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

    赵氏破天荒的给梅芳盛饭,递了筷子,让梅芳受宠若惊。
    “娘,我自己来就好。”
    赵氏把饭碗塞到梅芳手里,“来什么来,你把点心手艺记下了吗?赶紧说出来,我们大伙儿一块儿记着,免得你忘记了。”
    “记下了,不过她们做的点心多,我只记下了三个。”梅芳有些忐忑,怕婆婆嫌自己没用。
    这次赵氏却没有计较,“记下几个算几个,你先说说看,咱们把料子买回来,赶着翠枝那小蹄子不出摊的时候,咱们就去镇上出摊。”
    梅芳松口气,细细把记下的几个点心制作细节说出来,旁的几个女眷仔细记着。
    待梅芳说完,赵氏才道:“你确定她们往豆沙里放的是麻油?”
    别的也就算了,赵氏暂时没寻到什么不妥,但往点心馅料里放麻油,怎么想都觉得很诡异。
    赵氏怀疑冬青和翠枝知道梅芳过去串门的意图,故意诓骗梅芳。
    王氏的两个儿媳,跟人精似的。
    梅芳一脸认真,“我亲眼看见她们倒进去的,而且还说要是不够用要找咱们家借呢,冬青说嗯……生豆麻嘴,跟花椒的麻相互抵消,只留下香,那豆沙确实比红豆好吃很多,有一股说不上来的香味儿!”
    生怕别人不信,梅芳紧接着道:“冬青还紧张兮兮的,再三叮嘱我不要把这个独门秘方说出去,是她跟上京的宫廷点心师学来的,要不是翠枝姐帮腔,冬青都不愿意告诉我为什么。”
    “嘶……”赵氏细一想,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儿,梅芳虽然性子软好拿捏,但不是傻子。
    要是冬青和翠枝诓骗她,绝无可能毫无破绽,梅芳应该能看出些端倪。
    而且按梅芳的描述,冬青疑心很重,不愿意相信她们家的人,最后还是相处时间长的翠枝帮腔,才让冬青信了梅芳。
    这几年下来,翠枝与梅芳的关系确实要近一些。
    当初妞妞出生,恰逢闹蝗灾,翠枝都用旧衣裳给妞妞裁了身小袄子。
    赵氏一咬牙,道:“行,咱家有的是花椒,麻油也还有一瓶,应该够用,梅芳你把别的要用的材料都记清楚,咱们去买回来,就着手做这个点心。”
    梅芳心里也很是顾虑,想了想,道:“不如这样,把材料买回来,先做一些试试水,少做一点,不行再做二说。”
    “得,这次梅芳做得好。”王氏赞赏的看了梅芳一眼。
    她的三个儿媳,就只有梅芳比较好拿捏。
    小赵氏之前还好,毕竟是本家,跟她一条心,可惜后来因为冬青,小赵氏跟她生了些间隙。
    至于二儿媳艳芳,赵氏最看不顺眼,不管她说什么艳芳都梗着个脖子,不顺从不反驳,让她无法下手,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
    ************
    这边李老汉一家吃过晚饭,大狗和李老汉坐在院子里吹风,王氏帮着翠枝收拾点心,准备明天出摊。
    瑾瑜与冬青回了屋,将陈君然今日点的作品放在桌上,借着烛光观摩。
    陈君然已经为点画配了绣线,大多以黑色和灰色的绣线为主,白色点缀,对照着看下来,是一幅水墨山水画。
    以冬青的眼光看来,陈君然的作品意境脱俗高雅,瑾瑜的就相对俗了些。
    瑾瑜则觉得陈君然的作品少了市井气息,毕竟在明山镇,大家的审美还是偏向各种吉祥喜庆的花色,鲜艳一些比较讨喜。
