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节

    赵辅高兴坏了,他的笑声传遍整个垂拱殿。
    一旁的季福却悄悄打量起唐慎来,他心里想到:这唐景则还真是个好运的,瞧瞧,这还没说上一句话,平白无故就被官家称为“双喜临门”了。哪怕他今天来报的是个芝麻绿豆的小事,往后的功劳都不会小。看样子,这唐大人的升迁,是不会远了!
    作者有话要说:  季福:啧,运气真好,慕了!
    唐慎:???谁说我运气好,我要说的可是大事,天大的事,被那个李景德横插一脚好吗!
    李景德:下巴好冷啊……
    苏温允:搞我cp?这天底下配得上我苏斐然的人还没出生!
    隔壁老王:……【今天没出场的人,莫得资格说话!】
    第160章
    开平三十六年七月十六, 工部右侍郎唐慎上书垂拱殿, 请旨造改部加造笼箱。
    笼箱是一个奇特的铁盒, 外型与车厢相仿,却巨大无比,有三室之巨。赵辅不甚明白这笼箱到底是何物, 唐慎在垂拱殿讲解了两个时辰,这新奇的玩意儿仍旧没能得到皇帝的理解。
    当日,皇帝召见工部尚书袁穆、工部左侍郎李钰德和造改部主事季孟文。
    直至天色渐黑, 赵辅才挥手道:“既然如此, 便将那笼箱做好了,弄给朕看一看。”
    唐慎作揖行礼:“遵旨。”
    离开垂拱殿时, 除了唐慎和笼箱的主设计者季孟文,其余人都仍旧不懂这笼箱到底是何原理、有何作用。
    工部尚书袁穆蹙眉道:“唐大人, 造改部之事本官向来不会插手,但此笼箱已然入了圣上的眼。造建笼箱, 大约需多少时日,你可有数?”
    唐慎:“回尚书大人,笼箱早已建好, 也早已筹备试用过。”他不会打没有准备的仗。
    袁穆早就猜到是这个答案:“既然如此, 那你方才在垂拱殿中怎么不说,今日就可以去瞧一瞧笼箱?”
    唐慎:“笼箱虽说可用,但还未能进最大的作用。臣所想,是做出更好的机器来配合笼箱使用,到时圣上一看, 便懂笼箱的妙用。”
    四人暂时分开。
    袁穆对自己的心腹李钰德叹气道:“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
    李钰德道:“那笼箱未必就如他唐景则所说,有大用。”
    袁穆:“那你可知今日西北大捷的消息,传到京中。这唐景则是赶上了好时候,哪怕笼箱没有大用,皇上也会顺手赏了他!”
    另一边,季孟文还战战兢兢,魂不守舍。
    等回到造改部,季孟文扑通一声突然就跪下,给唐慎磕了一个响头。唐慎目光一紧,一旁的官差立刻就扶起了他。唐慎道:“季大人,大宋官员不行跪礼,你怎的如此。”
    季孟文声音沙哑:“下官只是个小小的匠人,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进宫面圣,有这样大的造化。多谢大人抬举,大人对小的有再造之恩啊!”
    唐慎:“工部新改的条例你都忘了?”
    “啊?”
    “别说你是个官,哪怕是工匠,你所要做的只有建好该建的东西,而不是处处跪人。”
    季孟文一时哑然,他望着唐慎云淡风轻的面庞,忽然间意识到,自己真的是一个官了。
    唐慎:“笼箱一事,做的如何了?”
    季孟文哪里有时间再去想那些迷迷糊糊的东西,他立即领着唐慎,去造改部一看。
    季孟文:“笼箱随时可以使用,只是下官不明白,大人与尚书大人说的那些话是什么意思。”
    唐慎:“我记得你家先祖是打铁出身。”
    “正是。”
    “既然如此,便为这笼箱做一个打铁的工具吧!”
