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节

    而对于心志坚定的人来说,隐藏在战场各处的声音好似阴影中的猛虎,随时会汇聚成一方大军择人而噬,这让他们无法全心全意应对来自正面的猛攻,而是不停分散心神寻找着可能从其他方向杀出的偷袭。
    元鉴的儿子元伯宗已经在顽强的抵抗中失去了一只手臂,乱军中总有那么几个厉害的队伍犹如水中的磐石,屹立在溃军的洪流中一直坚持。
    但坚持的结果便是他们会成为比任何人都显眼的存在,无数的弓矢、进攻都像他们扑去,元伯宗身后便是父亲元鉴的将旗,自然被当做“重点照顾”的对象,在敌方数十人的围攻中失去了手臂。
    “走!”
    元伯宗咬牙砍死了一个趁机偷袭的骑兵,对着自己的父亲发出一声嘶吼:“父亲快逃,趁着还未合围,回睢阳去!”
    元鉴哆嗦着嘴唇,看着自己的长子,脸上却已经有了毅然的神色。
    “你走吧,我断后。”
    元鉴提起了手中的长槊,一声哀叹发出,“我数次败在白袍军手上,朝中已经不可能容我,即使我逃了回去,这辈子也不可能东山再起了,你……”
    “您若不走,我自刎当场!”
    元伯宗将刀横在自己的脖子上,瞪着眼睛。
    “将军,敌人只为了攻城,并不为了杀戮,少将军殿后未必会有事,只要不敌时投降便是。”
    丘大千焦急道:“北海王也是宗室,总不会对自己的子侄下手!少将军留下性命无虞,可是将军要是被俘,则三军再无翻身之时啊!”
    睢阳七万兵马,还有大半毫发无损,只要元鉴收拢残兵休整,倚靠着睢阳的城坚,未必不能继续防御下去。
    元伯宗刀下用力,脖颈上已经有了血痕。
    “走!”
    “撤!”
    元鉴终于在副将丘大千的催促声中下达了离开这里的命令。
    主将的逃离对于正在鏖战中的部队来说,有着致命的打击。几乎是在发现主将不见了的那一刻,所有的士卒都丢下了武器、放弃了阵型。
    有些下跪乞生,有些仓惶逃跑,有些唾骂着元鉴的孬种。
    杀声震天的营垒里,脱下了袍服逃离的元鉴神色阴森,若有所思,被溃退的浪潮推到了营垒的深处。
    他刚下了马,挽着缰绳,神色迷离,身边的十几个亲兵和副将亦是情绪低落,刚刚发生的一切都好似崩塌了的幻境,快到完全让人无法适应它是怎么产生的。
    而不远处的高丘上,紧抿着嘴唇的陈庆之一直在观察着这骇人的变局,为战场上每一次变化做出新的变动。
    他的表情冷静而坚毅,手中的将旗随着每一次变化或翻动、或倾倒,连续的胜利并没有让他志得意满,反倒更加肃然,他所有的精神都用在了最后的时刻,以防止临到结束却突然功亏一篑。
    围绕在他身边的卫队、侍从、旗手和吹鼓手们,带着一种敬畏生命般的态度从下面望着他,武器都已经收入了鞘中,在这个中年男人面前,似乎武器已经是一种多余的东西。
    他的智慧和谋略,已经胜过了千军万马。
    作为护卫的花夭看着败军像是流水般向着后方奔逃,而两边的山势阻碍了白袍军的继续追击,这让她不免皱起眉头。
    “陈将军,敌人已经开始撤退了,如果这时候将他们放走,难道是要继续攻占第四座、第五座大营吗?”