    瑾瑜给冬青解释了一番,提笔添了几个花色,将绣线重新配色,又是一幅颜色新鲜的绣品。
    冬青笑着摇了摇头,旁人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称之为神来一笔。
    而瑾瑜,硬是几笔把别人清醒脱俗的画作落了俗。
    不知道明日陈君然看到自己的作品变了个样,心里会怎么想。
    “这叫因地制宜,小傻瓜,这幅绣品是上河村一个猎户订的,要拿回去绣了给儿子新房做点缀,拿幅黑白相间的作品过去,他不懂鉴赏,只会犯了他的忌讳。”
    瑾瑜弯腰卷起底布,“日后接触面广了,也许会用得上磅礴大气脱俗的风格,现在不行,不信你去问爹娘大哥和嫂子,他们一定觉得后面这样好看。”
    “也对……”冬青无话可说,确实是这么个理,这里没有谁会喜欢在婚房里摆一幅黑白相间的水墨山水画。
    瑾瑜将布料收好,拿出纸笔坐定,“今日我与陈君然讨教了一下考试内容,他说经义一定要按照注解来做,千万不能自由发挥,看样子我应该去买一本《四书集注》。”
    冬青点头,“嗯,我虽看过这四书五经,也大体理解其义,但术业有专攻,我当初看不是为了参加科举,有不少欠缺之处。”
    科举分明经科与进士科,后者比前者难上数倍,以儒家圣典为题,应试内容基本是四书经义,解释以《四书集注》为准。
    黎国太祖皇帝,为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才,在前朝科举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应试之人不仅要考儒家经义,还考诗赋策论和算学。
    这些冬青都一一与瑾瑜说过,瑾瑜不担心算学和策论,他上学时高数从未挂科。
    至于策论,就是对某事进行分析探讨,寻最佳解决之法,古今中外历史上这么多例子,那些前人累积的经验就够他所用。
    瑾瑜主要是担心这诗赋与经义。
    贴经和墨义靠记性,只是乡试头场考试要以八股制式破题,代圣贤立言,瑾瑜一听就觉得头大。
    诗赋一门,平日瑾瑜能随口作成打油诗,可生活环境影响,要他做出能让此间考官眼前一亮的诗赋,实在是有点难。
    目前只能尽力而为,好在陈君然的描述里,县试府试算不上太难,只要尽心念书,一般都能考过。
    瑾瑜自问算得上尽心尽力,从未懈怠。
    冬青给瑾瑜研了墨,两厢静对,就着摇曳的烛光,仔细温习了昨日的内容,再学新的一段。
    只要冬青在身侧,瑾瑜就觉得浑身冲劲。
    男子汉大丈夫,当然要给自己妻子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枉费冬青这日日的陪伴。
    睡觉时,瑾瑜嫌这棉被厚重,天气又热,他体温一直比较高,索性脱光了上衣。
    冬青已经躺到里侧,瑾瑜背对她脱去衣裳,背上的肌理线条流畅,举手下放间,能看到健硕的肌肉在皮下鼓动。
    冬青有些晃神,待反应过来,她的手已经放到了瑾瑜光滑的背上,手掌清晰的感受到火热又充满力量的肉体。
    瑾瑜只觉一抹柔软的温凉印在后背,如羽毛般轻搔入心,勾得人心发痒。
    喉头上下动了动,瑾瑜回身调笑,“如何?为夫的肌肉好摸吗?”