    整个七月,朝堂上下、举国百姓,都在欢庆西北大捷。
    大宋不是没胜过辽国,但从未得到这样大的胜利,更不用说坑杀三万黑狼军!黑狼军,那是辽国真正的虎狼之师。皇帝龙颜大悦,当即犒赏三军,并擢升征西元帅李景德为一品护国公,绵延三代,传承其位。
    这一仗打得大宋士兵士气大涨,反之,辽军则溃不成军。
    黑狼军副将滚扎尔被流矢击中,死于障虎峰中。随军参谋耶律勤倒是捡了一条命,他右腿中箭,回到大同府后,直接被锯了一整条腿,这才保住性命。
    此战后,宋人大喜,辽人俱惊。
    上京大同府,辽国三皇子耶律晗不可置信地说道:“太师,那可是黑狼军,我黑狼军居然就这样中了宋人埋伏,被坑杀三万?这怎么可能!一定是那耶律舍哥在背后作乱!”
    王子太师耶律定脸色隐晦不定。
    耶律晗对千里之外的耶律舍哥破口大骂,耶律定忽然冷喝一声:“好了,住口!”
    耶律晗立刻闭上了嘴,只是眼中仍是不满之意。
    耶律定:“你先下去吧。”
    耶律晗咬了咬牙,行了一礼,离开了皇帝寝宫。
    龙榻上,辽国皇帝面色苍白,身形削瘦,早已昏迷多日。辽帝行猎受伤其实并非耶律定、耶律晗下手,但是昏迷数日不醒,却是出自耶律定之手了。
    伟岸雄壮的王子太师站在皇帝龙榻旁,低首看着床上这个已然时日不多的帝王。良久,他伸出手:“将药碗端过来。”
    宫娥立即小心翼翼地将一碗褐色的药汤递到耶律定手中。
    耶律定望着这碗深褐色的汤药,他坐到床榻旁,对殿中的宫女太监吩咐道:“你们都先下去吧。”
    明明只是王子太师,但他一声令下,所有宫娥全部离了寝殿。
    硕大的辽帝寝宫中,倏然只剩下耶律定和昏迷的辽帝二人。
    耶律定一勺勺地舀着药汤,声音浑厚平静:“陛下是如何受伤的,臣至今也不知晓。那日有机会下手的,除了二皇子的人,便剩下老臣的人了。这世上最希望您驾崩的人便是老臣了,但此次……并非是臣。只能是那耶律舍哥了。”
    “陛下啊,您神武一世,却不想到,你最疼爱的儿子,竟然要您去死。”
    “耶律舍哥其人,阴狠狡诈。老臣想不通,他为何要做出此事,但他终归是做了。三万黑狼军,亦被他坑杀。老臣从未想过篡位弑帝,也从没想过,毒杀于您。这药只是让您昏迷不醒,但老臣是真没想过让您去死啊!”
    声音戛然而止,辽帝寝宫中,一片死寂。
    “当年您驰骋沙场,御驾亲征,我等君臣上下一心,令大辽铁骑踏遍草原。”
    “那是草原上的雄鹰,是我大辽咆哮的巨狼。”
    “臣从未忘过!”