    此时之前阴翳的云层终于开朗,但从云中露出的落日红光阴惨,待那红光落尽,天色便会转向漆黑,无论白袍军再如何能征善战,也不可能再继续攻打第四座营垒了。
    “我就是要等着他们走。”
    看着敌方军主的大旗轰然倒下,陈庆之的眼睛里写满了“胜局已定”。
    他眺望着远方像是流水般溃散的逃兵,长长地叹了口气。
    “梁国的骑兵不再是昔日的骑兵,而魏国的勇士,也已经不是昔日的勇士了。”
    ***
    和徐州之战一样,明明占据十倍与敌方兵力的优势,最后却不得不选择仓惶的逃离战场。
    败军之中也是一片混乱,其中不乏已经疯狂四处砍杀同袍的可怜人,为了元鉴的安全,十几个侍卫将他牢牢的护卫在中心,推动着他往营垒的北面走去。
    所有的营垒都是沿着河道修建的,这原本是为了防止梁国人凭借水军偷袭、以及为了方便各营垒之间运送粮草物资而做出的考虑,如今却成了他们仅有的一线生机。
    疲兵是跑不过士气正盛的骑兵的,但一旦上了船、入了河,哪怕再善战的骑兵也无济于事。
    这样的颓败的气氛,在听到河水滔滔之声后总算是好了一些。
    “快到了,早上还有运粮的船只过来,码头留了不少士卒看守,我们先坐运粮船离开这里,回了睢阳再重整军马!”
    丘大千松了口气,脸上惊惧的神色却依然还未散去。
    元鉴依旧一言不发,他在此战中失去了太多的东西,甚至还有可能失去已经长成的嫡子。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应对不利。
    元鉴的侍卫们都明白主公在低沉着什么,一旁的丘大千喟叹一声,无力地安慰着:
    “此乃非战之罪,等我们回了睢阳,一切会好起来的。”
    他们绕出河畔的堤坝,踏上简易搭起的码头,远远看到运粮船旁有人影闪动,顿时加快了脚步。
    此时天色已经昏沉,再不离开道路更加难辨。
    “那边的,今日是谁值守?”
    丘大千努力回想着早上安排的军头。
    “李六呢?让他来见……”
    他的话陡然一断,脸上露出了惊恐的表情。
    离得近了,方能看到运粮船的附近横七竖八的躺着不少尸体,他们身下的鲜血早已经凝结,显然死了多时了。
    刚刚他们看到的那些影影绰绰的身影,都是来自于码头上养精蓄锐的一支队伍。这些人皆是高大健壮之辈,见到他们的出现,眼睛里纷纷闪过振奋之色,手中握着的钢刀也因此微微颤动,随时可以扑杀向前。
    并他们手中兵刃更可怕的,是他们身上熟悉的白衣。
    丘大千环顾四周,附近的芦苇荡中有兵甲摩擦的声音不时响起,恐怕到处都是早有准备的伏兵。
    这些白袍军根本不怕他们知道有伏兵,因为他们只有这一条生路。
    剑拔弩张间,一道颀长的身影从运粮船中走出,身披银甲、腰配宝刀,一出现便让元鉴人马的精神都绷紧了起来。
    是陈庆之亲自来了吗?
    不,这般年轻,应当不是那个大器晚成的将军。
    “是你!”
    看到来人相貌身形的元鉴却已经认出了这人。
    当初那个鲜衣怒马,骗得他以为那是二皇子萧综而主动本阵的,不正是此人吗?
    他横眉立目,已然“哐仓”一声拔出了武器。
    “之前在徐州走的太过匆忙,没有来得及通名,在下白袍军参军,吴兴马佛念。”
    马文才藏起了眼中的锐利,然而那身冷傲孤清的气质,却无法让人相信他只是个小小的参军。
    随着他一步步从船上走出,周围的白袍军也好似收到了某种讯号,纷纷从堤坝下、从芦苇中露出身形,渐渐向着元鉴的人马合围。
    唯有马文才,孑然独立在浩渺的汴水前,向着岸上清浅一笑。
    “将军好久不见,别来无恙?”
