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节

    刘盼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连忙找补:“对,两位丞相伤势如何?”
    孟将军一板一眼地道:“却是无甚大碍,都是些皮肉伤。只两位丞相意气未平,定是要对方率先赔礼道歉,才愿意息事宁人。否则,田丞相却是说了,他见到马丞相一次,便是要打他一次的。”
    ☆、第三十章
    刘盼不禁问道:“那马丞相呢?”
    孟将军脸上苦笑,还未回答,便听到旁边传来了一道声音:“我见着那老匹夫一次,也是要打他一次的!”
    这说话的人定就是马丞相了。刘颐侧目望去,看见了一位被家人缓缓扶着行来、脸上带着青紫伤痕、显然余怒未消的素服老者。他颤颤巍巍地走到刘盼面前,怒道:“陛下晚安,请恕老臣如今不便与陛下见礼。那田老匹夫简直欺人太甚……”
    “是我欺人太甚,还是你欺人太甚?莫要颠倒黑白!”另一道声音却插了进来,一名年纪虽大、却显得精神矍铄的老者缓步行来。他脸上也同马丞相一般带着伤痕,行走间也有不便,可是显然身体比马丞相好上许多,若是真打起来,也必定是占上风的那个。
    刘颐心里暗自评估一番,听见马丞相又与田丞相吵了起来:“好好好,你倒是把你那番大逆不道的话说与陛下评理听!”他转向刘盼,愤怒道,“陛下可知他此前说了什么?我与朝中诸位大臣商量立储之事,均以为立陛下之子为太子是应有之事,这田老匹夫却偏说什么国赖长君,要立陛下一位王弟为储!呸!”他指着田丞相的鼻子,大骂道,“陛下若无子嗣,立皇太弟也并无不可,可是陛下子嗣就在你面前好端端地站着,你竟也能舍下这老脸说太弟!”
    刘颉悄悄问道:“阿姐,什么是太弟?”
    太弟是什么?便是皇帝的从弟,将来要继承大位的人。不用听两位丞相吵架,刘颐就知道刘盼会倾向哪一位大人。她摇了摇头,悄声道:“且听他们说。”
    田丞相傲然道:“有何不可?”他向着刘颉看了一眼,赞叹一番,“这便是陛下之子了吧,果然玉雪可爱,今年可有十岁?”
    这话说得既无礼又荒谬,刘盼不禁皱眉道:“田丞相怎的错眼至此,我家小儿年方五岁,哪儿有十岁的样子?”
    田丞相笑道:“陛下这却是说得好。五岁的孩童,无论如何也做不出十岁的样子来。”他拈着胡须,缓缓道,“陛下可考虑过身后之事?陛下如今三十有五,我朝皇帝却一向累于天命,寿元不永。若是陛下十年过身,太子便是十五岁。且不论皇子如今尚小,能否平安长大,届时能否担当重任,却也是两说。少不得陛下又看自己其他子嗣天资聪颖,堪当大任,将太子之位给了别人。届时陛下崩了,这国纪朝纲,却全赖一位年幼君主担待着,便是再天资聪颖,又能做出些什么事呢?”
    说到此处,他肃然起来,对着刘盼就是一诺:“陛下便是太弟即位,自然明白国赖长君的道理。先前马丞相一力要求要过继某王子嗣为太子之事,还过去不久,想必陛下还有印象罢?”
    马丞相怒道:“胡说!先帝无子,自然太子太弟都立得,陛下德才兼备,继承大统我也并无意见,可是如今陛下健在,身体康硕,膝下也有子嗣,你竟就敢说要立太弟的事!究竟是谁给了你好处,让你在陛下面前胡沁?”
    说着,他也对刘盼一诺,肃然道:“陛下切勿听这老匹夫胡言,陛下既然有子,这太弟之事就万不可提!我见皇子分明玉雪聪明,定无昏庸之象,陛下只要信任臣等,抉择名师为皇子启蒙,臣等必将不辜负陛下的期望,将太子教出个合格的储君模样来!”