    撕裂般的声音如同呐喊,在寝宫中赫赫回荡。
    然后,又是漫长的寂静。
    忽然,只听“咯噔”一声,盛药的白瓷碗被太师放在一旁的桌案上。苍老却雄武的太师一步步再走回辽帝床榻前,他低目看着龙榻上的帝王,神色平静地伸出手,捂住了辽帝的口鼻,动作自然,如同呼吸一般简单。
    半个时辰后,王子太师离开皇帝寝宫,来到三皇子殿。
    耶律晗急急走过来:“见过太师大人。”
    耶律定屏退左右,看向耶律晗,淡淡道:“陛下驾崩了。”
    耶律晗如遭雷劈,他向后倒跌一步,他再蠢,也在一瞬间明白了耶律定的意思。他抬起头,不敢置信地看着眼前的王子太师。
    耶律定冷冷道:“此事暂不声张。既然二殿下想与黑狼军同行,去大同府,便让他去吧。自然,也不必回来了。”
    此时此刻,这世上,只有辽帝寝宫的宫娥太监知道辽帝的死讯。除此以外,只有王子太师耶律定和三皇子耶律晗了。
    西北大捷,大宋上下一片欢腾景象。
    周太师和李景德坐镇幽州,无法离开,皇帝便召了骠骑将军魏率和监察使余潮生回京。
    进了八月,身处西北的幽州冬日时是大雪封城,严寒难忍。如今便是酷暑难耐,又有黄沙漫天。余潮生自府中走出时,也戴了一头纱布,挡住那满城肆虐的风沙。他得了回京的圣旨,如今是要去西北大营交差。
    见过周太师后,入夜,余潮生才回到幽州城。
    黑夜寂静,一队官差却以极快的速度冲进城中各处,抓住了几个还在睡梦中的官员。
    此事做得隐秘又快,当夜几乎无人反应过来。次日,余潮生便带着抓获的一干人等,浩浩荡荡地回了盛京。
    骠骑将军魏率见到余潮生竟然还抓了人回去,他惊讶道:“余大人,这些是何人?”
    余潮生:“将军,皆是罪官。”
    魏率是个武夫,武举出身,对文官那种说一半留一半的心思,他一点都猜不透。
    这都给铐起来了,不是罪官,还能是功臣么?
    魏率摸了摸脑袋,直白地说:“嗨,我自然知道是罪官,但这些人犯了何事啊余大人。这咱们在幽州待了这么久,一直都没什么事,怎么要走了,您不声不响抓了这么多人。”
    余潮生笑道:“大多是银引司的官。”
    魏率愣住,他不大明白,余潮生是银引司的指挥使之一,银引司的人被抓了,他怎么还能笑得这么开心?
    余潮生突然抓了一众犯官的事,并没有特意遣斥候官回禀朝廷。按他的意思,他打算等自己回京后,再亲自向皇帝禀报此事。然而幽州城中,苏温允得知此事后,他了解了一下被抓的几个官员是何身份。接着,他脸色一变。
    苏温允连夜写了一封密信,派人快马加鞭送去盛京。
    “你王子丰死了无人可惜,但你不可坏我大事!”
    余潮生的马车走得不快,到第四日,苏温允的密信送回盛京,他们才走到一半。
    这封信是送到右相王诠手上的,王诠见了信,目露哀色。他在书房中沉思了一个下午,接着唤来了自己的心腹。第二日,邢州案的核心人物孙尚德一头撞死在了大理寺天牢,竟是忍受不住酷刑自戕了。
    这件事在次日早朝上,由大理寺少卿汇报给了皇帝。
    因为西北大捷,赵辅这些日子已经很少去关心邢州案。突然听闻此事,他神情顿了顿,目光在堂下臣子的面庞上一一扫过,似乎想要看清这些人的面孔。
    这世上最想孙尚德死的人,无疑就是与邢州案有牵扯的一众官员了。
    赵辅沉默了许久,他轻声道:“左相以为如何?”
    左相徐毖上前一步,低头道:“罪官孙尚德畏罪自戕,老臣以为,主使伏首,但此案还得继续查下去。”
    赵辅定定地看了他一会儿,又问道:“右相以为呢?”
    右相王诠上前道:“此案为大理寺同刑部一通审查,臣以为,两部自有定论。”
    赵辅不再开口。
    散了朝后,徐毖与王诠走到了一处。当朝最位高权重的两位相公,此刻各自抱着玉笏,步伐缓而稳健地走向宣武门。
    徐毖感慨道:“大理寺天牢的酷刑,果真不是寻常人能受得的。未曾想那孙尚德受了三个月,最终还是耐不住啊。”
    王诠也同他一起感叹:“虽说老夫未曾去过大理寺天牢,但也总听闻,无论是谁,只要进了那儿,都得剥下一层皮再出来。更多的,却是再见不到天日了。”
    </div>
    </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