    冬青如烫手般把手收回来,脸埋在被子里,却点了点头。
    瑾瑜那一身腱子肉,紧实光滑,手感极佳。
    冬青的小模样实在招人喜欢,瑾瑜不禁莞尔,一个翻身覆在冬青上方,声音磁性悦耳,“我从头到脚都是你的,好摸就随便摸。”
    说着,牵引冬青的手放到轮廓分明的胸膛,胸前与腹部的肌理健硕却不突兀,胸肌肉眼可见抖动了一下。
    冬青得了鼓励,大着胆子,指尖顺着肌理间浅浅的沟壑描摹,觉得手里握着鲜活的生命力。
    瑾瑜肌肉越发紧绷,“冬青……往下些……再往下些……”
    冬青手顿住,满面酡红,柔荑慢慢往瑾瑜下腹移去,最终被一上扬柱体拦住去路。
    顿时只余一室喘息,冬青感觉有什么东西在体内破土,发芽滋生,恣意生长,从不知名处起,蔓延不知名处去。
    说不清也道不明,只觉胸口酥酥麻麻,酸酸热热。
    夏日昼长夜短,寝至六更天,天光大亮,翠枝已经在灶屋里忙开了。
    将点心打包起来,按照冬青之前的法子,背篓分层装进去。
    “冬青,起床了。”
    听得院子里的响动,瑾瑜恢复清明,轻轻推了推里侧的冬青。
    早睡早起身体好,他们要跟翠枝一起出摊,把点好的挑花刺绣拿到街上交给买主,顺便解决一下售后问题。
    冬青迷迷糊糊应了一声,却没有睁开眼睛。
    自跟瑾瑜同床共枕,整个人都倦了些,许是瑾瑜惯着她,有了依靠就多了惰性,不像以前在柳家和湘王府那般时时警觉。
    瑾瑜也不催她,自顾起床穿戴洗漱,打了洗脸水放到盆架上。
    拿起冬青的衣裳,坐到床边,伸手托住冬青头颈,不费劲就把冬青拉入怀里。
    冬青下巴杵在瑾瑜肩上,睁开眼睛,懒洋洋的蹭了蹭,才伸手接过瑾瑜准备给她穿的衣裳。
    “我醒了,自己来就好。”
    动作麻利整装完毕,瑾瑜收拾需要带到集市的东西,恰好赶上翠枝打包好了点心。
    冬青往灶屋走,“先等等,我还有东西要拿。”
    片刻后回转,手里端了昨日用糖腌制的杨梅。
    砂糖已经液化,浸泡着野杨梅,有着丝丝儿透亮。
    冬青用筷子夹了一颗放进嘴里。
    经过一天一夜的腌制,糖的甜已经浸透杨梅,却没有将酸全部抵消,夹杂着杨梅特有的味儿,实在是酸甜可口。
    “来尝尝。”
    一人喂了一颗,瑾瑜不住点头,确实比之前那颗好吃不少。
    “我们拿到集市,可以当做零嘴儿售卖。”
    冬青扒了一小碗留着给家里人,剩下的带着上路。
    走在路上,好巧不巧,在羊肠小路那一头看到了赵氏和她的三个儿媳。
    远远看着四人背了两个背篓,没有带着孩子。
    赵氏显然也看到了后面的冬青几人,忙招呼另外三人加快了脚步。
    瑾瑜和翠枝冬青走在后面,只看着前面的人躬着腰可劲儿往上爬,样子说不出的滑稽。
    三人十分好笑,对赵氏的小心思心知肚明。
    这大伯母只怕是心虚,想避开冬青,偷偷买了材料回家做点心,生怕与冬青遇上,问她背着两个空背篓去赶集要买什么。
    索性慢悠悠跟在后面,眼看前面四人要脱出视线又走快一些,让赵氏几人拼命赶路。
    昨日与陈君然约好,一起赶集把他点的那幅挑花刺绣交给买主。
    陈君然起的晚了些,好在一身轻松,没多久就赶上了瑾瑜几人。
    在集市上守了几个时辰,陆续把挑花刺绣卖出去,陈君然点的那幅三尺见方大小,卖了三钱银子。
    除掉五十文钱的成本,利润有两百五十文,瑾瑜分了一百三十文给陈君然。
    掂了掂钱袋子里哗啦啦的铜板,陈君然喜不自禁,决心跟着瑾瑜好生学习。
    把这点画学精了,开拓市场之后,钱如冬青说的一样滚滚而来。
    这般,家里再不会有人看他不起,也无人敢再看他不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