    他掷地有声地说完了,也同田丞相一般保持着行李姿势,等着刘盼决断。
    刘盼却是颇觉头疼,不知该如何是好。田丞相是支持他做皇帝的人,他心里自然有些偏颇,往日对他也有些亲近。可是一事归一事,他支持者自己做太弟时,自然便是自己这一方的;如今自己有儿子,他却咒着自己早死,又怂恿自己择弟而立……马丞相虽然先前反对自己即位,如今却一力支持着要立太子,显然更得他的心意。这谁是谁非,他却也不好明说,只觉得田丞相有些话说的不对,却心里慌乱,又说不出究竟是哪里不对来。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众人,孟将军看见田、马两位过来,便识趣地带人站远了;拂煦不在,瑶川夫人不在,甚至方才为他出谋划策过的青杳也不在,场中也只剩下了自己的一双儿女……
    目光落在了刘颐身上,刘盼心里慌急,面上却和颜悦色:“阿颐,你来说说。”
    刘颐愕然。青杳只说要她到了那儿切勿多言,一切听刘盼处置,可她没料到过,阿父并没能拿出个处置来,而是又问到了她头上啊!
    可是刘盼殷殷地看着她,两位丞相的目光也带着审视和质疑,冷飕飕地扫向了她,刘颐便是不说,恐怕也没有法子了……
    她手里渐渐出了冷汗,脸上却努力保持镇定笑容,行了一礼:“这等国朝大事,原本是轮不上我一介女流插嘴的。只是此事不但于国朝社稷有关,却还与我刘家传承有关,刘颐便遵了父命,斗胆对此评判一二了。”
    她努力想把话说得得体些,搜罗着腹中的墨水。看见马丞相神色松了松,便知道自己获得了支持,心下也稍稍松了口气,言谈自若起来。
    “我是乡下长大,未曾学过什么大道理。若是有哪里说错了,也还请两位丞相多多担待。两位丞相先前所言,刘颐听着都有道理。只是心里有一事不解,不知田丞相能否为刘颐解答一二?”
    田丞相拈着须:“公主直说便是。”
    刘颐认真问道:“丞相此前说,国赖长君,所以要立太弟;我父十年后过身,太子必然年幼,担不起重任,所以要立太弟;我阿弟如今年幼,虽则聪颖,却不一定比得过其他兄弟,所以要立太弟……是也不是?”
    田丞相点头道:“正是。若不是有着这种种顾虑,老臣也不会舍下这张脸面,和马老匹夫厮打起来。”
    马丞相冷哼一声,气得扭过头去。刘颐只做出不解的模样,问道:“可是我却有一事心中疑惑,想问田丞相说个究竟。田丞相口口声声说我阿弟不一定比得过其他兄弟,可是我只有这一个嫡亲的弟弟,阿父阿母成婚一年,未曾有过喜讯传来,日后便是再有子嗣,我阿弟却也是嫡长子。我虽无知,却也听说过这嫡长子承家的传统,向来有嫡长子在的时候,一律次子、庶子都是没有资格的。我阿弟身为嫡长子,便是天资再愚钝,祖宗礼法摆在那儿,我阿父又岂会立其他子嗣为嗣?”
    田丞相讶然,马丞相不禁转过头来。刘颐又继续道:“况且,我阿弟如今年纪尚小,便已显出聪颖天分来。阿父离家前曾教他认了一篇论语,我阿弟短短数日便已背得滚瓜烂熟,且能将字都默写出来,且问田丞相,若有名师在旁,教习我阿弟十数年,他又岂会变成那愚钝之人?田丞相又为何要口口声声地说,我阿弟定然比不上鄙人,是个愚钝之人?”
    刘颉适时地露出孩子意气,说道:“阿颉虽然年幼,可是最喜欢读书习字了的,大人为何说阿颉愚笨?”