    第460章 深藏功名
    陈庆之的棋术出众,在二十岁之前, 便已经成了国手。
    作为教导他棋艺的老师, 萧衍曾经评价他有“一眼看出敌人破绽的天赋”和“无穷推演下去的心力”。
    也由于他有“无穷推演下去的心力”, 他是萧衍最满意、最欣赏的对弈者,因为只要陈庆之不想让这局棋下完,一局棋就能就这么无穷无尽地对弈完,直到填满每一口气。
    想要赢皇帝不容易, 但是想要输给皇帝、还不让皇帝乏味, 更不容易。
    如今, 陈庆之在棋局上的逆天天赋, 却表现在了战场上。他以战局为棋盘, 以士卒为棋子, 下出了一场绝妙的好棋。
    元鉴没有逃脱,在攻破第二座营垒、白袍军众人都在进行休整时,陈庆之却安排马文才带领了上百个擅长近战搏杀的士卒沿着水路先行一步,埋伏在第三座壁垒撤退的必经之路上。
    大本营被攻破的速度太快了, 当开始有逃兵往码头边跑的时候, 马文才就意识到不能再等下去。
    所以他们干脆杀掉了码头里留守的士兵, 又凿穿了大部分的船只、用布团堵上缺口,不离开水的时候看不出,一旦行驶出去就会沉船。
    剩下的,就只有静静地等着瓮中捉鳖了。
    陈庆之一日之内连下三阵, 马文才又在汴水边拿下了准备逃回睢阳的主将元鉴和副将丘大千, 接下来的时间几乎没有花费什么功夫, 这位北魏的宗室将领就被北海王说服了,彻底投降了梁军。
    陈庆之付出了白袍军伤亡三百多人、荥城兵马损失六百多人的代价,彻底攻破了元鉴的防御。
    有了元鉴的归顺,睢阳没有废一兵一卒便被拿下了,城中几万军队一夜之间就变换了旗帜,成为了北海王的兵马。
    睢阳被拿下,对于梁国来说意义完全不同。
    睢阳是梁郡的首府,而萧衍在被禅位建立梁国之前,曾为“梁国公”,封地便在梁郡,只不过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他的“梁国”是古梁郡,已经属于北魏的领土。
    然而,如今梁国的军队攻破了睢阳,踏入了梁郡的土地,真正的将“梁国”的旗帜插到了梁郡首府的城头上,即使是一贯内敛的陈庆之,都不由得抚摸着城墙眼中含泪。
    陈庆之在徐州一战时已经成名,而如今以七千人的军队连破荥城、睢阳及其周边十二城,一日之内连下三垒、击破七万人的防御,此举顿时震惊南北。
    就连负责写军报的马文才下笔时都感到一股热血沸腾,笔走龙蛇间荡气回肠,写完后只觉得纸上都散发出森森的杀意,他第一次领会到了祝英台所说的“笔意”,这实在是从他会写字以来完成的最好的一幅作品。
    “请先生过目,可有什么不妥之处?”
    马文才心悦诚服地奉上战报,让陈庆之先检阅一番。
    这并不符合梁国的规矩,他作为参军,本不必照顾陈庆之的看法,监督他在外的军事行为、防止他拥兵自重,才是一个参军该做的。
    但马文才已经被陈庆之行云流水般的军事才能所折服,有意想要拉拢这位乱世中的“奇才”,对于他的态度犹如半师半友,并不用提防的态度相对。
    陈庆之自然感受到了这股变化,事实上,从睢阳城被攻下开始,所有人对待他的态度都有了变化,有拉拢如北海王,有崇拜如花夭、阿单者,也有马文才这样,以长辈的态度对待,希望能学到军阵之法的。
    陈庆之从头到尾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对待。
    他人生的前三十多年既然能承受的住怀才不遇的冷漠,如今自然也就经得起一飞冲天后的热情。
    所以他笑眯眯地接过了马文才的战报,在看完后微微一怔。
    “佛念为何不写自己的功劳?若不是有你调度有方,而后又亲率百人成功拦截元鉴,根本就不会有今日的大获全胜。”
    “自刘宋元嘉北伐后,我南朝在南北对峙中就从未获得过如此的大捷。白袍军出征在外,很难得到朝中的支持,陛下虽然有意相助,但也不得不顾及朝中的态度,但如果这一战大获全胜,战略态势就完全不同了……”
    在行军打仗时上,马文才远不如陈庆之,可在两国大局和为白袍军谋取政治筹码上,陈庆之则不如马文才。
    “因此,朝中需要的是‘堂堂正正’的大胜,他们需要看到的是白袍军以七千之数大破敌方七万兵马,是一日之内连下三城,半月之内连下十二城,至于如何调度当地兵马构建工事、如何截断后路迫其投降,都是些不重要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