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

    第13章 寿宴
    一样的朱门,一样的贺联,就连收贺礼的家丁说的话也和前世一模一样。
    浔阳不由忆起前生的林林总总,当初在寿宴上她和彭四郎合奏了一曲《醉太平》作为寿礼。多少人夸他们佳人才子天造地设,浔阳自己也信以为真,如今想来都如笑话一般。
    彭家的小丫鬟提着裙角跑过来,此情此景也与前世完全重合。
    “见过郡主,我家五小姐请您去花厅相见。”
    丫鬟胡桃总是冒冒失失,她口中的五小姐是庆国公之女彭玥言。
    彭玥言与浔阳自幼相识,浔阳厌恶庆国公府所有人,独独不怨玥言。若说自己被迫和亲有十分的苦,那玥言在前世则承受了十二分。
    慷王登基后庆国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将玥言许给了有虐妻之癖的虎啸军统领黄禄。犹记得自己出京之前玥言为她送行,本就纤瘦的她形容枯槁,身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伤疤,丝毫见不到旧日风华。而伤她最深的却不是夫婿的虐打,而是亲手推她入火坑的生父对她不闻不问。
    花厅里除了彭玥言之外,还有彭四郎,这也是浔阳早已知晓的。
    银铃宫绦伴着浔阳的步伐铃丁作响,人还未到已先吸引了目光。正是春暖时节,鹅黄如意云纹交领短襦配着兰紫留仙裙,加上明艳的脸庞,清新的妆容,直让人感觉今年的春光都聚在了浔阳一人身上。
    “郡主这一身打扮,快把外头的桃花比下去了。”玥言看着浔阳的襦裙满目艳羡。御赐的蜀锦尊贵却难免老成,这般配色端庄又不古板,娇媚又不落俗,浔阳的眼光真是越发独到了。
    “照着你的尺寸裁了一身,已让胡桃收起来了。”
    “多谢郡主。”玥言笑逐颜开,露出浅浅的梨涡。
    彭四郎走近,笑道:“郡主待玥言真是比我这个当哥哥的还好。”
    “你既知道还不多对我好些。”
    彭四郎好气又好笑,轻敲了玥言的脑袋:“没大没小。”
    玥言朝着彭四郎做了个鬼脸,又道:“你没大没小的妹妹要去帮母亲招呼宾客了,郡主这位贵宾就留给哥哥招待了。”言罢欢欢喜喜而去,独留了浔阳与彭四郎。
    彭四郎欲言又止,对着诗友他总能滔滔不绝,面对浔阳却难以开口。
    浔阳早已知道他要说些什么,便给了他个台阶:“令堂大寿,不知彭公子准备了什么特别的贺礼?”
    “我正想与郡主商议此事。”彭四郎喜出望外,心说自己与浔阳真是心有灵犀,“我新谱了一首曲子,想献给母亲作寿礼,若然,若然能有郡主的琴音伴我的箫声,必是锦上添花。”
    彭四郎忐忑不安,留意着浔阳脸上的每一丝变化。
    浔阳微微一笑,欣然应允。
    “不过,这谱子至少得让我弹两遍熟悉一下才好。”
    “这是自然。琴已备好了,不过,不过我也得去招呼宾朋,只好,失陪。”
    “彭公子只管去吧。”浔阳心中窃喜,这也与前世如出一辙。
    彭四郎一步三回头地离去,浔阳捧着曲谱心不在焉。前世大概在她弹完第二遍时,有一身穿囚服的女子闯进了花厅。当时她不清楚那名女子的来历,又怕给庆国公府带来麻烦,未敢收留她。直至多年后,唐近跻身大理寺卿,翻出了定远将军关致的案子,为这位蒙受通敌冤屈的名将雪冤,浔阳才知道今日所遇见的是越狱的定远将军之女,关晨娘。
    定远将军是大数朝难得一见的猛将,而且为人刚正,不涉党争。也是因他太过正直才得罪了小人,罗织了他通敌叛国的罪证。陛下乃念其功劳,赦其死罪,斩去右臂,举家流放。今日正是关家人押解出京的日子。
    前世浔阳见到从边疆回京的关晨娘后一直心存愧疚,若当初她肯相助,或许关晨娘便不必受流放之苦。最重要的是,定远将军甚得民心,为他翻案对慎王府有利。
    第二遍琴音刚落,关晨娘果然来了。
    关晨娘生于西北,长于军中,虽是女儿身,却有着男子的坚毅。被押解的官兵打得遍体鳞伤,依然坚持要为父亲翻案。
    “姑娘。”关晨娘体力有些不支,单膝跪在地上,哀求道,“姑娘,求你救救我。”
    尽管身受重伤晨娘也没落过一滴泪,这份坚强浔阳打心眼里钦佩。
    浔阳放下琴谱,虽然她也想还关家清白,但收留朝廷要犯是重罪,她必须了解清楚眼前这个女子是否值得信任。
    “你是逃犯?”浔阳冷声道,“这么辛苦逃出来不找个没人的地方藏着,明知我在这儿抚琴还要过来,有何用意?”
    关晨娘没想到浔阳有此精明,自己的心思竟这么快就被看穿,一时间想不到说辞。
    “你叫什么名字?”浔阳明知故问,只为知道关晨娘愿不愿意坦诚。
    “关晨娘。”晨娘不假思索,关家儿女,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性命可以不要,气节不能丢。
    “定远将军的女儿?想翻案?”
    “是!”
    “有证据?”
    “若有实证,我关家何至于落得如斯田地!”
    “无凭无证,如何翻案?”
    “我父亲是无辜的,只要慎王肯出手,一定能还我父亲清白。”关晨娘也是病急乱投医,得知慎王千金今日会在庆国公府,便拼了性命越狱来此。
    “我父亲为什么要帮你?”
    关晨娘默然,她记得父亲曾说过,他们军旅之人义气为重,而京中权贵却是利益当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