    田丞相脸色通红,却又无从辩解。他方才虽然没有说得那么直白,却的的确确是这个意思的。只得说道:“愚钝不愚钝,却不是老臣说了算的,尚待时间凭证。”
    刘颐笑道:“那田丞相便是承认,我阿弟有做太子的资格了。”复又道:“刘颐心中还有一项疑问,求田丞相解惑。田丞相说国朝皇帝寿元不永,我阿父十年后将过身……可是我却听说□□皇帝活到了六十余岁,景帝更是有七十高龄,其余昭帝、惠帝更是有五十余岁的寿元,可见先祖们寿元还是有的。我阿父如今只有三十五岁,又向来身体康健,距离五十五岁,还有足足二十年的时间,田丞相怎么一张口,就把我阿父的寿元减了一半呢?”
    刘盼终于发现了究竟是哪里不对,顿时目光恶狠狠地瞪向了田丞相。只是他一双柔和眉眼,便是瞪人也教人觉得怯懦,只当他是惊疑不定,却想不到他起了杀心。
    田丞相张口结舌,支支吾吾地道:“这,这哪里是说得准的事?便是先帝,也有人说会活到五十五的?”
    刘颐微笑道:“是与不是,丞相心里自有计较,也用不着刘颐多说。刘颐只问丞相最后一句,阿父如今年富力强,再活上二十年分明不在话下,若是此刻立了太弟,却不知这太弟年纪几何?若是立我阿弟为太子,二十年后却是二十五岁,父子相继,再没有不对的;若是立某位叔叔为太子,却不知要比我阿弟大上几何?二十年后,他年纪又是三十岁,还是四十岁?恐怕等不到我阿父过身,便有人会等不得罢!”
    这话说得却是诛心,刘盼听得悚然动容。田丞相也骇然道:“倒是老臣未曾想到……”
    这句话一出口,便等同于要示弱了。刘颐神色便和缓起来,微微笑道:“田丞相也是一心为我阿父考虑,说话间便有不是,也是出自一腔好意。只是刘颐在此僭越,还要问上丞相一句:田丞相以为,是父子相亲,还是兄弟相亲?我阿父虽然落魄,却是□□嫡系血脉,诸位大人排除争论,却是只找出阿父这一位嫡系相承的。若是立太弟而非太子,不知这血脉又从谁而来?百年之后,这太庙里可还有正统嫡支的位置?”
    田丞相静默半晌,颓然道:“是我想岔了。”
    马丞相哈哈大笑,快意道:“田老匹夫,你竟也有承认错了的一天!”
    田丞相怒目而视,却又偏偏无可辩驳,只得对刘盼、刘颐诺道:“老臣一心为着国朝,日夜思虑,没想到倒钻了牛角尖,幸好有公主直言,如今却是清醒过来。明日上朝,老臣便会上本请奏立太子事,还望陛下早日将此事提上议程。”
    这已是最好的结果了,刘盼颔首:“朕会留意的。”
    嘴里这样说着,他心里却着实觉得如今立太子还太早了。田丞相说得对,刘颐说得却也对。太早立了,若是太子不堪大任又如何?若是年纪太长了,等不得自己驾崩便要即位又如何?
    他心里忧虑,看向刘颉的目光也不由得多了几分异样,只含糊道:“两位丞相受了伤,且随家人回家疗伤吧。朕再与孟将军说上两句。”
    刘颉的眼睛亮了起来。田、马两位丞相便告辞了。孟将军走上前来,对刘盼行礼:“陛下。”
    “我这一对儿女,此前多赖你一路护着了。”刘盼和颜悦色地道,“如今见你处置两位丞相之事,却是个细心周全的。”
    孟将军恭敬答道:“不过是臣子分内事……”
    正说着,却忽然听见了一阵喧哗。从大开的玄武门中气喘吁吁地跑出来一名小黄门,看见刘盼,便急慌慌地喊道:“陛下,不好了!吴川王……吴川王他反了!”
    ☆、第三十一章
    吴川王反了!?
