出大事,那字写得称不上多好,却十分工整遒劲,透过那几个字便能看出其人的一丝不苟,满朝上下,唯有裴相公写得出这样的字来!
    他不敢耽误,忙敦促着守在门边的人往御史台去请人。
    御史大夫因早早送了这些东西来,料到皇帝要召见,已然等了许久,此时过来,不过片刻功夫。
    李景烨不与他说别的,待他行礼毕,也不叫起,直接抽出那张纸扬了扬,冷冷问:“你且说说,这是何物?”
    御史大夫抬头一看,背后登时冒出冷汗。
    那是封书信,他却没列入物证的清单中,几次上奏、回禀都未提及此事。原因无他,他不信此事与裴相公有关。
    裴相公的为人,朝中许多人都清楚,虽与杜相公一样的刚正不阿,处事间更多了几分进退分寸,是以鲜少树敌,就连一向言辞激烈,号称六亲不认的御史台诸人都对他敬佩不已。
    眼看杜相公一倒,在朝中掀起如此轩然大波,若裴家也涉及其中,后果更不堪设想。
    那封书信,未见署名,当初审问时,也是由他亲自来的,收信的亦是个下人,自然也说不出来自何人,除了字迹之外,再不能证明此信就是出自裴琰之手,况且,其他涉案者也未再有半句与裴琰有关的证词。
    他思来想去,便将那封信从证物中悄悄取出,另外存放。此举亦是出于私心。
    三位宰相若再少一位,许多事便果真要由萧大相公一人独断了,御史台中,唯有韦业青与之走得近,若没了裴相公,恐怕御史台也将面临极大的变动。
    谁知,被他取出的东西,竟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了一堆证物中,陛下又偏偏从这一百多件东西中,一眼看见了它!
    “陛下,臣以为,此物来历不明,不足为铁证……”
    李景烨冷笑一声:“不足为铁证?你审过裴相公了吗?还是——根本就是存心包庇?”
    “陛下恕罪,臣不敢!”御史大夫跪倒在地,冷汗涔涔。
    李景烨将一叠奏疏砸到他眼前,双目赤红地瞪过去,怒喝道:“朕竟不知,朕的这两位宰相,在朝中还有一呼百应之势,一个有数十上百人替他求情,另一个——连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都要对他格外高看,朕的谕令都不起作用了!你食的俸禄,究竟是姓李,还是姓杜、姓裴?”
    “陛下恕罪,是臣糊涂!然而此信确实算不得铁证,依律例,不该采信——”
    他话未说完,一只茶盏已被掷出,碎在大殿中央,阻止了他的话。
    “滚出去,给朕好好思过,御史台已容不下你了,你且去刑部大牢暂住些时日吧。”李景烨额角突突跳动,整个人呈现出暴怒后的虚弱与无力,往后倒坐回榻上,“将裴琰也一并送去——此案改三司推事。”
    第99章 来信
    傍晚, 正是长安城中的官员们处理完一日事务,各自骑马行车回家的时候。
    裴琰因同吏部尚书议事多花了些时候,从丹凤门外离开时, 众人已走得差不多了,只有儿子裴济还在路边, 似是特意留下了等他的。
    “三郎。”他策马过去唤了声, 面色看上去不大好。
    裴济见他疲惫无力的模样, 忍不住蹙眉问:“父亲可是又有伤复发了?”
    裴琰下意识伸出左手轻捶了捶后背,却只摇头道:“没事,别担心——更别同你母亲说。为父是方才同吏部的人多说了些话, 久坐所致, 一会儿就好了。”
    裴济的目光扫过父亲的腰背,不动声色地勒了下缰绳,令马儿小跑的速度放慢些。
    “近来吏部的人已忙得有些焦头烂额了, 因一下要处置二十余位官员,要想方设法调出合适的人选填补空缺, 着实不易, 尤其还有人要从中作梗——哎,”裴琰沉着脸, 摇头叹一声,“罢了, 暂不提这些,你可是收到张简的信了?”
    他虽对朝中的情况不甚乐观, 却也尽力对陛下报以理解——身为天子, 不论贤明与否,都绝不会容许任何人觊觎手中的皇位,处置谋反案, 从来都是宁肯错杀,也不敢漏杀的。
    裴济抿唇点头:“先前还在衙署时,石泉便已来同我说了,信已送至府上。”
    衙署中不便拆阅,只好等回去后再看。
    他顿了顿,压低声补了一句:“石泉说,送信来的人道信发得有些急,张简特意嘱咐了要亲手送到我的手上。”
    这样的嘱咐,显然是在暗示信中写了极其重要的事,耽误不得,他这才特意留在此处等着父亲,若父亲夜里还有应酬,他也好先知会一声。
    父子两个一时面色都有些沉。
    好容易到了府中,两人一同往裴老夫人处问安后,便匆匆往书房中去。
    大长公主却早早等在书房处,一见父子两个过来便迎上去,笑着从婢女手中接过一碗温热的汤药,捧到裴琰面前,道:“快,将这药喝了,我知道你们两个,怕一忙起来,便什么都忘了。”
    裴琰近来旧伤反复发作,大长公主便请了宫中的御医来替他开了副方子。
    见妻子在,裴琰原本凝重的神色顿时缓和了不少,故作轻松地接过药碗,将苦涩的药汁一饮而尽。
    “好了,”大长公主望着他满意地笑笑,又让婢女将剩下的两碗莲子羹搁到案上,“那药苦得很,快把莲子羹喝了,解解苦味。”
    裴琰微笑地看着她:“我饮得快,不怕苦。”
    大长公主瞪他一眼:“我怕,你若不要,我便留给三郎喝。”
    话音落下,裴琰已自觉地捧着碗举着勺喝起莲子羹来。
    大长公主这才觉满意,又嘱咐儿子一并用了,便带着婢女先出去了。
    待屋门关上,父子两个的面色再度沉下来,各自低着头喝莲子羹,一言不发。
    不一会儿,石泉便领着千里迢迢送信而来的信使进来,将信奉到裴济手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