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上将陈到

    诸葛亮话锋一转:
    “你前世也曾是操练兵马的上将,今世虽转世为畜类修行,但相信你的兵法未曾忘记吧?”
    陈到点了点头:
    “承蒙先生指点,陈到虽不能记得全部,却也记得起一二。”
    “好!”
    诸葛亮长身而起:
    “我准备让你练一支队伍专门护卫主公,你可有信心?”
    陈到当然深知此要职的重要性,不禁又施一礼:
    “谢先生提拔!陈到定竭尽全力!”
    诸葛亮这才揉了揉头,自己从成都远道而来,未曾稍有歇息,此时万事皆安排妥当,只觉得倦意袭来,却有些累了:
    “既如此,你先回去吧。”
    待陈到走后,诸葛亮有些倦意,却没有赶走马良的意思。
    马良这才望着陈到的背影若有所思道:
    “师叔,这个人是谁啊?”
    诸葛亮高深一笑:
    “你是不是觉得此人颇有些旁门左道的意味?”
    马良忙道:
    “弟子不敢!”
    诸葛亮收回目光,端起一杯茶轻轻呷了一口,才慢慢道:
    “你虽久在仙界,但你常在仙界走动,料想人间的俗事也当知道一些,你可听过武帝年间的李陵?”
    马良不由一愣,旋即慨叹:
    “弟子自然听过,说起此人,在仙界也曾轰动一时。李陵曾以五千步卒与八万匈奴死战于浚稽山,且战且退,前有悍兵,外无强援,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诈降。不想,武帝误信李陵为匈奴练兵的讹传,夷灭李陵三族,断了其归路,致其彻底与汉断绝关系。后来有人出使匈奴才知道为匈奴练兵的是李绪,而非李陵,只可惜大错已铸,再无人敢说与武帝。但仙界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说李陵是大巫后人,本是巫人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后归单于实是认祖归宗;也有人说李陵本是无罪,又是大老爷亲传弟子,本当前途无量,只因汉武帝功德无量名垂三界,回火云洞后,只在三皇圣人之下,所有与汉武帝有嫌隙之人皆不能再转世为人,李陵也因大掌教对火云洞的忌惮而转世畜类,毁了道行。”
    诸葛亮听完马良的话,微微一笑:
    “你怎么看?”
    马良惭愧道:
    “弟子长居仙宫,不知内情,实不敢妄自惴测。”
    诸葛亮点了点头:
    “南极师兄果然教导有方!李陵一事本不该说与你听,只恐你会做他想,反误了大事。李陵自然不是大老爷的弟子,不过,确与大老爷有几分渊源,曾得老君仙丹得道。”
    马良不禁感叹:
    “难怪此子身上竟有道家正宗之气。”
    诸葛亮续道:
    “不过,正如坊间所传,汉武帝确在人间立下莫大功果,入火云洞后,地位只在三皇圣人之下。说来,汉武帝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占尽,这才有此等机缘成就无上道法。只是,汉武帝成道之后心思越发难以揣测,才有这所嫌隙者皆不再世为人一说。天子无过,李陵一事虽是武帝之过,但又怎么可能承认?而小小地府又哪敢得罪火云洞,只好奉命行事,只可惜了李陵这满身的修为。”
    马良不禁感慨:
    “汉武帝也真是小气,有些间隙就不能再转世为人。”
    诸葛亮撇了马良一眼:
    “李陵转世后入了畜牲道化作一只鸟类,只怕也便就此泯灭在茫茫轮回之中了。不过被大老爷看好的人,确是不能小觑,李陵竟能在数百年之间便修成道法,化作人形,却也是了得了。我也是无意中才发现的,这才点化了他,化名陈到于汉末修行功果。只可惜,师叔尚不能尽复其道法。”
    说话间,满脸慨叹,马良虽然知道姜子牙转世后资质不俗,但毕竟修行时日不长,要想尽复李陵道法,谈何容易?但他哪里知道,为了区区一个李陵,诸葛亮可是废了不少力气。若不是南极仙翁在鬼谷子转世投胎诸葛亮前曾说起这些事,诸葛亮又哪里能知道李陵的事?
    想到卷入乱世后少不得老君帮忙,诸葛亮就是再辛苦也得埋头苦干不是?这才辛辛苦苦从这芸芸众生中寻他出来。不过,说起来若不是李陵入了畜牲道修成道果,诸葛亮还不知道要找到什么时候。
    马良这才知道李陵之事的始末,明白为什么诸葛亮会对陈到这般客气。心里对自己这个师叔的御人之术登时五体投地,真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啊。
    本来,诸葛亮找到李陵点开三光,此事便也算了了。不想,这个师叔竟然还把他留在身边为自己做事。保护刘备这般人物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就算是马良,也不敢能保他于万全。
    当夜无话,次日清晨,诸葛亮沐浴更衣,待一切准备妥当,方与法正一行人入见刘备。
    当日刘备帐下文武俱在,众臣都知道今日诸葛亮欲尊刘备为帝,早早便都到了。虽然在大多数人心中觉得事发仓促,汉中初定便欲称帝实在有些不合适宜,但这个想法既是出自诸葛亮的意思,而法正也并没有反对,众臣也乐得做开国元勋封官晋爵。
    毕竟,现在刘备的官衔还是在刘璋邀请下入蜀,刘璋举荐的大司马,主公尚且如此,帐下众将便更不用提了。这也是当时时势所致,毕竟当下诸侯还是承认献帝的君王地位,官爵任免名义上还是要启奏献帝,不过,也只是通知一声献帝走个形式罢了。
    其实,就称帝一事来说,诸葛亮心中也觉得有些仓促,但法正已占了先机,自己若再落后于他,只怕自己在刘备阵营的地位便再也保不住了。毕竟,汉中一战诸葛亮身无寸功,所以,诸葛亮也只能出其不意来换取众将的支持。显然,这一步,诸葛亮获得了大多数高级将领的支持。但事出突然,几乎是听到法正要安排刘备称帝后,诸葛亮才仓促做的决定,所以,诸葛亮并没有过多的权衡这个问题的利弊。但以诸葛亮在宦海中沉积多年的敏锐直觉,又经过一晚的沉淀,此事已经有了决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