    刘盼悚然一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陛下,吴川王反了!”小黄门喘了口气,惶急地道,“这是方才从前朝传来的消息,中常侍张大人已经在太极宫里候着了,青杳姑姑派人去请了瑶川夫人和拂煦爷爷,眼下已快马加鞭地进宫来,还请陛下步履快些,赶紧回宫中理事!”
    刘盼惊怒道:“吴川王怎么会反!莫不是你听错了?”
    小黄门满头大汗,苦笑道:“奴婢亲耳听见中常侍大人这样说的,青杳姑姑立刻便打发奴婢前来报信了,具体如何,奴婢也不清楚,还请陛下快些回去才是!”
    孟将军亦劝道:“陛下快些回去罢!末将从这里赶过去,刚好截住二位丞相,一起绕到朱雀门去!”
    刘盼慌得六神无主,不断道:“吴川王怎么会反?定是听错了!吴川王兄与我一向亲厚……”
    刘颐听得不像,不由得提醒道:“吴川王叔与阿父向来交好,可是阿父前来元都,本是为朝贺新皇的,众人皆以为吴川王将会成为太弟,谁知最后竟是阿父上|位……”
    刘盼心里咯噔一下,觑了刘颐一眼:“你怎么知道……”
    刘颐握着阿弟的手,只是苦笑:“阿父不知,此事已经被阿母宣扬得沸反盈天了……在家时倒是还好,她吃了我一吓,不敢说得太离谱,如今整个宫里,却还有谁不知道阿母慧眼识英豪,知道吴川王即将做皇太弟,连忙将你打发来元都,刚好截了这个胡……”
    她却没有说假话,这两日|她与那游魂阿弟呆在玉藻宫中,未尝去到外面,却不等于连刘徐氏做下的如此蠢事也没听过。巧嘴经游魂阿弟几番敲打,早已对两人存了敬畏之心,一打听到什么消息,就忙忙地告诉了他们。她倒是有心管管,只是游魂阿弟拦住了她,言说名不正言不顺,日后有的是她出手教训刘徐氏的时候,她才作罢。谁知恰在这当口,吴川王竟反了呢?
    刘盼顿时气得一个倒仰,连声怒道:“好,好,好!好一个刘徐氏!”便是他不通庶务、不懂朝政,听见这一句时也知道事情坏了……他能做这个皇帝,凭的可不是什么截胡,而是昭皇帝嫡亲子孙的身份!刘徐氏这一句,倒是现成的好借口——吴川王不反便罢,如今他反了,岂不就是要举着自己才是真命天子的大旗向元都来!
    刘徐氏,真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
    刘盼心底愤怒,说话中也带上了火气:“你怎么不早些对我说?”
    刘颐苦笑,她是被游魂阿弟缠住了,可是这话又怎么说?只得说道:“女儿乡野长大,又是初来乍到,做事生怕失了礼数,只听闻这宫里不许随意走动,即便是公主皇子,也要有皇帝诏令才可进太极宫。进不了太极宫,又要如何对阿父说此事?况且女儿想着,阿母如今做了皇后,毕竟会有点分寸,此时阿父知道了,申斥两句也就算了……谁想到吴川王叔竟会反了呢?”
    刘盼怒道:“皇后!她是哪门子的皇后!规矩?我怎么不知道宫里有这规矩!定是那帮宫人蓄意欺侮于你!”他鼻翼翁张,气了半天才道:“如今且传我的口谕下去,长公主在这宫中,无论去哪儿,哪怕直接上了朝会,都与她这个特权!待到此间事了,阿父便亲为你选定一方印鉴,执长公主手谕者,便如我般看待!”
    他是气得厉害了,说话也语无伦次起来。刘颐心知肚明,这根本不合礼法,哪儿有公主手谕,能被人当作圣旨的?更何况她根本不会写字……只是阿父如今气在头上,说什么都是有的,她便也没放在心上,急切道:“眼下并不是说这些的时候,阿父还是快快回宫罢!”
    孟将军亦道:“还请陛下速速回宫,末将追上两位丞相,便立刻前往朱雀门!”
