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节

    “为什么你喊他是韩六哥,我就是小白哥哥,你难道不该叫我江大哥吗?”江一白又叫了起来,小白哥哥什么的,哪有江大哥威风。
    尤其他总觉得小白哥哥这四个字从许清嘉嘴里吐出来,语气有点说不上来的微妙。
    小白哥哥多贴切呀,许清嘉保持微笑,没理他,转而问韩东青:“有什么忌口的吗?”
    韩东青:“我不挑食。”再挑食的人在部队操练几年,也没得挑了。
    许清嘉便点了点头,又回了厨房。江一白从沙发上跳下来,跟了进去,咋咋呼呼:“小清嘉,你有没有做麻辣兔丁?”又麻又辣又香又甜,回味无穷。
    他妈见他喜欢便和许清嘉学了一手,可就是做不出那个味,果然做饭这种事真得讲天赋。
    “有,有,有。”大少爷来了能不给你做吗?没做,还不得叫死。
    “小清嘉,你真是太好了!”夸张的语调听得客厅里的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午饭十分丰盛,许家特色菜兔肉更是不少,熏兔肉,麻辣兔丁,爆炒兔肉,枸杞炖兔肉。
    望着这一桌香味扑鼻的菜,江平业羡慕:“还是生女儿好啊,孝顺能干。我家这个臭小子,都15岁了,我就没吃过一顿他做的饭。”
    江一白反唇相讥:“我也没吃过你做的一顿饭呀。”
    江平业被自己儿子给噎住了,笑骂:“混小子!”更加觉得闺女好了。
    许向华端起酒杯看向韩东青,他忙拿起手边的水杯,他吃着中药,不能喝酒,不能喝茶,只能以水代酒。
    “小韩,这杯酒是谢你去年帮了我家这三个孩子。”许向华面带笑容,认真道。
    韩东青笑:“叔叔言重了,那都是我该做的事情。何况当时弟弟妹妹还有阿姨都已经谢过我了。您实在不用再提这一茬,要不然我都要不好意思了。”
    许向华笑了笑:“得人恩果千年记,以后但凡我们能帮得上,你尽管开口。”虽然这年轻人背景不简单,估计用不着他们,然而以后的事也说不好。
    知道许向华是真心,韩东青领这份心意,拿着杯子与他碰了碰。
    话说出来后,许向华心头敞亮不少,笑道:“没什么菜,你们随意。”
    “你这假客气的,这还叫没什么菜。”江平业戏谑的指了指桌子,荤多素少,十五六个菜,走到哪儿都是贵宾级待遇了。
    “东子,今儿我跟你舅妈可是沾了你的光。”
    韩东青倒了一杯水,对着秦慧如和许清嘉:“今天辛苦阿姨和妹妹了。”
    秦慧如忙道:“随便做做,哪说的上辛苦。”
    许清嘉眉眼弯弯,拿着牛奶杯举了举。
    韩东青不觉笑意加深。
    尝了几样菜之后,韩东青也夸了几句。
    江一白比自己被夸了还高兴:“我没说错吧,小清嘉做饭可好吃。她要是开个饭店什么,大门都得被人挤爆了。”
    “瞎说什么,”何云溪满脸疼爱的看着许清嘉:“嘉嘉成绩这么好,以后考个好大学。”不是看不起开饭店的,而是太累了,尤其是这么娇娇娇娇软软的小姑娘,谁舍得让她整天在厨房里打滚。
    许清嘉点头:“嗯,我将来是要考大学的。”
    “考到师大来就挺好,娘儿俩成校友,可是一桩美谈,”何云溪揶揄,又笑道:“要是想去外面看看,首都也不错,你姥姥家就在那,也有个照应。”
    捧着杯子的许清嘉笑眯眯的点头。
    说着说着又说到了韩东青考大学上。
    韩东青之所以会受伤,盖因他所在的那个营在撤出越国时得到指示,炸掉沿途的越**事设施。所以明知山有虎,还得偏向虎山行。
    差可告慰的是没有白牺牲,圆满完成了任务,好几个人还立了功,获得了保送军校的机会。
    论理,韩东青也够格争取这个机会,可他爸韩卫忠亲手把他从名单上给划了。韩东青正儿八经的高中毕业,成绩也好,反正要在家里养伤,正好准备考试。干嘛跟农村出来,中学都没读完的士兵争这个保送名额。
    许清嘉同情的看一眼韩东青,对老百姓来说,这样刚正不阿的领导越多越好。但是作为家属,心情就有些微妙了,亲爹弄得跟后爹似的。
    撞上许清嘉的视线,韩东青居然懂了她的眼神,莫名好笑。
    ☆、第70章 第七十章
    一听韩东青要考军校, 秦慧如便笑道:“他这正是读书的年龄, 去大学深造也是好的。”她觉得不管怎么样,学校总比外面安全。
