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脸红心跳>书库>精品其他>秦皇> 第135节

第135节

    之前的交心,都只是表面的接触罢了,而这次,才是真的不同。
    那是阿江心里压住最深的秘密,也是他与世人最为格格不入因由,被他掀开,获得,甚至可说是掠夺到了。
    他们之间那无形的墙,被他打破。
    这才是真正让他安心,自此之后,阿江便是走得再远,也会回到他身边。
    因为这世上,寡人才是世间于他最大的不同,远胜那些刺激感。
    能拿下阿江,他花费的心思,可不比灭六国要少。
    严江有些疲惫地笑笑,闭上眼睛:“阿政,睡过来点,让我靠一靠。”
    秦王满意地将人拥在怀中:“昨晚可还满意寡人雄风?”
    “嗯。”
    “嗯是何意?”秦王故意问他。
    “尚可。”严江懒懒地答道。
    “只是尚可?”秦王微微挑眉。
    严江闭着眼睛,伸手去摸针,被拿住手腕咬了一口。
    “别闹了,你奏书改完了?”抵挡不了,他做柔弱状态问。
    “当初可是你前后几番明示寡人是被累死,”一法通百法通,秦王自认回想以前,简直处处都是答案,微笑道,“有此话,自当适可而止。”
    应如阿江所言,早睡早起,按时进餐,再不能如以往那般废寝忘食才是。
    这天下与阿江,都如此美好,岂能不长久些?
    “那是你是想累死在我身上吗?”
    “阿江若愿,大可一试。”
    身上还痛着,严江终于有不悦了,抬眼道:“那好,大王你也不妨一试。”
    这时他手可是自由的,有一百种手段刺秦,甚至昨晚也有,只是终是不舍得用大招罢了。
    “不必了,阿江累了一日,当进些水米才是。”
    “手抬不起来,不想吃。”
    “呵~”
    ……
    蒙毅换班回来时,便觉得大王与严子之间似乎有些不同了。
    但哪里不同,却又说不出来。
    听了一会他们交谈,发现的严子不像以前一样对秦王的问政不闻不理了,反而会主动帮他处理些不重要的文案,虽然看不了两本就去撸老虎了。
    那老虎揣着爪子蹲那里,虽然还是免不了担心王上安危,可这虎妃是严子的爱宠,自己的谏言只能让严子减少来正殿的时间,还是罢了。
    这时,秦王看蒙毅来了,便问及的他对朝上诸事的见解。
    蒙毅小心地一一回答了。他知道这是王上想提拔自己,又想起自己即将入朝堂之上,略有些小兴奋,思考着哪个位置更适合自己。
    正想着,便听秦王问及他可愿去新起“吏曹”之下,任副职。
    吏曹是新出的“九卿”之一,主管各地吏员考评,还有入职培训,不但要考法律条文,还要培训地方官员懂得当地风俗语言,即将是一个超重要的岗位。
    蒙毅当然愿意,这些年他当秦王侍卫同时,也兼职着秦王的机要秘书,并未出太大的差错,这是秦王愿意重用他的原因。
    只是——他小心谨慎地婉拒道:“蒙毅愿随王上左右,不愿远离。”
    秦王一笑:“无妨,自有人替你。”
    蒙毅当然知道大王已经找到自己的后备了,如果所想不错,应该是那位精于书法、律令的宦者赵高?
    他按耐住心中激动,恭敬地拜谢王上,然后又听王上准备选择吏曹这一重责的人选。
    “蒙毅都当副职,那你准备选何人当吏曹?”严江随口问。
    秦王放下书卷,凝视着门外远方数息,方淡淡道:“韩非在秦闲置多年,当用了。”
    蒙毅一时困惑了,李斯和韩非交情那么好,大王就一点不担心这两师兄弟联手么?
    第172章 习惯
    秦王十六年, 代国已经纳入秦国版图。
    至此, 天下版图之中, 只有齐国还在帝国阴影之下,苟延残喘, 惶惶不可终日。
    而秦王却没有一鼓做气,将齐国拿下。
    宽敞明亮的大殿里, 气氛有些压抑。
    秦王高居王座之上,冷淡凝视着治下的少府与治粟内史诸臣。
    没有兴兵伐齐,原因很简单, 秦国的钱袋空了。
    按秦王的计划, 代地那批粮草必然用不完, 可以顺势南下齐国, 一举将齐地拿下。
    但代地地动, 不但消耗了那批粮草,被波及燕赵之地也尽成灾区,秦国虽然用以抽丁代赈灾的方式安抚了两地,可也填入大量粮草,没办法再兴兵伐齐。
    秦王翻开了治粟内史呈上的奏书,又翻看了少府奏书,再浏览了这几年他的花钱名目, 终于不得不承认, 这是真的无钱了, 若想再拿下齐国, 就得再向天下加一次口赋——也就是新生儿的人头钱。
    但这件事, 他得考虑后果。
    人头钱不是那么好收的,很多交不起口赋的庶民,会杀死自己孩子,避免破产。
    如果是以前,秦王必然会毫不客气地加赋征粮,区区庶民生死,哪有一统天下重要?