    刘盼连连顿足:“那两个老匹夫,只会说什么国赖长君……”话方出口,他又发觉了不对,连忙改口道,“便劳烦孟将军了!”
    孟将军只做没有听见他方才的话,恭敬道:“陛下放心,末将这边前去!”
    刘盼这才登了车,刘颐抱着刘颉坐在旁边,垂头默默思考。刘盼则坐立不安,自语道:“吴川王怎就反了呢?”
    刘颐犹豫了一番,决定开口提醒一二。她还以为阿父大器晚成,终于熬得云开月明,找见希望了,谁知不遇事儿倒还好,这一遇上事情,却就显得手忙脚乱,做事毫无条理了……
    就如刚才,孟将军再三请他尽快回宫处理事务,他却只顾着刘徐氏这般的细枝末节,不明白吴川王为何谋反,却觉得宫人欺侮她人生地不熟……这固然是因为没有经验,却也反映了他自个儿的心态——觉得自己人生地不熟,仿佛人人都能欺侮他、拿捏他一般,浑然忘了自己如今是皇帝,眼界应该放高些……
    毕竟是相依为命的阿父,刘颐左右为难,又是哭笑不得,又是觉得该给他留些做皇帝的面子,有些话便不能说了。然而此刻情势危急,刘颐便是再没文化,也是听说过成王败寇的。她心思灵巧,念头电转,很快便摸清了其中关窍,出言劝道:“阿父向来与吴川王关系亲密,怎么就不知他如何反了?”
    刘盼道:“吴川王兄向来与我十分亲密,他怎么就会反了!”
    刘颐微微叹气,道:“我便是没见过他,也能从阿父口中得知他的一二性格。吴川王愿意拿出堂兄的架势,礼待阿父,又经常送阿父些礼物,如绸缎、贵荼之类,显然是对阿父极好。阿父便是因此,以为他反得很不寻常,许是身边就有小人挑唆,是也不是?”
    “必是有小人挑唆的!”
    “可是阿父也应该想想,以吴川王叔的地位家事,要什么没有?莫说是送些贵荼绸缎之类的,便是送个清闲又有钱的官儿给阿父当当,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是阿父与他相交十余年,可曾见过他在这种事上伸出过援手?莫说是阿父这两次成婚时的贺礼了,便是之前送的礼物,也都是阿父求上门来,才随手打发的。”刘颐劝着,看到刘盼面上不以为然,便违心道:“阿父能被朝中百官一直认为有做皇帝的品德,怎么在他吴川王眼里竟是连个小官都做不得的?而且那些礼物,先前在南乡时,阿母尚觉得有些看不上,拿那贵荼随意招待自己的兄弟,放在吴川王手里,恐怕也就是打赏下人的玩意儿——阿父为何还要以为,他对自己是极好的?”
    她说这一番话,意思便是要劝刘盼莫要留情。自家阿父哪点都好,就是耳根子太软。吴川王造反,必定是要打仗的,而如今还没打起来呢,刘盼就先软了气势,觉得自己深受恩惠,是欠了吴川王的,莫说是打胜仗了,这连仗都打不起来!
    刘颐不通兵法,却是有一套自己的俗理的。先前一家人守在冷冰冰的灶下险些饿死,便是她抓|住了三老郭氏的小豚偷吃自家菜地里刚发芽的嫩菜、还将他们最后一点米面打翻到了土里,刘盼也说是什么“仁德之心”,认为饿死事小,以还未长到人能吃的蔬菜来定小豚的罪却是不当的。刘颐却觉得,这些菜再长几日便也就勉强能填肚子了,如今却被小豚吃了踩了,又算什么呢?都快饿死了,还讲什么仁德之心!便壮起胆子来,骑在小豚背上,一把菜刀抹了它的喉咙;又放在木板上,费力拖到郭氏家门口,一边放着猪血,一边放声大骂,谴责郭氏家人无耻,竟然坏他父女口粮、生生要逼死这一家人……郭老无法,只好在她的胡搅蛮缠下把小豚白送出去。便是她这般不要脸面,才有了一家人如今安安康康地活着的状况。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上|位者只有更不要脸的,哪儿又会比乡野小民差呢?只是会披上层遮羞的面纱罢了。刘徐氏敢不要脸地声称自己有先见之明,“打发”刘盼过来截胡,吴川王就敢不要脸地声称自己才是真命天子,过来讨|伐刘盼这名不正言不顺的人……刘盼若是还守着脸面,心怀仁慈,这仗便根本就不用打,他们一家人都吊死在朱雀门外算了!
