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节

    还没吃完饭,从食堂回来的叶妈妈,却带来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
    碧土村田地里,今早从林子里坡上,溜出一条黑尾巴蛇,追着老鼠来的,幸好是无毒的,被村人们分着吃掉。
    叶老爷子皱眉道:
    “以后娃娃们少往山边跑,林子里也别单独去。”
    叶爸爸叹息道:“他们村怕的不是黑尾巴,而是野猪群、豺狼、熊瞎子哪些。那天晚上,不是有人听到一声狼嚎?要是狼群进村,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甜妹儿眨巴两下眼睛。
    她不敢跟爷爷爸爸说,青山空间里也传来几声狼嚎。
    武力值必须加大啊!
    **
    最近,碧土村黄队长愁得白发冒出数十根。
    他们村的巡夜队,是碧山村的五倍以上,为的是安全。
    黑尾巴蛇是当地土话。
    咳咳咳,它有一个人人都听过的恐怖学名——蟒蛇。
    是的,就是蟒蛇。
    能吃人的大蟒蛇,比如五米以上那种,被本地人称为‘大龙’,‘青龙’,‘煞龙’,但这种蛇百年难得一见,都躲在深山老林里。
    若是真不幸遇到,不是人死,就是它被人群殴死。
    至于——
    作者有话要说:  叶子:么么哒~~~~
    生活在山边,除去人防着,野生动物同样得注意一点。
    通常它们不伤人,总有特例跑出来的。
    小时候还有野兔野鸡野猪、野刺猬、野罐类的……跑出来,长大只剩下蛇_#
    晕倒~
    **
    叶子开心开心极啦!
    第170章 育秧与收麦
    因本地是亚热带雨林气候, 碧山溪水质量好, 田鼠、山雀类多, 短一点诸如两到三米的蟒蛇, 在本地山林里不算少见。
    从山林里窜出来的蟒蛇, 几年内总有那么一两条。
    它们多数都在五米以内,常在三米左右, 比罕见的过山峰(眼镜王蛇)类的剧毒蛇好对付得多, 两个青年村民只要不打岔, 可轻轻松松将一条两三米蟒蛇拿下, 剁肉存粮。
    碧土村黄队长担心的可不是蟒蛇。
    而是碧山里的猛兽类。
    碧山是群山系,除去二碧山、三碧山,连绵不断还有很多群山,有名字的,没名字的,一座又一座。
    而围绕三村的群山, 只要比二碧山高,就有名字,且以数字为名, 排在‘二’之后。这大概是因为祖宗是个取名废。
    从山外人眼里来瞅,三村的村民本就出自碧山系, 并无什么山脚山腰,他们村就住在碧山里,是一整大坨碧山系。
    而碧山的坏特点,建国以前有俩个:
    一是山贼多, 二是野兽多。
    山贼多,因为碧山高、树林密,山间小路人口少,容易迷路,而进出碧山的山路,无野兽安全的仅有那么两条。
    因此常出现拦路打抢的人。
    就像电视里演的一样,蒙个面,见到不认识的人就打劫。至今百姓不知道劫匪是谁,唯一确定,肯定是当地村民。
    野兽多,这里有虎豹蟒熊等猛兽出没。
    根据老人一代一代流传讲过,村里曾合伙打死一只外出觅食的老虎,还将肉、骨、爪、血给三个村子的人吃。
    当然,虎豹类猛兽出山活动,却比蟒蛇出山更少见,它们在那座山里的哪个角落,村民们一点不关心,只要不在村子里就好。
    村民们的最大危险来自两个种群——野猪与野狼。
    当林子里野狼在食物减少时,会习惯性的迁徙觅食,很有可能成群结队往村子里跑,这些家伙最难对付,对付必是一群。而野猪们同样如此,在春秋季节,隔几年会出来祸害地里的庄稼粮食。
    这两种赖皮的野兽,让村民们狠得牙痒痒,恨不得将它们全宰杀光,吃肉剥皮抽骨。可惜野味也不是那么好打的。
    碧土村的房屋特点是一定有高墙等,还会有很多陷阱,各家各户也有一些原始的打猎工具。有时陷阱里还能套个偷偷摸摸黄大仙之类的。
    如今半夜听到野狼嚎叫,这说明附近肯定有狼群迁徙,这是一件防备持久战,令村民们苦不堪言,但不得不做。
    直到一个月没听到狼叫,山民们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
    至于碧水村,蟒蛇可能从溪水沟里滑至他们村。而碧山村背靠神山,从来没有出现猛兽伤人的故事。
    两村村民村民只需要出人出力,在必要时刻,协助碧土村赶出或杀死猛兽,得到一部分的奖赏。
    而三村老祖宗有交代,由前村长家口口相传:
    无论哪个村,在面对野兽攻村时,必须放下暂时的成见,一致对敌兽。
    三村老祖宗不知道,村人们都知道,三村村长老辈家还有现代打猎工具——三把工字牌汽木仓,以及数百粒的铅弹。
    村里可有不少猎人高手!
