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节

    我们祝他一路走好。
    天命与使命
    墨子讲鬼神,孔子讲天命。
    孔子说──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21
    他还说──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22
    前一句是直接说的,后一句是子夏的转述。
    至于鬼神,孔子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23 如此存而不论,其实是不信。
    这就跟墨子不同,所以墨子要质疑孔子。
    墨子说,天命论是暴君和懒汉的主张。因为暴君倒台,懒汉受穷,一定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只会说自己命不好,把所有的过错都赖到老天爷头上。24
    所以墨子说,如果赞成天命论,必定是统治者“不听治”,老百姓“不从事”,大家都消极怠工,这就“足以丧天下”,非批判不可。25
    其实这是歪曲,或误解。
    前面说过,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明知不可还要去做,怎么会消极怠工?
    当然不会。
    那么,孔子又为什么要讲天命?
    为了使命。
    周游列国时,孔子曾经被困在匡(疑在今河南省长垣县)。孔子说,我们有没有危险,就看天命了。如果天命在我,匡人就不能把我怎么样。
    那么,天命在他那里吗?
    在。
    孔子的逻辑是:文王去世了,文明不还在吗?可见老天爷并不打算让它亡。更何况,如果上天不想要这文明了,为什么会让我掌握它呢?
    后来,孔子果然脱险。26
    类似的话,孔子还讲过一次。也是周游列国时,孔子到宋国,宋国的司马桓魋(读如颓)要谋杀他。孔子便说:天赋孔丘使命,桓魋能把我怎么样?27
    显然,天命即使命。
    因此,主张天命论的孔子反倒很有使命感。他的使命,首先是传承和延续华夏文明,并把它发扬光大。其次,才是匡正时弊,平治天下。
    第一种使命,孔子无疑成功了。第二种却很抱歉,可以说处处碰壁,一事无成。
    这就需要解释,需要安慰,还需要有个说法。
    怎样解释?如何安慰?什么说法?
    天命。
    某年,一个名叫公伯寮的人,在鲁国的执政季孙大夫那里诽谤子路,出卖孔子。有人愤愤不平,表示他可以让公伯寮暴尸街头。孔子却说:我的主张能够实现吗?听天由命。我的主张不能实现吗?也听天由命。
    所以,谋杀公伯寮,是没意义的。
    这就叫“道之将行也与(欤)?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28 也是天命论的一部分。
    那么,这是宿命论吗?
    不是。
    天命是使命,不是宿命。
    是使命,就义无反顾。对结果不抱幻想,就更加义无反顾。实际上,人的一生不可能什么都做,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做,他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问题仅仅在于: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不做。
    这就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选择能做的,一种是选择该做的。
    选择能做的,就要看结果,看利害。有好处,能成功,则做;没好处,会失败,就不做。选择该做的,则看过程,看道义。只要是道义所在,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全心全意地去做,尽心尽力地去做。至于成不成功,那是老天爷的事。这就是孔子的“听天由命”。
    可见,听天由命并非不努力,更非不负责,只不过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不重结果,只重过程。事实上,儒家虽然主张“有为”,却并不主张“有求”。他们是“有为而无求”。因此,他们也不抱幻想,随遇而安。
    其实真能随遇而安,也就无所谓命不命了。怕的是“遇而不安”,这才要讲天命──命里有,不拒绝;命里没,不在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该怎么办,还怎么办。
    总之,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这又是一种人生态度。
    按照这种态度,行义是本分,也是责任。至于主张能不能推行,主义能不能弘扬,理想能不能实现,都只能听老天爷的。就算有所求,也只求问心无愧。
    是的,不求如愿,但求心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