    刘颐越想越急,也只好继续挑拨离间,让刘盼坚定讨逆之心了:“……阿父如今万不可心慈手软。且想想吴川王为何要反?正是因为他以为这皇帝本是自己的囊中之物,阿父做了皇帝,便是辜负了他……可是论血统、论才德,阿父都才是那个百官推举在先帝灵前即位的人,若是他吴川王真有做皇帝的能耐,为何百官不推选他?如今扯上这张虎皮,也只是为自己的谋逆之举蒙羞罢了!”
    刘盼只觉得女儿字字句句都说到了心坎上,连连点头:“正是如此!天命与我,我便是这皇帝;天命并未与他,吴川王兄却以为自己才是天子人选,当真笑话!此前我是太心慈了,如今做了皇帝,手段却该硬|起来才是。”
    刘颐趁热打铁:“无论怎样,谋逆便是大罪,阿父若是放任了这一遭,恐怕全天下十六个王可都要乱起来了!”
    这么一说,刘盼又觉得自己的帝位岌岌可危起来,之前隐存的懦弱霎时消失不见。做了皇帝,便再难想象从前落魄的生活,享受过权力的滋味,刘盼又怎么舍得轻易放手?他便坚定地道:“阿颐不必多说,阿父省得了!”
    刘颉只是懵懂,似乎听懂了阿父与阿姐在说什么,又好像没有听懂。
    马车减慢速度,在太极殿前停了下来。
    ☆、第三十二章
    大汉官制沿袭了三公九卿,却比三公九卿更加完善。□□不惮重禄养官,官职设立尽管往繁琐了走,虽则未免显得冗杂,却是为了危急时有人可用。如今吴川王谋反的消息便是督查司发觉消息后,快马加鞭传来的。在外朝值班的中常侍张大人接到消息后,立刻赶往太极宫,将此事通知了刘盼。不料刘盼刚好不在,便只好由着青杳吩咐人一边去请天子近臣瑶川夫人与拂煦,一面叫人去通知百官重臣。
    大臣们有离皇城家近的,便急急忙忙换上朝服赶来了。待他们来了一半时,刘盼却刚好赶到。父女三人进了殿中,大臣们便纷纷见礼。还未山呼万岁完毕,殿外便传来一声颤颤巍巍、仿佛要断气般的声音:“陛下……老臣等赶过来了……”
    却正是孟将军与一亲卫,扶着马、田二位丞相进来了。孟将军额上滴汗未出,马、田二位老人家看上去却像是要断气了一样,想来是他截住人以后,直接将人拖上马背快马加鞭赶过来的。行礼过后,孟将军便排站在了百官之中,等着听刘盼号令。
    能住的离皇城近的,大多都是些高官重臣。眼下人也差不多来齐了,瑶川夫人与拂煦也站在了旁边,刘盼便坐上龙椅,道:“张常侍,你来将事情念一念。”
    被叫做张常侍的人是个面白无须的中年男子,他手里执着一封奏报,闻声便出列念了起来。他念的都是些华丽词藻,咬文嚼字的,刘颐听不太懂,便将目光转向了殿内。
    太极宫是座极大的宫殿,被几座院子分开,几座大殿便分别被称为外朝、中朝和内朝。皇帝办公在内朝,便是刘颐去过的地方;近臣、重臣之一应办公事宜是在中朝处置;而如今日般的大事,便要召集百官在外朝议事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