    必须提的是,这并不违种花国的规章制度。
    直到八十年代末,汽木仓与仿真木仓没有明确划分。当地村民有拥有汽木仓,打野味的权利。谁要是有钱,都可以买到它。有霸气的山娃娃打鸟都用它。
    九十年代开始,汽木仓类事故层出不穷,为安全考虑,将它归为木仓,人民群众必须上交。这是后话。
    总而言之,狼嚎现,碧土村的人最近恐怕有的忙活。
    **
    野狼群不出现,晚上嚎叫也只偶尔传来一两声,不知远近。村民们只能干着急,暂且放一边去。
    雪融化后,村里男女老少依旧穿着厚棉袄,除去一日三餐,时时刻刻往地里蹦哒,坐在田坎上,去敲敲土,看硬松程度,在感受一下山间温度。
    只要气候在暖和一点,稻谷、红薯、洋芋都得准备开种,各种各样的春种春收,一点都不比秋忙轻松。
    至于麦地与油菜花地的收获,盯着越来越伤心,只能期待多一点,半夜里祈祷再多一点。
    村里老人都不去麦地,家人们生怕他们怕哭晕过去。
    瞅着一片揪心的场景,张队长思考许久,再听取老辈们的建议,最后与干部们商量许久,决定今年多种十亩红薯,减少水稻等高要求植物。
    红薯最便宜,生产队今年总工分值肯定下降,没钱就没钱,但没有什么比填饱肚子更重要。库里有粮,心里不慌。
    开春过后,白老爷子也会帮他一下,向公社里打一份宜种粮食报告。况且,诸如种植什么,队长是有权力选择的。
    今年春季来的相当晚。
    直到三月中旬,气温才略微适宜。
    等张队长一声命下,村民们分成两批,一大批下地种红薯与洋芋等。一小部分则准备育秧苗、种水稻。
    牛驴纷纷下地,不知疲倦地犁地。
    村民们在它们屁股后头,用锄头将翻好的松软土壤弄平,近闻皆是泥土与青草的芬芳。
    甜妹儿穿着蓝色毛线衣,外罩一件蓝棉袄褂子,绑着高马尾辫,露出白嫩精巧的脸蛋儿,在田间跑来跳去。
    今早起来,全家人心血来潮量一下身高。
    参照比是堂屋墙壁,这还是甜妹儿请求爸妈制作的。最后发现过个春节,全家小辈都在长个儿。
    叶安诚五厘米,思丫头四厘米,晓丫头三厘米,甜妹儿五厘米。连叶三叔都往上延伸厘米,身高成功超过叶二叔,直奔叶爸爸。
    果然,全家偷偷摸摸开的伙食太好,营养跟上。
    此刻,甜妹儿搂着数个长竹筒,蹦蹦跳跳,给亲人们送水。
    叶妈妈正在田间疏通沟渠,加固田坎,在把清澈的溪水引入一方方稻田里,润湿泥土,看上去特别清澈透明。
    这几天除去整地,还要忙着给育苗。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尽管还没有杂交水稻,村民们依旧尽心尽力,选择好优良的秧田,浸泡种子育出嫩稻秧。
    这可是种稻田的关键之一。
    “妈,二婶婶,喝点水!”
    甜妹儿把竹筒递过去,筒里是叶家特有的淡淡甜味‘温白开’,每日的做汤汁者则是家里最小女辈。
    叶二婶对小侄女眨眨眼睛。
    这丫头不喜欢吃果干,原来是存着天天泡温水,这么一喝,味道挺好的。
    甜妹儿对她神秘兮兮一笑,然后抬头往山坡上瞧,继续往山上‘慢慢’爬去。“虚岁”四岁的山娃娃,真的比三岁自由很多。
    半山腰梯田往上,全都是肥沃的一块块黑土地,不在引入溪水。今年这些地会全部种上红薯。叶家大老爷们正在梯田里,满头大汗地劳作。
    “爷爷,爸爸,二叔,三叔,大哥,喝水啦!”
    甜妹儿一边大声叫喊,一边在地梗边上跑着。
    离得近的黄老爷子,赶紧弯下腰扶她一把,拍拍她肩膀,笑眯眯嘱咐一句‘小心,慢点跑,地里滑’。
    “谢谢黄爷爷!”
    瞅着她一点一点走远,黄老爷子笑着摇摇头,才蹲下来,捧起地里泥土,闻两下,总觉得跟往年不一样。
    从去年秋天开始,当地气候都很诡异,老农民全部都迷迷糊糊,也不知道正常该是啥样的,还真让人伤脑筋。
    春种真的很忙,起早贪黑,在水田里插秧栽水稻、种红薯、洋芋,洒南瓜种子,还有其他少量的蔬菜等。
    睡觉五个小时,基本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吃饭都是在田坎地梗边,除去老人娃娃,无人搞特殊。
    值得庆幸的是,碧水村食堂已经基本断粮,而碧山村碧土村还能基本维持。但粮食量提供一日三餐已经是最大限度,村民们吃的粮食少,干的活多。
    连续十几天,村民们又累又饿,连走路吃饭都能睡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