    但在知道一些事情后,他不得不考虑灭齐是否真要急于一时。
    需知,自他亲政以来,即秦王九年起,无一年不动刀兵,去岁的灭楚之战更是伤了秦国元气,关中和蜀地,甚至都出现了饥荒。
    再者说,曲犁出现后,将两牛拖一犁改成了单牛耕其田,大大助力了关中农业发展,可这些都不能掩盖关中人丁已然不足的事实。
    秦王政七年,平长安君之乱;九年,平嫪毐之乱,兴兵五万攻衍;十年,兴兵十五万攻邺;十一年,十万大军攻赵、灭韩;十二年,三十万大军灭赵,十三年灭燕年;十四年,二十万大军攻楚;十五年,六十万大军攻楚;十六年,二十万大军攻代……
    可以说,从秦王亲政的那一天,秦国庶民便无一日歇息,士卒不是在战场,就是在去战场的路上,郑国渠虽已成粮仓,可尽是妇孺老幼下地,一时还好,时间长了,必然也支应不住。
    “歇些时日,至少明年再兴兵。”严江如此回应的同时,他轻轻笑了笑:“再者,也不必担心齐国会有准备。”
    “哦,如何说?”秦王看他一眼,就知道阿江又有坏水要冒了。
    “齐地收赋不多,上下皆依仗盐铁之利,权贵奢侈无度,”严江撸着老虎,悠悠道,“不若攻其必救。以齐粮次秦军。”
    少府与治粟内史一脸茫然,找齐国要粮?他们又不是傻子,怕是愿给地给不会给秦王军粮吧?
    那不是开门揖盗吗?
    严江却很有信心,只是对王上眨了眨眼,笑道:“大王可还记得,齐纨鲁缟之事?”
    秦王思索片刻,明白阿江这是要他禁绝齐国的盐铁,但盐铁乃民之要务,断绝不——他心中恍然,一时间觉得阿江和自己真是天生一对,能想出这样的计划。
    于是他立时招来了上卿姚贾,还有严江亲自带回来的郦食其。
    很快秦国使者便带着秦王亲笔国书,飞快奔去了齐国。
    ……
    “当今天下,六国清晏,天下安宁,然齐据盐铁之利而掠天下之财,非盟友之为,今我秦王,仁义显得,过往不追,只令两国共利而治天下……”
    接到秦国国书的齐王冷汗湿透脊背,几乎不用商量地接受了秦国的要求,愿意以最低的价格出卖盐铁于秦国,只愿秦王能够息怒,齐国权贵们也松了口气,觉得虽然价低了些,但还是有钱赚,不是什么大事。
    至于说收入减少,那也很好解决,把成本转嫁到盐户身上便可,他们是人上人,怎么能过得庶民相差无几的日子?
    只要能存齐国社稷,一切都不是问题。
    在秦国的高压下,齐国上下全速运转,大量的盐田被开辟,大量的铁锭运上商船,输入秦国。
    被征发的士卒终于有了喘息之机,得以归乡繁衍生息。
    一时间,天下居然诡异地安宁下来。
    秦王在没有战场牵制精力的情况下,秦王也腾出手来,将路驿、通商、赋税、度量衡、文字等事情一一厘清。
    李斯一时间忙成了皮球,而初执大任的韩非亦没让秦王失望,后者在咸阳学宫当了快七年的祭酒,他师从荀子,对诸子百家皆有涉猎,并无太大偏袒,只是这几年,把李斯与他之间的情份,看得明明白白。
    能写出《韩非子》这种巨著,韩非绝对不是个蠢人,他当上“吏曹”的第一个月,便制定了一套吏者考核制度,对不同的职位,定下不同的位置考评打分依据,而且不止于考评中低级的官吏,李斯这廷尉也被列入考评之中,一时间,几乎将满朝官员得罪了个干净。
    两人直接将关司打到秦王案前。
    秦王把他们各自安慰了一番,把“九卿”这一层的考评权利拿到自己手上,这才算是完事。
    蒙毅跟在韩非身边,也终于看明白了,别看李斯和韩非见面时师兄师弟叫得亲热,实际上那情分薄得和纸一样,风一吹就飞了,雨一淋就散了。
    韩非做为韩国公子,他的路也只有一条,当朝诸公划分明白,做秦王纯臣,如此,才能避免一丁点有可能的猜忌。
    秦王并没有直接急于统一文字之类的事情,而是先厘清了各地秦吏的控制程度,这才在控制力最强的各地推行秦钱,钱是最直接的文字,也最容易更改。
    他行事雷厉风行,但落地却极为平稳,不到半月,韩、魏两地秦钱就已经通行无阻,然后更开始处理赵燕两地,对当地的反对声浪,也是怀柔与镇压并举。
    秦国这头巨兽,在一口气吞下比他本身还大一倍的土地人口后,终于暂时缓和步伐,开始消化这天量的食物。
    秦王很快就被大小杂事淹没。
    严江见这些不是自己擅长的,就没有继续在秦王身边当顾问,他享受着难得的自由,去见了张良。
    当年的单薄少年已是玉树临风,任谁看了都会赞声“好郎君”的玉人。
    这些年在他的努力下,他旗下帝国商队,足迹遍布百越、阴山。向北走过了东胡、楼烦、林胡、匈奴、岁莫等部族,向南走过了瓯越、扬越、骆越、闽越、杨越,甚至发现了夜郎国的踪迹。
    他从北方带回的牛马无数,有效支持了秦国的农业发展,这些年秦王能连续不断地向六国发兵,张良是要记下一功的。
    严江一一品尝了张良带来的各种茶叶,悠然问:“子房最近可好?”
    “谢次卿关怀,良甚好。”走过了东南西北,张良早已不是当年的冲动少年,他淡然自若地讲解着这些年的见闻,同时也敏锐发现秦国这些年的不同之处。
    “可成家了?”严江笑问。
    “不曾,吾漂泊在外,何必耽误女子年华,”张良说到这,微微笑道,“家父倒催促了几次,但吾弟有子后,便不再心急了。”
    张家入秦之时,他弟弟才八岁,吃过一段苦头,如今已经成家,在咸阳学宫求学,准备在秦朝中混。
    严江想起历史上张良弟弟死了不葬,张良走遍全国找大力士的故事,笑道:“那要恭喜子房。”
    </div>
    </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