    作为大学老师的何云溪再同意不过:“报纸上都说要建设现代化军队,现在当兵得有文化才有好前途。”说着扭头看向韩东青:“这离着高考两个月都不到了, 你可得抓紧时间好好复习。”
    然后又戳江一白的脑袋, 何云溪声音高了两度:“马上就要中考,你也收收心, 考好了这个暑假随便你怎么玩。”
    津津有味嚼着兔肉的江一白敷衍点头。
    何云溪一看就知道他没听进去, 表情有点儿无奈。
    对于他妈的话,江一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眼前只剩下满桌的美味佳肴, 艾玛,他最近都有半个月没过来蹭饭了。
    所谓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 他居然整整四十五年没吃过,过了这么久小清嘉手艺好像见长。
    作为大厨,自己做出来的菜被如此捧场, 许清嘉看江一白顺眼了不少, 这是个识货的!
    另一边两位爸爸继续闲话,许向华是个掉进钱眼儿里的。江平业立志搞经济建设,某种程度上来说, 也是钻进了钱眼里。很多事情上, 两人观点都一致, 颇为谈得来。
    江平业叹气:“现在这情况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农民养活自己都不容易,能拿出来卖的富裕产品对于城里居民的需求来说都是杯水车薪,更别说一部分人想买初级农产品加工后销售。”现在街上最多的摊子是修自行车,修家用电器,做衣服,补鞋,剪头发刮胡子的都有,很多店都生意清淡,毕竟这个市场容易饱和。
    眼下这局面,食才是老百姓最迫切需求的,偏偏涉及食物的极少。
    对此许向华深有感触:“就说我们家后面那户人家,做豆腐需要黄豆,这东西供销社里没得买,他们只能去乡下收。可生产队的黄豆都交了上去,农民分到的也不多,就是自留地里种的也不会太多。他们都来找我了,问我老家那边有没有黄豆,价钱不是问题。
    他们家的生意好的不行,去的晚了就买不到,可就因为黄豆供应不上,时不时要停工。要是黄豆充足,生意好一倍绝对没问题。”
    江平业摇头苦笑,觉得嘴里的肉都不香了,归根究底还是物质太紧缺。他也知道城里部分人不是拉不下脸自谋生路,而是想做也做不了。
    江平业无奈道:“农业产量太低了,收上去的农作物,都不够调度分配,哪有多余的拿出来卖。”要不也不会大多数物资需要凭票才能购买。
    低着头吃饭的许清嘉闻言抬了眼,表情有点纠结。
    心思郁绕的江平业见状,笑着问道:“嘉嘉是想说什么?”
    “产量低,那就提高产量啊。”
    童言稚语说得江平业笑起来,产量低,提高产量,可不是这个理,然而:“产量哪是那么容易提高的,多少科学家一头扎在田地里研究,就是为了增产。”尤其是粮食一块。
    许清嘉抿了抿唇:“把田分下去,产量不就高了。”
    江平业笑容慢慢收敛。
    许清嘉眨了眨眼,有点儿小紧张。也不知道这个时空里大名鼎鼎的小岗村存不存在。若是在,这会儿他们应该已经实行包干到户了。第一年粮食产量就飙升,比啥科学家都管用。
    包干到户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还诞生了一批万元户,这部分人过得比大多数城里人还好。
    当年她去首都玩,还在博物馆里面见过那张‘生死状’来着。那1八位村民肯定想不到,他们当年的孤注一掷能够带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惠泽亿万农民。
    韩东青夹菜的筷子停住,把田分下去,产量不就高了。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人性问题。大锅饭养出了一群懒惰没有责任心的人。
    这丫头倒是通透,能看明白这一点,还敢说出来。
    他在家里也听长辈说起过农村土地改革,但是因为阻力太大而搁浅。眼下改革派相对保守派而言,到底弱势。
    “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秦慧如嗔一眼许清嘉,这丫头胆子越来越大了,分田这种话是能乱说的嘛!
    许向华却是笑了笑,缓缓道:“在我老家,大伙儿分到的自留地,都是犄角旮旯里的山地或者沙地,很贫瘠。可自留地的产量比队里那些肥田都要高那么一点。”
    江平业静默了一瞬,苦笑:“给自己干活,当然是拼了命的干。”
    话题沉重起来,两位父亲默契的没再说下去,毕竟还有孩子在场,随意岔了一个话题继续聊起来。
    吃过午饭,略坐了一会儿,江家人便告辞。
    许清嘉想溜,被秦慧如拉住了。
    秦慧如严肃的拉着许清嘉坐在沙发上,愁的不行:“你这孩子怎么什么话都敢往外冒。”
    许清嘉一脸的无辜:“田分下去,大家肯定会更加努力干活,收成不就多了。就像养猪,村里的任务猪两百斤都不到,我们家养殖场里的猪,几乎都超过两百斤了。”
    秦慧如登时无言以对。
    “又不是什么大事儿,你这样会吓到孩子。”许向华和稀泥。
    秦慧如不舍得怪女儿还能不舍得怪他,瞪着他没好气道:“这孩子这么大胆,都是你惯出来的。”
    要养兔子就给建养殖场,要去黑市上卖兔子也不阻拦,她不赞同,还帮着女儿来劝。养兔子卖兔子不够,还要趁着周末去拍照片挣钱,许向华还给她牵线搭桥,找了个洗照片的人来。就没见他这样惯孩子的!
    眼见着火力转移,许清嘉不厚道地垫着脚尖溜之大吉。
    许向华:“……”小没良心的!
    一晃就是半个月,韩东青拿着一堆中药返回首都准备高考。在他走后没多久,江平业往余市扔了个重磅炸。弹。
    他挑了十二个公社试点土地改革,试验包产到组,包干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哪一种方式增产效果最好。
    其实江平业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另外三种形式就是拿来作对照组的,以便日后更有说服力。反正不管哪一种,他相信都会比现行的制度更好。
    早在六二年的山东,还有七零初的福建,就短暂实行过这种制度。虽然最后因为混乱的政局而被叫停,但事实摆在眼前,产量明显比其他年份高。
    做这个决定前,江平业和远在京城的江老爷子通过电话。老爷子告诉他,安徽已经有地方在年初就偷偷包干到户,有人给捅到了中央。主张改革的杨老发话不要着急去动,放两年再来看看对还是错。江老爷子让他尽管放开手脚去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了老爷子这话,江平业犹如吃了定心丸,雷厉风行的开始改革。
    可想而知,江平业遭到了多大的阻力。很多人觉得江平业根本就是在开倒车,复辟资本主义。他们有着十几年的舆论优势在,口诛笔伐,将江平业批得体无完肤。
    江平业也不是吃素的,拿出五月份的党刊,指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跟他们死磕,最后立下军令状,一切责任由他承担。才算是把这个政策顺利下达到十二个公社。
    红河公社就是三个包干到户试点的其中一个。这是许向华跟江平业争取来的,他相信包干到户绝对能让老家人过上好日子,也能让他们家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江平业需要增产来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许向华也需要增产来回报江平业。政策一下达,许向华专门请了三天假回了村里一趟。
    从村里回来后,许向华便跟秦慧如商量,他想辞职,回乡下承包那座荒山,种果树搞养殖。
    其实说起来,他们家绝对不差钱,乡下那两个养殖场,一年到头有大几千的净利润,这个收入远远高于其他人。加上之前那些年做运输攒下的那笔钱,金钱上他们家可说十分丰裕。
    妻子温柔美丽,还是第一批大学生,儿女乖巧懂事,他自己也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
    他应该知足了,可他就是觉得不够,钱不够,成就感也不够。
    许向华都觉得自己是这家里最闲的一个。
    秦慧如忙着学业,自从跟着教授做课题,忙碌又充实。
    许清嘉和许家康一边读书,一边折腾,养兔子拍照,做的有声有色,欢天喜地。
    就是许家阳都交了一群小朋友,每天玩的不亦乐乎。
    他这个一家之主却闲了下来,上班、下班、出差,按部就班,一点波澜都没有。乡下养殖场已经进入正规,一个月回去看一趟足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